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12 ??6.29.03.png


  • 内容简介:

  • 浣溪沙

  •  

  • 淡荡春光寒食天1,玉炉沉水袅残烟2。梦回山枕隐花钿3。海燕未来人斗草4,江梅已过柳生绵5。黄昏疏雨湿秋千6。

  •  

  • 【注释】

  • 1淡荡:和舒的样子。多用以形容春天的景物。寒食:节令名。在清明前一、二日。相传春秋时,介之推辅佐晋文公回国后,隐于山中,晋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之推抱树焚死。为悼念他,遂定于是日禁火寒食。《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 2玉炉:香炉之美称。沉水:即沉水香。一种熏香料。《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南州异物志》云:“沉水香出日南。欲取,当先斫坏树,着地积久,外皮朽烂,其心至坚者,置水则沉,名沉香。”

  • 3山枕:两端隆起如山形的凹枕。花钿:用金片镶嵌成花形的首饰。

  • 4斗草:一种竞采百草,比赛优胜的游戏。

  • 5江梅:梅的一种优良品种,非专指生于江边或水边之梅。柳绵:即柳絮。柳树的种子带有白色绒毛,故称。

  • 6秋千:相传春秋时齐桓公由北方山戎引入。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玩者在板上或坐或站,两手握绳,使前后摆动。技高胆大者可腾空而起,并可双人并戏。一说秋千起于汉武帝时,武帝愿千秋万寿,宫中因作千秋之戏,后倒读为秋千。详见《事物纪原》卷八。

  •  

  • 【解读】

  • 这是一阕寒食即景词。自幼博览强记的女词人,在寒食这一天,她不会不记起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的故事,也不会忘记自己小时候在老家学做“子推燕”的开心情景。她眼快手疾,学什么成什么。那是用发酵后的面粉做成飞燕,蒸熟后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框的横木上,祭祀因逃禄焚死于绵山的介子推。即使此类事情不宜入“小歌词”,那么被唐玄宗呼为“半仙戏”、深受宫中妃嫔和民间少女喜爱的秋千,在这首词中,为什么也被做了低调处理呢?想必作者在此时此刻是:别有一般滋味在心头,所以,她选取的景致亦别具只眼——

  • 那原本是一个令人赏心悦目的美好季节,主人公却闷在卧室里春困。名贵的香料快要燃尽,只有残烟袅袅。她一觉醒来,贵重的首饰已脱离秀发隐藏在凹形的枕头里。春日昼眠,莫非她也想做一个像前述赵明诚那样的“昼梦”?词的下片所写的少女生活和感受很像是话中有话别有所指:眼看就是春光明媚的清明佳节,成双成对的海燕竟然还没有从南方飞来,词人只好又加入到小女孩的行列去作斗草的游戏,她心不在焉地四处观望,看到江梅已经开过,只有颠狂柳絮随风飘舞。结拍的“黄昏疏雨湿秋千”,是常常为人提及的好句,它既好在与清明时节的对景上,更好在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幽居之女,非无怀春之情”(陆机《演连珠》)的待字少女的特有心态。

  •  

  • 点绛唇1

  • 蹴罢秋千2,起来慵整纤纤手3。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4。和羞走,倚门回首5,却把青梅嗅。

  •  

  • 【注释】

  • 1点绛唇:此调得名于江淹《咏美人春游》诗的“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词谱》卷四以冯延巳“荫绿围红”一词为正体。唐圭璋《全宋词》此首阙如;王仲闻《李清照集校注》卷一云:“按一九五九年出版之北京大学学生编写之《中国文学史》第五编第四章,断定此首为李清照作,评价颇高,恐未详考。《词林万选》中不可靠之词甚多,误题作者姓名之词,约有二三十首,非审慎不可也。”

  • 2蹴(cù):踏。这里指打秋千。

  • 3慵(yōnɡ):困倦,懒。

  • 4袜(chǎn):这里指跑掉鞋子以袜着地。金钗溜:快跑时首饰从头上掉落下来。

  • 5倚门回首:这里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更与“倚门卖笑”无关。假如一定要追问其出处的话,“倚门”是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绎,以之形容妓女生涯是晚至元代或清代的事:“你看人似桃李春风墙外枝,卖俏倚门儿”(王实甫《西厢记》三本一折)、“婉娈倚门之笑,绸缪鼓瑟之娱,谅非得已”(汪中《经旧苑吊马守真文》)。

