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古籍中很少有像《容斋随笔》这样如此多版本,可见其受欢迎程度和价值。如果有闲暇而有喜欢历史阅读,《容斋随笔》则是一本不可错过的阅读。因为,《容斋随笔》中有关于赵明诚的记述,特收录《归来堂》。

u=601242959,3691466601&fm=26&gp=0.jpg

《容斋随笔》关于李清照丈夫金石学家赵明诚的记记述:

容斋四笔·卷第五(十四则)

土木偶人

  赵德甫作《金石录》,其跋汉居摄坟坛二刻石云:“其一上谷府卿坟坛,其一祝其卿坟坛。曰坟坛者,古未有土木像,故为坛以祀之。两汉时皆如此。”予案《战国策》所载,苏秦谓盂尝君曰:“有土偶人与桃梗相语。桃梗曰:‘子西岸之土也,诞子以为人,雨下水至,则汝残矣’。土偶曰:‘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雨降水至,流子而去矣。’”所谓土木为偶人,非像而何?汉至寓龙、寓车马,皆谓以木为之,像其真形。谓之两汉未有,则不可也。

  饶州风俗

  嘉祐中,吴孝宗子经者,作《余干县学记》,云:“古者江南不能与中土等,宋受天命,然后七闽二浙与江之西东,冠带《诗》、《书》,翕然大肆,人才之盛,遂甲于天下。江南既为天下甲,而饶人喜事,又甲于江南。盖饶之为州,壤土肥而养生之物多,其民家富而户羡,蓄百金者不在富人之列。又当宽平无事之际,而大性好善,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失不学为辱。其美如此。”予观今之饶民,所谓家富户羡,了非昔时,而高甍巨栋连阡互陌者,又皆数十年来寓公所擅,而好善为学,亦不尽如吴记所言。故录其语以寄一叹。

  禽畜菜茄色不同

  禽畜、菜茄之色,所在不同,如江、浙间,猪黑而羊白,至江、广、吉州以西,二者则反是。苏、秀间,鹅皆白,或有一斑褐者,则呼为雁鹅,颇异而畜之。若吾乡,凡鹅皆雁也。小儿至取浙中白者饲养,以为湖沼观美。浙西常茄皆皮紫,其皮白者为水茄。吾乡常茄皮白,而水茄则紫。其异如是。

  伏龙肝

  《本草》伏龙肝,陶隐居云:“此灶中对釜月下黄土也。以灶有神,故呼为伏龙肝。并以透隐为名尔。”雷公云:“凡使勿误用灶下土,其伏龙肝,是十年已来灶额内火气积,自结如赤色石,中黄,其形貌八棱。”予尝见临安医官陈舆大夫,言当以砌灶时,纳猪肝一具于土中,俟其积久,与土为一,然后用之,则稍与名相应。比读《后汉书·阴识传》云:“其先阴子方,腊日晨炊而灶神形见。”注引《杂五行书》曰:“宜市买猪肝泥灶,令妇孝。”然则舆之说亦有所本云。《广济历》亦有此说,又列作灶忌日,云:“伏龙在不可移作。”所谓伏龙者,灶之神也。

  勇怯无常

  “民无常勇,亦无常怯,有气则实,实则勇,无气则虚,虚则怯,怯勇虚实,其由甚微,不可不知。勇则战,怯则北,战而胜者,战其勇者也,战而北者,战其怯者也。怯勇无常,倏忽往来,而莫知其方,惟圣人独见其所由然。”此《吕氏春秋·决胜》篇之语,予爱而书之。

  赵德甫金石录

  东武赵明诚德甫,清宪丞相中子也。著《金石录》三十篇,上自三代,下讫五季,鼎、钟、甗、鬲、槃、匜、尊、爵之款识,丰碑大蝎显人晦士之事迹,见于石刻者,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凡为卷二千。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没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今龙舒郡库刻其书,而此序不见取,比获见元稿于王顺怕,因为撮述大概云:“予以建中辛已归赵氏,时丞相作吏部侍郎,家素贫俭,德甫在太学,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后二年,从宦,便有穷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传写未见书,买名人书画、古奇器。有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留信宿,计无所得,卷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及连守两郡,竭俸入以事铅椠,每获一书,即日勘校装缉,得名画彝器,亦摩玩舒卷,摘指疵病,尽一烛为率。故纸札精致,字画全整,冠于诸家。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则举杯大笑,或至茶覆怀中,不得饮而起。凡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误者,辄市之,储作副本。

  “靖康丙午,德甫守淄川,闻虏犯京师,盈箱溢箧,恋恋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建炎丁未,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印本重大者,画之多幅者,器之无款识者,已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所载尚十五车,连舶渡淮、江。其青州故第所锁十间屋,期以明年具舟载之,又化为煨烬。

  “己酉岁六月,德甫驻家池阳,独赴行都,自岸上望舟中告别。予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衾,次书册,次卷轴,次古器。独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径驰马去。秋八月,德甫以病不起。时六宫往江西,予遣二吏,部所存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本,先往洪州,至冬,虏陷洪,遂尽委弃。所谓连舻渡江者,又散为云烟矣!独余轻小卷轴,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石刻数十副轴,鼎鼐十数,及南唐书数箧,偶在卧内,岿然独存。上江既不可往,乃之台、温,之衢,之越,之杭,寄物于嵊(sheng)县。庚戌春,官军收叛卒,悉取去,入故李将军家。岿然者十失五六,犹有五七麓,挈家寓越城,一夕为盗穴壁,负五簏去,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仅存不成部帙残书策数种。

  “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德甫在东莱静治堂,装褾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帐,日校二卷,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墓木已拱!乃知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亦理之常,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时绍兴四年也,易安年五十二矣,自叙如此。予读其文而悲之,为识于是书。  

timg (1)_??.jpg

《容斋随笔》简介:

