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晁补之与李格非是至交。元佑四年(公元1089年),李格非在汴京“经衢之西”置家,曰“有竹堂”。搬新家不久,晁补之登门拜访了李格非的”有竹堂“。于这年农历五月二十八日欣然撰写了《有竹堂记》。时年6岁的李清照从老家明水到东京。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聪慧过人,才华横溢。乖巧可爱的小清照,一下进入了晁补之的眼帘。从此二人成为忘年之交。晁补之也成为李清照诗词绘画方面的再造恩师。作为苏轼大弟子的晁补之的大力称赞,使李格非的女儿李清照很快名震京城。朱弁(biàn)(1085年—1144年)《风月堂诗话》卷上说,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
《鸡肋集》由北宋·晁补之编写,吉林出版集团出版社发行。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重印。共70卷。晁谦之编次。
内容提要
《宋史·艺文志》曾录有晁补之《左氏春秋传杂论》一卷、《续楚辞》二十卷、《变离骚》二十卷、《鸡肋集》一百卷和《晁补之集》七十卷。这些集子在宋徽宗崇宁二年均遭禁,现存的仅有《鸡肋集》七十集,其中诗赋二十三卷,散文杂著四十七卷,系补之从弟晁谦之于绍兴七年编成刊行于建阳。有明晁瑮本、明嘉靖三十三年重刊宋庆元五年黄汝嘉本、明崇祯八年顾凝远诗瘦阁依宋本重刊本、四部丛刊本。
目录:鸡肋集、卷首、卷一、古赋,卷二、古赋……
晁补之雕像
作者:晁补之
晁补之(1053年—1110年11月8日),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黄庭坚、秦观并称苏门四学士,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试开封及礼部别院皆第一。同年授澶州司户参军。元祐初,任太学正,著作佐郎,后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绍圣元年(1094年),知齐州(今山东历城),因修《神宗实录》失实,降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九月三日改贬亳州(今安徽亳县)通判,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又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赴处州途中,丁母忧。元符二年(1099年)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大观末,知达州(今四川达县),未行。改泗州(今江苏盱眙东北),到官不久卒。葬于任城吕村。
晁补之诗以古体为多,七律次之,骨力遒劲,辞格俊逸。其诗风与张耒接近,而且以乐府诗见长。也有失于散缓者。今存词160余首,风格与东坡词相近,但缺乏苏词的旷达超妙,而趋于凄壮沉咽。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又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云:“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胡仔在《苕溪渔隐坐话前集》卷五十一中则特别提出:“余观《鸡肋集》,惟古乐府是共所长,辞格俊逸可喜。”
他的散文成就高于诗词。风格温润典缛,流畅俊迈。长于议论,擅长描绘山林景物,名篇有《照碧堂记》、《拱翠堂记》、《有竹堂记》等,而以《新城游北山记》最为脍炙人口。晁氏善于继承柳宗元写山水游记的传统,风格峭刻峻洁,语言凝练简朴。此文可见一斑。他的记叙体散文,如《新城游北山记》、《拱翠堂记》等,或即景抒情,描摹真切;或借事寓理,叙议交织,均可看出苏(轼)文的影响。
苏辙、黄庭坚、晁补之、张耒、郑靖老观李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