  •  

  • 【解读】

  • 唐圭璋《全宋词》未收此词;杨金本《草堂诗馀》前集卷下此首作苏轼词;《花草粹编》卷一、《续草堂诗馀》卷上、《古今词统》卷四、《古今诗馀醉》卷十二等作无名氏词;《词的》卷二作周邦彦词;而《词林万选》卷四、《历代诗馀》卷五、《林下词选》卷一、《古今图书集成·闺媛典》、《天籁轩词选》卷五、《三李词》等均作李清照词。兹从后说,并进而视为李清照婚前所作。

  • 这里之所以认定此词为李清照所作,主要有以下正反两方面的理由:

  • 首先,这是待字少女李清照歌词创作的惯用手法,即其屡演韩偓《香奁集》的有关作品,这首《点绛唇》则是对韩偓《偶见》诗“秋千打困解罗裙,指点醍醐索一尊。见客入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的精心隐括。韩诗写的是一个打秋千打得很困乏的少女,她随手宽衣解下“罗裙”,还点名索要一壶琼浆般的高档饮料。她看到有客人过来,便带笑向“中门”跑去。躲到暗处后,她一面用手揉搓着青梅,一面观察客人的动静。而李词则是一阕生动地自我写照。是一位什么样的客人,竟能这样打动自命不凡的女词人呢?看来他很可能就是那位声姿清亮,进止有致的端庄书生——赵明诚。自从李清照写出令人叫绝的“绿肥红瘦”之句,词名轰动之后,赵明诚一变其矜持稳健之风度,几乎成了一位狂热的追星族,为这位“词女”大做相思之梦。此事详见上引,托名元伊世珍《琅记》卷中所引《外传》。

  • 为能亲自一睹“梦中”“词女”风采,赵明诚不难托故诣李府。因为李格非前不久还是太学学官,当是赵的上司或老师。赵明诚不满足于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设法亲自上门“相媳妇”,这是对于爱情婚姻的一种难能可贵的超前自主意识。对此,笔者宁信其有,不谓其无。

  • 其次,即使按照封建卫道者的思路,如王灼所指斥的:“(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能文妇女,未见如此无顾藉也……其风至闺房妇女,夸张笔墨,无所羞畏……”(《碧鸡漫志》卷二),则又可从反面印证这类有涉于“闾巷”的“通俗歌曲”式的小词,正是出自一向爱赏新生事物的李清照之手。何况这类词又是青年男女真实心态的写照,于此,求之尚且难得,轻易将其从《漱玉词》中祛除,岂非失算?

  • 这首词的意义还在于,其作者不但没有端起大家闺秀的架子,反倒别具一格地向世人展示她作为待字少女的内心世界,比起所演韩诗来,多有青蓝之胜。


  • 目录:

  • 李清照词选   目录

  •  

  • 前言

  •  

  • 如梦令(尝记溪亭日暮)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色深)

  •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 点绛唇(蹴罢秋千)

  •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 行香子(草际鸣蛩)

  • 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 满庭芳(小阁藏春)

  • 多丽(小楼寒)

  •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 念奴娇(萧条庭院)

  • 点绛唇(寂寞深闺)

  •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蝶恋花(永夜恹恹欢意少)

  • 临江仙并序(庭院深深深几许)

  •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 忆秦娥(临高阁)

  •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 永遇乐(落日熔金)

  • 孤雁儿并序(藤床纸帐朝眠起)

  • 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

  • 清平乐(年年雪里)

  •  

  • 附录   诗文名篇选注

  • 乌江

  • 上枢密韩公诗二首并序

  • 题八咏楼

  • 词论

  • 《金石录》后序

  • 打马赋


  • 节选:

