据史实记载,被称之为李清照故居的这所老宅,直到清朝中期还有,虽然历经千年,几移其手,时有增损,旧迹依旧,也一直被称为“李清照故居”。其实这一称呼不太准确,这里顶多是李清照幼年与童年,随父母居住的地方,不该叫“李清照故居”,因为李清照十八岁嫁给赵明诚之后,自...
Mon Jan 16 22:28:58 CST 2023
据悉,800多年前,李清照曾寓居婺州古城中的酒坊巷。800多年后的今天,金华人邀李清照作为金华宋韵文化的代言人,旨在更好地带领市民游客感受古城宋韵风华。...
Sat Jan 14 23:58:12 CST 2023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李格非从不限制李清照阅读他的藏书。因此,李清照年少时起接受的教育就不是以当时的“三从四德”为主的妇女教育,取而代之的是传统文化的熏陶。她还在很小的时候就以一篇《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震动北宋诗坛,文气不让当时大家。...
Fri Dec 30 21:53:26 CST 2022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生动地记叙了她与丈夫赵明诚举行茶令的事情: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Sun Dec 25 23:47:35 CST 2022
清照词园内,李清照诗词书法创作进行时,书法家现场演示“李清照”题材的书法创作,吸引众多市民、游客一起参与。现场古筝配乐表演朗诵《李清照与她的如梦令》,再次让观众受到清照文化的洗礼。清照小学的学生现场朗诵李清照诗词,深情地朗诵,让现场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Fri Dec 23 23:32:01 CST 2022
济南是山东省省会,这是一座古老而悠长的城市,在悠悠的小巷里,清清的泉水畔,留下了名人雅士的足迹和故事,正如历下亭所书“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Wed Dec 21 23:57:20 CST 2022
作为一名多才多艺的女词人,李清照一生奋笔不辍,著述甚丰。据《宋史·艺文志》载,她的著作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又《易安词》六卷,而属全集性质的有《李易安集》十二卷。可惜这些作品多已散佚,现仅存《漱玉词》一卷及其他零星著作。...
Wed Dec 21 23:48:12 CST 2022
穿过洋溪湖畔的绿林花海,不远处便是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的故居了。李清照纪念祠在范公亭公园顺河楼北,面积3000余平方米,有归来堂、金石斋、易安室、人杰亭、词廊等景点,是李清照与赵明诚贤伉俪的故居,是研究“清照文化”“金石文化”的重要基地。...
Tue Dec 13 23:45:00 CST 2022
“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即位,是为宋高宗。从此,开启南宋时代。虽然战乱发生在汴京,但当时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也不好过。恰在此时,赵明诚母亲在江宁去世。于是,赵明诚就要去奔丧,借着奔丧,赵明诚开始转移他们多年收藏的文物。...
Sun Dec 11 23:58:50 CST 2022
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只身上任赴莱州为官,留下李清照独自一人在青州生活。在孤独和忧愁中,李清照在青州南阳河畔的顺河楼中写下了这阙脍人口、流传千古的《一剪梅》。...
Sun Dec 11 23:55:36 CST 2022
古人爱美酒,一杯下肚五味杂陈全都有。美酒自古以来跟文人墨客离不开,内心惆怅,一杯苦酒淡化心中的懊恼;心中思念,一壶美酒是化解相思的良药。诗酒结缘,自古就有。从魏晋以来,直至唐代宋朝,诗人们以酒斗诗,赋诗品酒,成了一种雅兴。...
Sat Feb 29 01:25:16 CST 2020
原文标题:《南京市政府补贴项目、“金陵五月风”第十一届南京文学艺术节名家经典剧目——越剧《李清照》于6月3日在南京文化艺术中心上演》 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少年时节,与青年学者赵明诚结为知己,婚后,夫妻在青州隐居十年,沉浸在诗词创作和《金石录》的编撰中,无...
Thu Feb 27 16:03:26 CST 2020
李清照的才气和情结,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历经千年时至今日依然闪耀着熠熠的光彩。她留下的诗词更是情之切、思之深、意之远,从中仿佛能够感受到人世间的一切美好与悲苦。从她一生的经历中,我仿佛看到了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侠义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Tue Feb 18 11:34:37 CST 2020
历史上,我们的先贤多具文人气息,大都怀揣安邦济民、匡正社会风气的“鸿鹄之志”,但又多郁郁不得志,苦闷彷徨间,寄情花草,托物言志,于是就有了梅兰竹菊“四君子”。尤其宋代以来,以梅兰竹菊表现四君子品格的诗词歌赋和书画不胜其数,其繁盛景象让人叹为观止。...
Mon Feb 17 18:55:09 CST 2020
古籍是记录我国传统文明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凝聚传统文化记忆的遗产与瑰宝,也是中华文化存在和传承的依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应充分珍视与利用现存古籍,挖掘和阐发古籍善本自身蕴含的文化元素,学习、鉴赏、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Mon Feb 17 17:37:19 CST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