《容斋随笔》是南宋洪迈(1123~1202)著的史料笔记,被历史学家公认为研究宋代历史必读之书。《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其中前四集各十六卷,因书未成而作者过世,故《五笔》仅为十卷。这部书内容范围颇广,资料甚富,包括经史百家、文学艺术、宋代掌故及人物评价诸方面内容。它对后世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是一部涉及领域极为广泛的著作,自经史诸子百家、诗词文翰以及历代典章制度、医卜、星历等,无不有所论说,而且其考证辨析之确切,议论评价之精当,皆倍受称道。

《容斋随笔》最重要的价值和贡献是考证了前朝的一些史实,如政治制度、事件、年代、人物等,对历代经史典籍进行了重评、辨伪与订误,提出了许多颇有见地的观点,更正了许多流传已久的谬误,不仅在中国历史文献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的发展亦意义重大。

洪迈在《容斋随笔》卷首说明:“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 

作品目录

总序

旧序

重刻容斋随笔纪事一

重刻容斋随笔纪事二

容斋随笔

卷第一 二十九则

欧率更帖

罗处士志

唐平蛮碑

半择迦

六十四种恶口

八月端午

赞公少公

郭璞葬地

黄鲁直诗

内容介绍

《容斋随笔》 包括《容斋随笔》……《容斋五笔》共5笔,74卷,共1220则: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5则至29则,共329则;

《容斋续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18则,共249则;

《容斋三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5则至20则,共248则;

《容斋四笔》 卷一至卷十六,每卷自12则至24则,共259则;

《容斋五笔》 卷一至卷十,每卷自9则至19则,共135则;未完成,洪迈即去世。 

《容斋随笔》 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大致包括下列几个方面:历史事件评论、历史人物评论,史料、典章、物产考察、宋代专著评介、天文、历算、星相等。

《容斋随笔》内容繁富,议论精当。有对宋代典章制度、官场见闻、社会风尚的记述;对宋以前王朝废兴、人物轶事、制度沿革的记述;还有去伪存真的考订,如情如理的分析。其中对一些历史经验的总结颇有见地,许多资料为官方史志所不载,是我国古代笔记小说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容斋随笔》一经问世,在朝野引起强烈反响。《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容斋随笔》:“南宋说部当以此为首”。《容斋随笔》中有关诗歌部分,后人曾辑为《容斋诗话》。

《容斋随笔》是全书的总名,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随笔》先后用了18年的精力,《续笔》用了13年,《三笔》5年,《四笔》不到一年;洪迈没有说《五笔》写了多少年,因为还没有按原计划写完16卷,只写到十卷便去世了。他为《四笔》写序时,是宋宁宗庆元三年(1197年)九月,那么,自此以后至其嘉泰二年(1202年)去世中的五年左右时间,应当就是他写作《五笔》的时间。

积40多年的时间写出一部巨著,应该说是不多见的。之所以历时长久,主要是尤其笔记体这一性质所决定的。显然,必须费时读千百部书,才能集腋成裘。

《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象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

请听听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姚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

"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 ????(?????????)_??.jpg

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中比较喜欢读的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笔记书。从许多资料看来,的确如此。1944年7月28日,毛泽东致函谢觉哉说:"《容斋随笔》换一函送上。"其珍爱此书以致影响及于重要干部如此。谢觉哉7月31日日记就有读《容斋随笔》大篇心得记载,此后9月20日、29日、30日,10月1日、4日等都有阅读与应用记载,从中可见《容斋随笔》为启迪思维参考工作之重要借助。

1959年10月30日,毛泽东出京巡视,指名要带的有限书籍中,就有《容斋随笔》。1972年毛泽东曾将此书送给他青年时代的朋友、湖南第一师范的同学周世钊。《容斋随笔》堪称毛泽东精神生活中的一位"老朋友",也是见证毛泽东"活到老,学到老"诺言的一本书。就在1976年8月26日毛泽东索要《容斋随笔》之后,他的病情开始恶化。即使如此,在9月8日,也就是毛泽东去世的前一天,还由别人为他代读《容斋随笔》37分钟,实践了"活到老,学到老"的诺言,而这部书也成为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中所读的最后一部书。

199100030864932.jpg

《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容斋随笔》作者洪迈:

洪迈(1123年-1202年),南宋饶州鄱阳(今江西省鄱阳县)人,字景卢,号容斋,又号野处。洪皓第三子。官至翰林院学士、资政大夫、端明殿学士,宰执、封魏郡开国公、光禄大夫。

卒年八十,谥"文敏"。配张氏,兵部侍郎张渊道女、继配陈氏,均封和国夫人。南宋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容斋随笔》、《夷坚志》。

个人履历

洪迈出生于一个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洪皓、哥哥洪适、洪遵都是著名的学者、官员,洪适官至宰相。洪遵官至宰执(副相)赠右丞相。

洪迈的父亲洪皓使金,遭金人扣留,洪迈时年仅七岁,随兄适、遵攻读。他天资聪颖,"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十岁时,随兄适避乱,尝往返于秀(今浙江嘉兴)、饶二州之间。在衢州(今浙江衢县)白渡,见败壁间题有二绝句,一咏"油污衣"云:"一点清油污白衣,斑斑驳驳使人疑。纵使洗遍千江水,争似当初不污时。"迈读后,爱而识之。可见其自少年时,便性格高洁,不同凡俗。

洪迈学识渊博,著书极多,文集《野处类稿》、志怪笔记小说《夷坚志》,编纂的《万首唐人绝句》、笔记《容斋随笔》等等,都是流传至今的名作。

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洪迈一生涉猎了大量的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