  • 李清照词选   前言

  •  

  • 关于李清照直接而可信的记载,只有寥寥数语:“(李格非)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元脱脱等《宋史·李格非传》)这其中连她的原籍何在、生于何时等等最基础的生平资料,均属阙如。所幸,对其原籍,新时期以来渐成共识,即北宋齐州章丘绣江(今属山东济南)。而对其生年的考论和争辩,从胡适、陆冯(陆侃如、冯沅君)算起,将近一个世纪迄无定说。笔者在已经出版的关于李清照及其《漱玉……《李清照集校注》亦取此说)。但是,在六、七年前,由赞同胡适等“公元1081年之说”的学者问难,形成了新一轮的争议。驳难者则赞同一向被忽视和冷落的浦江清和王璠的“公元1083年之说”。笔者认为,公元1083和1084,虽然只有一年之差,但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虚”、“实”岁之别,而是推导依据迥然不同之故。所以,现在认定“公元1083年之说”亟可信从。这样,对李清照的生卒年重新厘定为公元1083—1155?年。

  • 近些年,随着史学界和古典文学界对宋史和有关李清照研究的深入,以及地下文物的频繁发掘和有关珍藏文物的面世,对李清照的身……,由原先《宋史·李格非传》和庄绰《鸡肋编》两种,现在又将《王珪神道碑》和“王拱辰夫人薛氏墓志铭”等,从史学和文物考古方面引入李清照的研究之中。尽管对上述一系列资料的科学分析和进而全面准确地征引和借取尚未形成共识,但这些资料均堪称李清照研究中的“硬件”。

  • 对于李清照的生母是何许人,迄今未发现直接记载,也就无任何“硬件”可言。有鉴于此,不妨从对有关“软件”的“发明”中加以弥补,从而作出相应的判断。

  • 李清照往往给人一种“目中无人”、处处“拔份儿”之感,……“通判”位略次于州府长官,且含共同处理政务之意,说王珪出于“韩公门下”,顺理成章。

  • 关于李格非的妻室,在上述四“硬件”之外,还有一种不应被忽略的“软件”,即根据有关记载分析,李格非当卒于公元1112年或……格非娶王珪长女时任郓州教授,是在其中举之后,约在公元1080年,抑或在此稍前或稍后,所以李格非在与王珪之女成亲时,已年近或年届“而立”。在我国古代,年近“而立”的男子尚未初婚的概率极小。因此,在娶王珪之女之前,李格非在原籍,当已初婚。那么,……三房妻子(至少是第二房)所生的、李清照的异母小弟(王昊先生在《词学》第15辑上曾发表《李清照“继母说”补证》一文,支持笔者此说)。

  • 对李清照生母的确认,目前虽然只有“软件”作依据,但是在“硬件”“发明”之前,认定“以文学进身”的王珪,是文学天分出众的李清照……卒”时,她有可能刚刚“落草”,最大也不会超过三四岁。此时李格非在郓州教授的任期将满或刚满。又据晁补之《鸡肋集·有竹堂记》,直到李清照七岁那年,其父才在汴京租赁房舍。李格非在由地方低级学官晋升为太学录时,其在汴京一无家室二无房舍的情况下,不大可能携带幼女进京。而可能性较大的是小清照暂时被留在原籍,由住在今天山东济南章丘明水的家人抚养。大约在她十五六岁时,才离开原籍来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待字”择婿。

  • 建中靖国元年(1101),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字德甫,又作德父)结为伉俪,一度生活很美满。未久,她的父亲李格非被列为“元祐奸党”,而她势必会受到株连,很可能一度被迫回到原籍。在她重返汴京不久,赵明诚之父崇宁宰相之一赵挺之被罢官病卒。李清照便随赵家屏居青州(今属山东),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这期间,她与赵明诚在“归来堂”中猜书、斗茶,花前月下夫妇相从赋诗,共……大程度上取决于夫妻感情之亲疏。此时的赵明诚或有“章台”之游,加之“缒城宵遁”,失职被罢,使得李清照的处境和心情,不仅与青州后期、莱州前期一样,时有“婕妤之叹”,对一个极有思想的知识女性来说,丈夫的不争气,给她造成的心灵创伤更是难以名状的。