《容斋随笔》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容斋随笔》16卷,329则;《容斋续笔》16卷,249则;《容斋三笔》16卷,248则;《容斋四笔》16卷,259则;《容斋五笔》10卷,135则。据作者宋朝洪迈自述,《容斋随笔》写作时间逾经近四十年。是其多年博览群书、经世致用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春,出使金国,持书用金国礼。金人令其改称"陪臣"。迈坚持不从,因此被拘于使馆,后终被放还。 洪迈在宦海浮沉几十年,当过地方官,当过京官,曾出使金国,最后官至端明殿学士。在任地方官时,下查民情,整治农政,兴建学宫、书院,兴修水利,发展生产。在绍兴府尹任上,通过察访民情发现浙东地方官利用朝廷颁发的"和买"(官府以低价定额征购丝绸)政策进行暗中加额,敲诈勒索百姓,他排除多方阻挠,进行全面核查,核减了全部加征数额,根除了此项官场积弊,减轻了百姓负担。

洪迈不仅是一位为政清廉的官吏,更是一位文学家。他一生著作有40多种,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容斋随笔》,被历代名人誉为"垂范后世"的佳作,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当政者具有资政、资治作用。最值得一提的是:《容斋随笔》受到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终生珍爱,毛泽东对此书真可谓爱不释手,临终时此书还摆在他案头。

洪迈字景庐,洪皓第三子。幼年时每天读书数千言,过目便不忘,博览群书,即使是杂记小说、佛道等书,无不涉猎。随从两位兄长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只有洪迈不中。绍兴十五年(1145)年才中第,任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入朝任敕令所删定官。洪皓忤逆秦桧赋闲,秦桧依然恨他不已,御史汪勃弹劾洪迈知道他父亲有反叛之谋,于是被贬出任福州教授。历任吏部郎兼礼部。

  皇上服显仁皇后丧,当第一次祭奠时,礼官不知按照什么礼节,洪迈请派宰相分祭,被认可。任枢密检详文字,建议让民众交纳粮食赎罪,以补助国家消费,又请求严格皇帝出入的礼仪。

  绍兴三十一年(1161),议定钦宗谥号,洪迈说:“钦宗北去不返,臣民悲痛,应当像楚国立怀王那样,号怀宗,以表示复仇之意。”没有被采纳。吴王..病重,朝廷议论准备让吴拱代替他。洪迈说“:吴氏因功把持四川兵权三十年,应让民众观听到一种新的气象,不要让吴氏尾大不掉。”知枢密院事叶义问出朝视察军队,奏请让洪迈为参议军事,到达镇江,听说瓜州官军同金军相持时,惊慌失措。恰逢建康快马告急,叶义问急忙打算返回,洪迈极力阻止他说:“现在退军,已经对京口的胜败无济于事,而金陵听说返师,人心动摇,不能这样。”迁任左司员外郎。

  绍兴三十二年(1162)春,金主完颜褒派遣左监军高忠建前来通告即位,并且商议和好,洪迈任接伴使,知..门张抡为副使。皇帝对执政说:“以前同金讲和,本来是为了交还棺椁、太后,即使是卑辞屈己,也在所不惜。现在两国盟约已经断绝,名称以什么为正,疆土以哪里为界,金使前来朝见的礼仪,岁币的数目,所有这些都该事先确定。”等到洪迈、张抡入朝辞行,皇帝又说:“我料定此事终归要和好的,要先议定名分,而土地是其次。”洪迈于是上奏改变接伴的礼节,共十四件事。自从渡江以后,屈己含忍礼节过于卑下,至此一切纠正,用敌国对等的礼节,凡是远迎和引接金银等都免除。不久高忠建提出宋应用臣下之礼和索取新近收复的州郡。洪迈上报,并且上奏说“:疆土是实利不能给予,礼节是虚名不足珍惜。”礼部侍郎黄中听说,急忙上奏说“:名定而实随,百代不变,不能说是虚。土地得失,一彼一此,不能说是实。”兵部侍郎陈俊卿也说:“先正名分,名分正则国威张,而岁币也可减少了。”

  洪迈进任起居舍人。当时议论派使节回报金朝,三月,诏令侍从、台谏各举荐能充任使节的官员各一人。当初,洪迈任接伴使时,已持旧礼使金使折伏,到这时,慷慨请行。于是假借翰林学士,充任贺登位使,想让金与宋称兄弟对等之国并归还河南地区。四月,洪迈辞行,国书使用对等之国的礼节,高宗亲赐书信给洪迈等人说“:祖宗陵墓,隔绝三十年,不得按时洒扫祭祀,心中十分悲痛。如果金能将河南地归还,必要位于尊上如故,那么再次屈己,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洪迈上奏说:“山东之兵不解,那么两国和好必然不成。”到达燕京,金..门使见到国书,大叫说:“没有按照格式。”强令使节在表中改陪臣两字,朝见的礼节必须用原来的礼节。洪迈当初坚持不答应,不久金朝封锁使馆,从早上到晚上水浆不通,三天后才得以与金人交涉。金人语气极不客气,大都督怀忠打算把他们留下做人质,左丞相张浩坚持不可,于是洪迈等人被遣回。七月,洪迈回朝,这时孝宗已经即位了。殿中侍御史张震认为洪迈使金辱命,弹劾罢免他。次年,洪迈起知泉州。

  乾道二年(1166),洪迈又知吉州。入朝奏对,于是任起居舍人,直接到面前说“:起居注都是根据各地报告,才加以修纂而成,虽然有日历、时政记,但没有成书。景..年间故事,有《迩英延义二阁注记》,凡是经筵侍臣出处、封章进对、宴会赐予,都保存记录。十年来稍有废止不续,陛下言行都不知晓,恐怕不是任命起居舍人的本意。请令讲读官自今以后各以每天所得皇上言语送修注官,令讲筵所通报,使恭谨记录,用今天皇上所来到的殿名叫作《祥曦记注》。”被认可。

  乾道三年(1167),洪迈迁任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仍旧参予修史。父亲洪皓,兄长洪适、洪遵都任过此职,洪迈又接着担任这一职务。洪迈上奏“:三省事无大小,必先经达中书备案录黄,宰执大臣书押,当制舍人书行,然后过门下,给事中书读,如给事中、中书舍人有所建议,就封黄上奏,以听从皇帝旨意。只有枢密院得旨之后,即备案录黄过门下,按例不送给中书,叫作‘密白’,则言官的职事有所偏废,况今宰相兼任枢密,因而厘正,没有嫌疑。希望诏令枢密院,凡是已接到制敕诏令,并关报左右省依照三省备录书黄,以表示重视发出命令的意思。”回报答允。

  乾道六年(1170),洪迈任知赣州,建学校,造浮桥,士民恃之以安。郡兵一向骄惰,稍不如意就骄横跋扈,郡中每岁派遣数千人戍卫九江,这年,有的兵士害怕到九江则稽留不能返回,众兵于是反叛。有人谣言相惊,百姓惶恐不安。洪迈不为所动,只派一校官婉转劝说他们,让他们归营,众人都听从,收起武器入营,洪迈慢慢诘问什长伍长两人,械送浔阳,斩于集市示众。乾道七年(1171)发生饥荒,赣州粮食丰收,洪迈移粮接济邻郡。僚属有人劝阻,洪迈笑着说:“秦、越瘠肥丰歉不同,是臣子之义吗?”不久知建宁府。富户有为小事杀人持刀越狱,长期拒捕,洪迈治其罪,黥面流放岭外。

  淳熙十一年(1184),洪迈知婺州,上奏“:金华土地多沙,不能积水,五天不下雨就干旱,因此境内陂湖最应当修缮治理。命令耕者出力,田主出谷,凡是公私塘堰和陂湖,共修治八百三十七处。”婺州兵士素无纪律,春季供给衣服,想将布帛换成钱,官吏不准,众人群起呼啸聚在郡将治所前,郡将惶恐,只好姑息满足他们的要求。洪迈到任后,众兵沿习前例,甚至将谣言张贴在门前。洪迈用计逮捕四十八人,依理处治,众党相聚嚎叫,哄拥洪迈坐轿,洪迈说:“他们是罪人,你们为什么要干预?”众人不敢前进散走。洪迈杀死首恶两人,枭首示众,其余的鞭打不等,没有人敢于喧哗。事情上报,皇帝对辅臣说“:没想到书生临事也能通权达变。”特迁他为敷文阁待制。

  次年,奉诏入朝答对,首先论述淮东地区边备有六处要地:一是海陵,二是喻洳,三是盐城,四是宝应,五是清口,六是盱眙。认为应宜修筑城池,严格屯兵,建立游柱,增加戍兵。又说:“应该在许浦开决河道三十六里,在梅里镇筑二大堰,建斗门,遇到行师用兵时,就决开堤坝运送船只。”又说:“冯湛创设多桨船,底平樯淳,即使是一尺深的水也能通行。至今十五六年,修建的数目很少,不足使用。”说应该召募沿海富商的船只给予他们官爵,招募善于驾驭船只的水手补充水军,皇上嘉奖他。任提举佑神观兼侍讲、同修国史。

  洪迈初入史馆,参加修撰《四朝帝纪》,进任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讲读官宿直,皇上不时召入,谈论到深夜。淳熙十三年(1186)九月,任翰林学士,于是呈献《四朝史》,将太祖和太宗以下八位皇帝共一百七十八年史事编成一书。

  绍熙改变年号,进任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到朝廷奏事,说新政应以十渐作为借鉴。皇上说:“浙东民众困于和市,你去,为我纠正它。”洪迈再拜说:“发誓尽力。”洪迈到绍兴,核实诡名挟户四万八千三百多户,所减少的绢帛以匹计,大略与户数相当。提举玉隆万寿宫。次年,再三上章告老返乡,进龙图阁学士。不久以端明殿学士身份退休,这年去世,终年八十岁。追赠光禄大夫,谥号“文敏”。

  洪迈兄弟都是以文章取得盛名,跻身显贵,洪迈尤其因学问博洽被孝宗知遇,说他文章兼备众体。洪迈考究典故,涉猎经史,极尽鬼神事物的变化,手写《资治通鉴》共三遍。著有《容斋五笔》、《夷坚志》流传于世,其他著述更多。所修撰的《钦宗纪》大多遵从孙觌所言,附和耿南仲,丑化李纲,所纪载的事情多失实,因此朱熹列举王允的论述,说不能让佞臣主持修史,认为洪迈不应当采用孙觌所记载的等等。

=0_??.jpg

名人点评

历史学家一致认为《容斋随笔》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是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

明代河南巡按、监察御史李翰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说:洪迈聚天下之书而遍阅之,搜悉异闻,考核经史,捃拾典故,值言之最者必札之,遇事之奇者必摘之,虽诗词、文翰、历谶、卜医,钩纂不遗,从而评之。”,“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许及之《次韵洪莘之太社真率之集三首》其一:“畴昔三洪并,声名四海知。灵光一老在,鸑鷟九成仪。近有同朝喜,今无远室思。双瞻最良誉,台瑞圣明时。”

文天祥《跋王元高词科拟稿》:“我朝言治者曰庆历、元佑、乾淳,厥亦惟欧阳子、苏公兄弟、周益国:三洪氏以其宗工大手掌朝廷文字,以为之缫籍粉泽,功光当时,垂休无穷,岂曰小补之哉?”