  •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被罢知江宁府,李清照陪伴他辗转于今天的苏、皖、赣等地择居安家,刚到池阳(今安徽池州),他便奉旨知湖州(今属浙江)。在他前往行在应召时,李清照乘舟相送,直送到舍舟登岸的六月十三日。赵明诚由于冒暑骑马奔驰,途中感疾。当李清照得知他卧病的消息时,急忙乘船一日夜行三百里前去探望服侍。赵明诚于建炎三年八月病卒,李清照悲恸不已,葬毕,她便大病一场,仅……越州、四明、杭州、金华等地,今均属浙江),后来都落入官军李将军之手。然而,觊觎李清照手中文物者,远不止“李将军”一人。赵明诚病卒仅一个月,高宗御医、奸佞王继先,想以黄金三百两的贱价购买赵明诚家的古器物,幸被兵部尚书谢克家奏请止之。时局日益紧张,大陆几无赵构逃匿之处,不得不在浙东上船入海奏事。建炎四年初春,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吓退了不习海战的金兵,宋高宗便由南逃泉州之想转而驻跸越州州治,李清照也随之来到了会稽(今绍兴)。

  • 公元1131年,南宋改元绍兴,不久升越州为绍兴府,以年号为地名。朝廷如此看重“绍兴”二字,当取中兴发达之意。此时不仅朝廷大有转机,赵、李两家亦因缘而进。在此前后,高宗数次下诏褒录旧党忠贤,李清照的小弟在皇帝身边备受重视,是年由宣义郎再升一官。来到“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会稽,李清照此时的心情是赵……—李清照此时病情十分危重,她的小弟单纯不谙世情;眼下除了他池阳张汝舟,还有一位誉满朝野的姓名雷同者,自己大可鱼目混珠。他为了攫取李清照的文物,就在她身患重病,牛蚁不分,已准备了后事之时,巧舌如簧地欺骗了李清照的小弟,与处在昏迷状态的李清照缔结了婚约。婚后一时未能将残存的文物弄到手,他就对她拳脚相加。由于此人是靠谎报举数取得官职,李清照便就此告发了他,他受到了编管柳州的惩处,而她由于告发亲人又必须依法服刑二至三年。为此她求助于赵明诚的表兄弟、德高望重的綦崇礼,九天后得以出狱。事后,李清照以《投内翰綦公崇礼启》谢之。

  • 绍兴三年(1133)六月,朝廷派尚书礼部侍郎韩肖胄等官员使金。临行,韩肖胄母子以社稷为重,言行慷慨,感人至深。李清照缘此事而作《上枢密韩公诗》古、律各一首,古诗中有“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之句,足见其一片忠荩爱国的赤子之心。在经历了再嫁、离异、系狱风波后,李清照已年逾五十,住在杭州,日子稍有……下之乱,实兆于此。”帝曰:“极是。朕最爱元祐。”原来,赵构以为《哲宗实录》系奸臣所修,其中尽说王安石的好话,对废辍新党的高、向两位皇后不利,而高宗又认为:“本朝母后皆贤,前朝莫及。”被皇帝认为“皆是奸党私意”的《哲宗实录》不能扩散出去。而赵挺之当年在参与编撰此录时所收藏的一部,如今恰由李清照保管。眼下《哲宗实录》被视为犯禁之书,窃窥、私藏都是违法的。(参见《续资治通鉴》卷一一四)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地捉弄李清照,她像保护自己的头、目一样保护下来的书籍,又被朝廷下诏点了赵明诚的名,严令其家缴进此书。本……在”,而实际上已定都于此。抗战派人物如殿中侍御史常同等曾多次剀论定都临安之弊,更是不顾身家性命地激烈反对此一苟安之举。在一定的时代政治背景下,反对还是拥护定都临安,洵可作为抗战派和投降派的分水岭。李清照尽管毫无机会和资格参与朝廷旷日持久的定都之议,但是她深情怀念京洛旧事的《永遇乐·元宵》词,正是一种以“忧愁风雨”出之的、再真诚不过的家国之念。

  • 从李清照的寿限考察,在她年届甚至年逾古稀时,仍有某种行迹线索可寻,而从现存作品来看,在她六十岁前后仿佛已经搁笔。可以断言的是……躲到“帘儿底下听人笑语”,也就是用孤独和沉默来表示对现实的不满和抵触,亦可见其“涅而不缁”的品格!她最终是抱着如同宗泽大呼“过河者三”的复国心愿和倾听着“伤心枕上三更雨”的“北人”思乡情怀,约于七十三四岁时,在杭州离开人世

  • ……

  • 编年(分期)、辨伪是深入研究作家作品几不可缺的两大前提,在这种前提下,笔者厘定出现存可靠和较可靠的李清照词47首,本书所选39首均为名作……给读者。这便是编撰本书附录之初衷,这方面想必能够得到本丛书编者和读者的支持和理解。