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外记》:“'三洪'并中词科,继入西掖,时有贺启云:'有是父,有是子,相传忠义之风;难为弟,难为兄,俱擅词章之誉。”

张淏《会稽续志》:洪文惠公适帅越,闻亨宗行义,延置郡斋,又偕至鄱阳,与文惠之弟枢密遵、内翰迈游,日以文章为事。尝为博学宏词科之业,三洪公读之谓曰:'他日玉堂挥翰可也。

魏了翁《三洪制稿序》云:“北门掌书内命,最号清切,自入国朝,选授尤靳。有饶阳之李、项城之梁、温陵之苏、成都之范者矣;亦有兄弟为之,如燕山之窦、肥乡之李、阆中之陈、雍立之采、建安之吴、真定之韩、眉山之苏、南丰之曾、莆田之蔡、成都之宇文者矣;亦有父子兄弟并为之,如吴越之钱者矣,而俱未有一翁三季如番阳洪氏之盛者也。中兴以来学士之再入者十有六人,而洪氏之兄弟与焉;自绍圣立宏博科汔于淳熙之季,所得不下七十人,而至宰执至翰苑者仅三十人,洪氏之兄弟又与焉。呜呼,何其盛与!故人之称洪氏者,不以词章则以记览,不以名位则以科目,孰知其一心之传,上通于天,固有以敷遗子孙者与……洪氏之孙偲将以其三祖制稿刻诸犍为郡斋,而属了翁为之序。

楼钥《洪文安公<小隐集>序》:“公之兄为右丞相,谥文惠;弟以翰林阁老终端明殿学士,谥文敏,世称'三洪'以比锦屏'三陈',而又过之。”

???? ??????? ?????????? ????..._??.jpg

??????????????? ???? ?? ??_??.jpg

《容斋五笔》目录详情:

卷一

欧率更帖

容斋随笔

唐平蛮碑

罗处士志

半择迦

八月端午

六十四种恶口

郭璞葬地

赞公少公

黄鲁直诗

敕勒歌

禹治水

浅妄书

五臣注文选

地险

文烦简有当

史记世次

解释经旨

坤动也刚

白公咏史

乐天侍儿

裴晋公禊事

十年为一秩

司字作入声

黄纸除书

乐天新居诗

唐人重服章

白用杜句

青龙寺诗

诗谶不然

唐重牡丹

卷二

长歌之哀

韦苏州

隔是

古行宫诗

周亚夫

张良无后

汉轻族人

田叔

漏泄禁中语

孟舒魏尚

秦用他国人

曹参赵括

信近于义

忠恕违道

刚毅近仁

求为可知

汉采众议

里仁

汉母后

田千秋郅恽

灌夫任安

戾太子

单于朝汉

进士试题

卷三

儒人论佛书

和归去来

李太白

四海一也

太白雪谗

冉有问卫君

俗语有所本

商颂

鄱阳学

汉昭顺二帝

国忌休务

贤父兄子弟

三女后之贤

蔡君谟帖

三传记事

亲王与侍从官往还

张嘉贞

张九龄作牛公碑

典章轻废

唐人告命

张浮休书

卷四

温公客位榜

诗中用茱萸字

李颀诗

鬼宿渡河

府名军额

马融皇甫规

孟蜀避唐讳

宁馨阿堵

翰苑亲近

凤毛

牛米

送孟东野序

为文矜夸过实

野史不可信

喷嚏

谤书

王文正公

南夷服诸葛

晋文公

二疏赞

李宓伐南诏

浮梁陶器

汉唐八相

卷五

晋之亡与秦隋异

六卦有坎

上官桀

汉宣帝忌昌邑王

金日?

韩信周瑜

平津候

汉武赏功明白

三代书同文

周召房杜

周世中国地

李后主梁武帝

易举正

诗什

易说卦

其惟圣人乎

元二之灾

圣人污

廿卅卌字

字省文

国初人至诚

负剑辟咡

史馆玉牒所

稗沙门

建武中元

卷六

带职人转官

上下四方

魏相萧望之

姓氏不可考

畏无难

孔子欲讨齐

韩退之

诞节受贺

左氏书事

狐突言词有味

邾文公楚昭王

宣发

杜悰

唐书世系表

州县失故名

鲁昭公

严州当为庄

孟子书百里奚

卷七

韩柳为文之旨

李习之论文

魏郑公谏语

虞世南

七发

灵台有持

董仲舒灾异对

李正己献钱

宣室

北道主人

将军官称

洛中盱江八贤

王导小名

姜嫄简狄

汉书用字

佐命元臣

羌庆同音

名世英宰

薛能诗

檀弓误字

汉晋太常

诸葛公

卷八

沐浴佩玉

谈丛失实

石砮

陶渊明

东晋将相

浯溪留题

赏鱼袋

皇甫湜诗

人君寿考

人物以义为名

韩文公佚事

论韩公文

治生从宦

真宗末年

霍光赏功

卷九

汉文失材

尺棰取半

陈轸之说疏

颜率儿童之见

皇甫湜正闰论

简师之贤

老人推恩

忠义出天资

唐三杰

刘歆不孝

汉法恶诞谩

五胡乱华

汉官名

石宣为彗

带职致仕

三公改他官

朋友之义

高科得人

辛庆忌

楚怀王

范增非人杰

唐扬州之盛

翰苑故事

古人无忌讳

宰我不诈

李益卢纶诗

杨彪陈群

?????????????????????????,??..._??.jpg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卷三有一篇题目就叫《和归去来》,记载..._

卷十

袁盎温峤

爰盎小人

日饮亡何

唐书判

古彝器

玉蕊杜鹃

礼寺失职

徐凝诗

梅花横参

致仕之失

省郎称谓

南班宗室

水衡都尉二事

程婴杵臼

战国自取亡

司空表圣诗

临敌易将

汉丞相

册礼不讲

将帅贪功

卷十一

汉二帝治盗

汉唐封禅

汉封禅记

杨虞卿

屯蒙二卦

汉诽谤法

谊向触讳

小贞大贞

唐诗戏语

何进高叡

南乡掾史

汉景帝忍杀

燕昭汉光武之明

周南召南

易中爻

利涉大川

卷十二

光武弃冯衍

恭显议萧望之

晁错张汤

逸诗书

刑罚四卦

巽为鱼

三省长官

王珪李靖

虎夔藩

曹操用人

汉士择所从

刘公荣

元丰官制

周汉存国

耳余袁刘

曹操杀杨脩

古人重国体

谏说之难

卷十三

韩馥刘璋

萧房知人

俞似诗

吴激小词

君子为国

晏子扬雄

兑为羊

一以贯之

裴潜陆俟

拔亡为存

孙吴四英将

魏明帝容谏

汉世谋于众

国朝会要

孙膑减灶

虫鸟之智

张文潜论诗

卷十四

汉祖三诈

有心避祸

蹇解之险

士之处世

张全义治洛

博古图

士大夫论利害

舒元舆文

绝唱不可和

赠典轻重

大曲伊凉

李陵诗

次山谢表

光武仁君

张文潜哦苏杜诗

卷十五

任安田仁

杜延年杜钦

范晔作史

唐诗人有名不显者

呼君为尔汝

苏子由诗

世事不可料

蔡君谟帖语

孔氏野史

有若

张天觉为人

为文论事

连昌宫词

张子韶祭文

二士共谈

京师老吏

曹操唐庄宗

云中守魏尚

文章小伎

卷十六

三长月

兄弟直西垣

续树萱录

馆职名存

南宫适

吴王殿

王卫尉

前代为监

治盗法不同

和诗当和意

一世人材

稷有天下

王逢原

吏文可笑

靖康时事

谶纬之学

并韶

真假皆妄

颜鲁公

卷一

容斋续笔

戒石铭

双生子

李建州

侍从官

存亡大计

唐人诗不传

泰誓四语

重阳上巳改日

田宅契券取直

公子奚斯

唐藩镇幕府

文中子门人

晋燕用兵

李卫公帖

汉郡国诸官

王孙赋

汉狱名

权若讷冯澥

卷二

岁旦饮酒

存殁绝句

汤武之事

张于二廷尉

张释之传误

汉唐置邮

龙且张步

义理之说无穷

巫蛊之祸

开元五王

唐诗无讳避

李晟伤国体

元和六学士

卜子夏

二传误后世

父子忠邪

苏张说六国

一定之计

卷三

太史慈

谥法

汉文帝受言

诗文当句对

丹青引

东坡明正

台谏不相见

执政四人头

燕说

无望之祸

折槛行

朱云陈元达

栽松诗

杜老不忘君

乌鹊鸣

淮南守备

卷四

周世宗

窦贞固

郑权

党锢牵连之贤

资治通鉴

田横吕布

中山宜阳

相六畜

卜筮不同

日者

柳子厚党叔文

汉武心术

宣和冗官

禁天高之称

秦隋之恶

卷五

玉川子

汉唐二武

银青阶

买马牧马

杜诗用字

唐虞象刑

作诗先赋韵

后妃命数

公为尊称

台城少城

严武不杀杜甫

卷六

王嘉荐孙光

朱温三事

文字润笔

汉举贤良

周亚夫

戊为武

郑庄公

炀王炀帝

百六阳九

左传易筮

钟繇自劾

大义感人

田租轻重

卷七

女子夜绩

淮南王

建除十二辰

伾文用事

俗语算数

五十弦瑟

迁固用疑字

僭乱的对

月不胜火

将帅当专

蓍龟卜筮

卷八

地名异音

韩婴诗

汉表所记事

五行衰绝字

萧何绐韩信

彭越无罪

蜘蛛结网

孙权称至尊

康山读书

列国城门名

去国立后

缁尘素衣

诗词改字

姑舅为婚

三家七穆

卷九

贡薛韦匡

儿宽张安世

深沟高垒

生之徒十有三

臧氏二龟

有扈氏

太公丹书

汉景帝

史汉书法

萧何先见

薄昭田蚡

文字结尾

国初古文

经传烦简

卷十

曹参不荐士

汉初诸将官

汉官名

汉唐辅相

汉武留意郡守

苦荬菜

唐诸生束脩

范德孺帖

民不畏死

天下有奇士

易卦四德

孙坚起兵

逾年改元

孙权封兄策

贼臣迁都

舆地道里误

孙玉汝

卷十一

唐人避讳

高锴取士

兵部名存

武官名不正

名将晚谬

杨倞注荀子

唐帝称太上皇

昭宗相朱朴

杨国忠诸使

百官避宰相

祖宗朝宰辅

百官见宰相

东坡自引所为文

妇人英烈

卷十二

无用之用

龙筋凤髓判

唐制举科目

渊有九名

东坡论庄子

列子书事

铜雀灌砚

天生对偶

崔斯立

古迹不可考

科举恩数

卷十三

下第再试

试赋用韵

贞元制科

贻子录

金花贴子

物之小大

郭令公

纪年兆祥

民俗火葬

太史日官

汲冢周书

曹子建论文

雨水清明

尹文子

卷十四

帝王训俭

用计臣为相

卢知猷

州县牌额

忌讳讳恶

陈涉不可轻

孔墨

玉川月蚀诗

诗要点检

周蜀九经

冢宰治内

宰相爵邑

杨子一毛

子夏经学

李长吉诗

紫阁山村诗

卷十五

李林甫秦桧

注书难

书易脱误

南陔六诗

王韶熙河

绍圣废春秋

书籍之厄

逐贫赋

男子运起寅

涧松山苗

宰我作难

古人占梦

高德儒

卷十六