  • 李清照一生著作甚丰,生前即有刊刻行世,其诗文集见于著录和记载的名称卷帙不一,如《郡斋读书志》卷四下和《世善堂藏书目录》均谓《李易安集》十二卷,而《宋史·艺文志》则谓《易安居士文集》七卷;她的词在古代被称为《漱玉集》、《易安词》并有一、三、五、六卷不等。以上诗文及词集约在明末清初时散佚,现存李作均为辑本。

  • 尽管李清照的诗文出手不凡,但她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靠“压倒须眉”的《漱玉词》确立的。对她的词,人们历来倍加关注,品评多不胜数,这里仅举褒贬有所不同的二例:一是王灼《碧鸡漫志》卷二所云“(易安居士)作长短句,能曲折尽……顾藉也”。二是李调元《雨村词话》卷三所云“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直参片玉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王灼对李词的贬抑,语意明白,无须诠释,而李调元之说意谓:李清照的词自成一家,不在秦观、黄庭坚之下,它的凝炼超出吴文英,它的清丽可与周邦彦的《片玉词》媲美。她不仅在女子中首屈一指,甚至能够超过堂堂的男子汉。对比以上二说,显然李调元持论中肯,更为可取,而王灼对李清照其人其词的看法含有某种封建卫道成分,观点极为偏颇。

  • 李清照的诗只存十多首,文仅有六、七篇。在创作特色方面,诗文迥异于词而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和特定历史人物或事件,风格豪迈,语言犀利,锋芒毕露。李清照诗的影响虽然不及其词,但对《漱玉词》极尽攻击之能事的王灼,对她的诗却称赏不已:“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碧鸡漫志》卷二) 

  • ……

  • 有一首生动地反映待字少女心态的秋千词《点绛唇》,曾被不少论者怀疑,甚至屏于《漱玉词》之外,原因是:一把“倚门回首”解作“倚门卖笑”。其实“倚门”语出《史记·货殖列传》的“刺绣文不如倚市门”。司马迁是以此说明“农不如工,工不如商”的道理,而“倚门卖笑”是后人的演义,以之形容妓女生涯系晚至元代或清代。况且此词中的“倚门”句,只是靠着门回头看的意思,不必有何出典。二是认为名门闺秀的李清照不可能演韩诗(指李词中的“见客入来”诸句系演韩《偶见》诗)。这是对李清照所受韩偓《香奁集》的影响未加深究所致。《漱玉词》与韩诗有关之处颇多,较明显的尚有咏海棠的《如梦令》系演韩偓《懒起》诗的“昨夜”以下三句而来。

  • 清人杨文斌所编《三李词》,收录的是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清照及前此李太白的三家词。鉴于现存李白词尚有异议,李清照所受太白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而她所受李煜词的真挚深情、以血泪书写的影响却是极为明显的,郭沫若称这种影响为“文采有后主遗风”。不仅是“文采”,李清照的漱玉清流和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当是出自同一“泪泉”。

  • … …

  • 在李清照研究中,有许多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比如作品的真伪、系年,生于哪一年、生母是谁等等均有不同说法,其中分歧最大的莫过于再嫁问题。按说南宋洪适《隶释》所云“君无嗣,李又更嫁”、南宋赵彦卫编著的人称“赅博可信”之书《云麓漫抄》……虽然有的也认为再嫁是失节的,并指责她“无检操”(晁公武语)、“晚岁颇失节”(陈振孙语),但却从反面证实了李清照确有再嫁之事。而明朝以来才出现的,把记载李清照再嫁之事说成是“厚诬”她,则是不顾史实的强词夺理,实际是站在卫道立场的“帮倒忙”。

  • 另一个是近十来年出现的问题,即随着李清照生平资料的新发现和对其词作暗含典事的破译,势必要对其履历有所改写。即改写以“靖康之变”为分野的前后二期说为早中晚三期说。从宋神宗元丰六年到徽宗大观元年屏居青州之年止,共二十五年为前期;从大观二年到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去世之前的二十一年为中期,也可称作青、莱、淄、宁时期;从建炎四年到绍兴二十五年为后期。本书所采用的就是这种三期说,它对李清照的作品系年、解读大有裨益。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0201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