唐朝士俸微

计然意林

思颍诗

刘蕡下第

贤宰相遭谗

酒肆旗望

宋齐丘

月中桂兔

咸杬子

唐二帝好名

周礼非周公书

醉尉亭长

三易之名

忠臣名不传

唐人酒令

晁景迂经说

卷一

容斋三笔

邳彤郦商

武成之书

象载瑜

管晏之言

共工氏

汉志之误

汉将军在御史上

上元张灯

宰相参政员数

七夕用六日

朱崖迁客

张士贵宋沚

韩欧文语

汉宣帝不用儒

卷二

国家府库

刘项成败

占术致祸

绛侯莱公

无名杀臣下

平天冠

介推寒食

进士诉黜落

后汉书载班固文

赵充国马援

汉人希姓

绛灌

题咏绝唱

秀才之名

魏收作史

北狄俘虏之苦

卷三

太守刺史赠吏民官

李元亮诗启

元魏改功臣姓氏

东坡和陶诗

陈季常

高唐神女赋

文用谥字

其言明且清

侍从转官

曹子建七启

奸鬼为人祸

十二分野

公孙五楼

荐士称字著年

兄弟邪正

三竖子

卷四

枢密称呼

从官事体

九朝国史

银牌使者

省钱百陌

旧官衔冗赘

吏胥侮洗文书

军中抵名为官

宣告错误

祸福有命

真宗北征

外制之难

宰相不次补

文臣换武使

舜事瞽叟

卷五

孔子正名

永兴天书

张咏传

王裒嵇绍

绯紫假服

枢密名称更易

过称官品

仁宗立嗣

郎官员数

东坡慕乐天

缚鸡行

油污衣诗

北虏诛宗王

州郡书院

何韩同姓

蕨萁养人

卷六

贤士隐居者

张籍陈无己诗

杜诗误字

东坡诗用老字

杜诗命意

择福莫若重

用人文字之失

李卫公辋川图跋

白公夜闻歌者

谢胐志节

琵琶亭诗

韩苏文章譬喻

减损人官人

唐昭宗赠谏臣官

执政辞转官

卷七

宗室补官

赦恩为害

代宗崇尚释氏

光武苻坚

唐观察使

周武帝宣帝

节度使称太尉

冗滥除官

五代滥刑

太一推算

赵丞相除拜

唐昭宗恤录儒士

徽宗荐严疏文

卷八

四六名对

吾家四六

唐贤启状

枢密两长官

卷九

冯道王溥

赦放债负

周玄豹相

钴鉧沧浪

司封失典故

老人该恩官封

学士中丞

君臣事迹屏风

汉高祖父母姓名

僧道科目

射佃逃田

孟字义训

周世宗好杀

词学科目

卷十

唐夜试进士

朱梁轻赋

纳绌绢尺度

前执政为尚书

河伯娶妇

鄂州兴唐寺钟

祢衡轻曹操

禁中文书

老子之言

孔丛子

小星诗

桃源行

司封赠典之失

辰巳之巳

碑志不书名

卷十一

汉文帝不用兵

帝王讳名

家讳中字

记张元事

官室土木

岁月日风雷雄雌

东坡三诗

天文七政

致仕官上寿

符读书城南

五经字义相反

镇星为福

两莫愁

东坡引用史传

何公桥诗

眄泰秋娘三女

卷十二

颜鲁公祠堂诗

曾皙待子不慈

闵子不名

具圆复诗

人当知足

饶州刺史

渊明孤松

紫极观钟

兼中书令

作文要点检

侍从两制

片言解祸

忠言嘉谟

免直学士院

大贤之后

钟鼎铭识

卷十三

牺尊象尊

再书博古图

占测天星

碌碌七字

政和宫室

僧官试卿

大观算学

十八鼎

四朝史志

宗室参选

元丰库

五俗字

三教论衡

卷十四

夫兄为公

政和文忌

神宗待文武臣

绿竹王刍

神宗待文武臣

亲除谏官

检放灾伤

檀弓注文

左传有害理处

夫人宗女请受

蜀茶法

歌扇舞衣

判府知府

官会折阅

衙参之礼

飞邻望邻

内职命词

卷十五

蔡京除吏

题先圣庙诗

季文子魏献子

尊崇圣字

大禹之书

媵字训

随巢胡非子

别国方言

纵臾

总持寺唐敕牒

禁旅迁补

六言诗难工

诎一人之下

杯水救车薪

秦汉重县令客

之字训变

蹇氏父子

卷十六

敕令格式

神臂弓

颜鲁公戏吟

纪年用先代名

多赦长恶

中舍

奏谳疑狱

医职冗滥

切脚语

唐世辟寮佐有词

高子允谒刺

蔡君谟书碑

杨涉父子

佛胸卍字

苏涣诗

岁后八日

门焉闺焉

郡县主婿官

乐府诗引喻

孔庙位次

卷一

容斋四笔

周公作金滕

周三公不特置

云梦泽

关雎不同

三馆秘阁

亭榭立名

十十钱

毕仲游二书

犀舟

列子与佛经相参

韦孟诗乖疏

匡衡守正

西极化人

诏令不可轻出

范晔汉志

战国策

缮修犯土

诸家经学兴废

卷二

汉人姓名

鬼谷子书

轻浮称谓

有美堂诗

张天觉小简

用兵为臣下利

城狐社鼠

志文不可冗

赵杀鸣犊

五帝官天下

黄帝李法

抄传文书之误

大观元夕诗

二十八宿

文潞公奏除改官制

颜鲁公帖

待制知制诰

裴行俭景阳

北人重甘蔗

韩退之张籍书

卷三

韩公称李杜

粉白黛黑

此日足可惜

李杜往来诗

李太白怖州佐

祝不胜诅

曾太皇太后

吕子论学

中天之台

实年官年

雷公炮炙论

陈翠说燕后

治药捷法

燕非强国

水旱祈祷

今日官冗

卷四

栾城和张安道诗

和范杜苏四公

外台秘要

六枳关

王荆公上书并诗

左黄州表

李郭诏书

两道出师

唐明皇赐二相物

杜韩用歇后语

一百五日

礜石之毒

老杜寒山诗

土木偶人

卷五

饶州风俗

伏龙肝

禽畜菜茄色不同

勇怯无常

赵德甫金石录

韩文公荐士

黄庭换鹅

王廖儿良

卷六

记李履中二事

革驹聋虫

洗儿金钱

娑罗树

扁字二义

天咫

卷七

人焉廋哉

县尉为少仙

久而俱化

沈季长进言

替戾冈

小官受俸

得意失意诗

卷八

寿亭侯印

项韩兵书

莆田荔枝

双陆不胜

华元入楚师

文书误一字

历代史本末

贤者一言解疑谮

蒋魏公逸史

卷九

欧阳公辞官

南北语音不同

南舟北帐

魏冉罪大

誉人过实

姓源韵谱

健讼之误

用史语之失

更衣

过所

卷十

露布

青莲居士

闽俗诡秘杀人

王逸少为艺所累

赏鱼袋出处

讥议迁史

卷十一

东坡诲葛延之

张鷟讥武后滥官

唐王府官猥下

御史风闻

唐御史迁转定限

主臣

卷十二

汉唐三君知子

当官营缮

仕官捷疾

祖宗用人

夏英公好处

李文正两罢相

科举之弊不可革

卷十三

国初救弊

房玄龄名字

金刚经四句偈

黑法白法

四莲花之名

白分黑分

多心经偈

夏侯胜京房两传

月双闰双

汉人坐语言获罪

知州转运使为通判

荣王藏书

祖宗亲小事

卷十四

王居正封驳

梁状元八十二岁

仙传图志荒唐

太宗恤民

经句全文对

卷十五

北郊议论

尺八

蔡京轻用官职

三给事相攻

宰相任怨

四李杜

官称别名

汉重苏子卿

卷十六

渠阳蛮俗

昔贤为卒伍

杜畿李泌董晋

亲王带将仕郎

曹马能收人心

取蜀将帅不利

天庆诸节

卷一

容斋五笔

虢州两刺史

狐假虎威

徐章二先生教人

张吕二公文论

郎官非时得对

王安石弃地

双生以前为兄

风俗通

昏主弃功臣

俗语有出

问故居

唐宰相不历守令

张释之柳浑

人臣震主

陶潜去彭泽

五经秀才

羌戎畏服老将

古人字只一言

二叔不咸

卷二

官阶服章

月非望而食

西汉以来加官

庆善桥

吕望非熊

唐曹因墓铭

李德裕论命令

唐史省文之失

汉武唐德宗

诸公论唐肃宗

孙马两公所言

元微之诗

谏缭绫戏龙罗

详正学士

人生五计

卷三

瀛莫间二禽

士大夫避父祖讳

元正父子忠死

萧颖士风节

石尤风

开元宫嫔

江枫雨菊

相里造

先公诗词

州县名同

三衙军制

欧阳公勋封赠典

嘉叆四真

五方老人祝圣寿

作诗旨意

卷四

平王之孙

毛诗语助

东坡文章不可学

韩文称名

棘寺棘卿

汉武帝田蚡公孙弘

近世文物之殊

庾公之斯

卷五

万事不可过

致仕官上寿

严先生祠堂记

桃花笑春风

大言误国

宗室覃恩免解

唐书载韩柳文

冥灵社首凤

左传州郡

贫富习常

史记简妙处

唐用宰相

玉津园喜晴诗

虢巨贺兰

鄱阳七谈

卷六

经解之名

卜筮不敬

糖霜谱

李彦仙守陕

奸雄疾胜己者

俗语放钱

汉书多叙谷永

玉堂殿阁

汉武帝喜杀人者

馆职迁除

知人之难

盛衰不可常

卷七

唐赋造语相似

张蕴古大宝箴

叙西汉郊祀天地

国初文籍

骞鶱二字义训

书麹信陵事

贡禹朱晖晚达

琵琶行海棠诗

东坡不随人后

元白习制料

门生门下见门生

韩苏杜公叙马

风灾霜旱

白苏诗纪年岁

卷八

天将富此翁

白公说俸禄

白居易出位

醉翁亭记酒经

白公感石

礼部韵略非理

承习用经语误

唐臣乞赠祖

长庆表章

元白制科

八种经典

畏人索报书

卷九

不能忘情吟

擒鬼章祝文

欧公送慧勤诗

委蛇字之变

一二三与壹贰叁同

????????? ????? ???? ? 4 ? ?....jpg

《容斋随笔》一书共分五编,计有《随笔》、《续笔》、《三笔》、《四笔》各十六卷,以及原拟亦辑为十六卷而因作者物故未及完成的《五笔》十卷。全书累计达七十四卷,是现存宋人学术笔记作品中篇幅*的一部。此书的撰写和编集,据作者自序,可以推知其最初属笔约在隆兴元年(1163),至淳熙七年(1180)《随笔》结稿,绍熙三年(1192)《续笔》定编,越五年而《三笔》成,又次年而《四笔》成,下至嘉泰二年(1202)作者去世,前后已及四十年。其《随笔序》说:“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这反映出本书是一部典型的读书笔记,而相因于笔记体裁的灵活,书中也有若干记事的条目。其《续笔序》又谈到:“淳熙十四年月在禁林日,入侍至尊寿皇圣帝清闲之燕,圣语忽云:‘近见甚斋《随笔》。’迈竦而对曰:‘是臣所著《容斋随笔》,无足采者。’上曰:‘煞有好议论。’”是知此书甫问世,即为朝野所重。 《容斋随笔》全书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共五集七十四卷。作者洪迈一生涉猎书籍很多,凡有所得,便随笔记下,内容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前后近四十年乃成此书,对于读者研究我国历史、文学艺术等方面有较大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