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是记录北宋末年东京开封繁华的姊妹篇。
《东京梦华录》作者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名钺,号幽兰居士,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今开封)居住二十余年(1103年—1127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自作序。
《清明上河图》作者张择端,字正道,汉族,琅琊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居住于东京(今河南开封)。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赵佶(1100年—1126年在位)时期供职翰林图画院。
孟元老和张择端几乎同时居住在开封,两人是否有交集不敢妄断。一位擅长绘画,一位擅长写作。《清明上河图》是一幅画,一幅照片,把东京的繁华定格在那个永恒的点;《东京梦华录》是一本巨著,一部珍贵的纪录片,是东京志,把东京的繁华和风土人情作了详实的包括。两个人在同一个时间段,站在同一个位置,一个用画笔,一个用文字,记述着东京的繁华市井人文。他们都无比的喜欢这座城市,眷恋眼前的生活。市井琐事,其乐无穷。《清明上河图》和《东京梦华录》,皆用写实的手法,不厌其烦,详尽记录了东京汴梁的人脉生活场景。
《清明上河图》把《东京梦华录》的描述形象的画成一幅历史长卷,《东京梦华录》把《清明上河图》上栩栩如生的画面一一作了详细文字记录。读着《东京梦华录》,欣赏着《清明上河图》,北宋东京那段繁华历史景象历历在目!
汴绣清明上河图局部(虹桥)/手机拍摄:大树
李清照于宋哲宗元祐四年至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1089年——1108年)居住在开封。从时间段上,李清照于孟元老,张择端,均在同一时间生活在开封。李清照随父亲李格非,母亲王氏生活在东京“经衢之西”的有竹堂。
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自序,“仆从先人宦游南北,崇宁癸未到京师(注: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卜居于州西金梁桥西夹道之南。”
李清照晚年在《金石录后续》记载“余自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宋朝的文人学士最喜欢逛大相国寺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小俩口就经常跑到大相国寺“淘宝”,乐而忘返。《金石录后续》记述了这段,李清照一生中最难忘的记忆美好的时光。
《东京梦华录》相国寺内万姓交易篇记载:"相国寺毎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及诸路罢任官员土物香药之类。"从孟元老的记述,精确的看到了李清照和赵明诚夫妇虽然时常逛相国寺大市场,但他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就是相国寺资圣堂门前的“古玩市场”。
《清明上河图》上景物繁多,巨细无遗,汴河两岸,虹桥之上,一定曾经有过李清照赵明诚夫妇的足迹。
如果深入研究和了解李清照在开封的二十年,以及赵明诚与其家族在东京开封的生活,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是最详细的史料,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最形象的资料。
《东京梦华录》简介(来源:百度百科)
是宋代孟元老的笔记体散记文,创作于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是一本追述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著作。所记大多是宋徽宗崇宁到宣和(1102年-1125年)年间北宋都城东京开封的情况,描绘了这一历史时期居住在东京的上至王公贵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情景,是研究北宋都市社会生活、经济文化的一部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古籍。 [1] 翻开它,犹如打开时空门,那一边就是相隔千年的繁花似锦、活色生香。即便用现在宜居城市的眼光去衡量,它的各项指标也是具备的:商铺酒店一家挨着一家,以李成的山水画为装饰,餐具都是银质的,品尝应季果蔬、南北美食更是不在话下。夜生活丰富,“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详情
目录
1 内容简介
2 创作背景
3 作品赏析
4 历史价值
5 作品目录
6 作者介绍
内容简介
《东京梦华录》所记述的,从都城的范围到皇宫建筑,从官署的处所到城内的街坊,从饮食起居到岁时节令,从歌舞曲艺到婚丧习俗,几乎无所不包,不仅可以了解当时的民风时尚,同时也能感受到宋代发达的经济和繁荣的城市生活。 [1]
创作背景
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北方游牧民族的铁骑长驱中原、直捣汴京,掳掠徽、钦二帝及太妃、太子、宗室三千人,辇毂繁华、壮丽辉煌的宋都顷刻间烟消灰灭,宗庙毁废,北宋灭亡。大批臣民逃命南方,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们的心幕上时时闪动着汴梁的富华景象,依依不尽地频频回首那餍足人心的生活。孟元老怀着对往昔的无限眷念和对现实的无限伤感,撰《东京梦华录》,书首冠以序文。 [2]
《东京梦华录》大致包括这几方面的内容:京城的外城、内城及河道桥梁、皇宫内外官署衙门的分布及位置、城内的街巷坊市、店铺酒楼,朝廷朝会、郊祭大典,当时东京的汉族民风习俗、时令节日,饮食起居、歌舞百戏等等,几乎无所不包。
孟元老的自序追述了当年的繁胜:“正当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鼓舞,斑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宵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秀户珠帘。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琦飘香。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游,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第一卷中大宋都城描述,据说可以边读边用笔画,读完后整个京城平面图也就画下来了。开封有宫、里、外三道城墙,把这个城市化为若干区域。宫城即皇城,宫城周长五里,南面三门,东、西、北三面各仅一门,东西门之间有一横街,街南为中央政府机构所在地,街北为皇帝居住生活区。由于宫城原来规模较小,宋徽宗时在宫城外北部营建延福新宫,实为宫城的延伸和扩大。里城,又名旧城,即唐代汴州旧城,周长二十里,除东面两门外,其余三面各三门。外城,改筑后周长五十里,城高四丈,城楼建筑宏伟壮丽。城外有护城濠,名叫护龙河,比汴河宽三倍。外城南面三门,东面两门,北面四门,西面三门,另有水门多座。
北宋汴京商业手工业中,有各种不同的行业,见于《东京梦华录》卷二、卷三、卷四的就有:姜行、纱行、牛行、马行、果子行、鱼行、米行、肉行、南猪行、北猪行、大货行、小货行、布行、邸店、堆垛场、酒楼、食店、茶坊、酒店、客店、瓠羹店、馒头店、面店、煎饼店、瓦子、妓院、杂物铺、药铺、金银铺、彩帛铺、染店、珠子铺、香药铺、靴店等三十多“行”。但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三十多种。孟元老所提到的这些行业不免挂一漏万,并不全面。
《东京梦华录》一书共提到的一百多家店铺中,酒楼和各种饮食店就占有半数以上。城中有“白矾楼”(后改为“丰乐楼”)、“潘家楼”、“欣乐楼”(即“任店”)、“遇仙正店”、“中山正店”、“高阳正店”、“清风楼”、“长庆楼”、“八仙楼”、“班楼”、“张八家园宅正店”、“王家正店”、“李七家正店”、“仁和正店”、“会仙楼正店”等大型高级酒楼“七十二户”。其中如著名的丰乐楼,“宣和间,更修三层相高,五楼相向,各有飞桥栏槛,明暗相通,珠帘绣额,灯烛晃耀。”《东京梦华录》卷二“饮食果子”条不完全的统计,就有:乳炊羊、羊闹厅、羊角腰子、鹅鸭排蒸荔枝腰子、还元腰子、烧臆子,莲花鸭签、酒炙肚胘,入炉羊头签、鸡签、盘兔、炒兔、葱泼兔、假野狐、金丝肚羹、石肚羹、假炙獐、煎鹌子、生炒肺、炒蛤蜊、炒蟹之类不下五、六十种之多。
他记皇城东南界身巷的金银采帛交易说,“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他记东京诸酒店说,“必有厅院,廊庑掩映,排列小阁子,吊窗花竹,各垂帘幕,命妓歌笑,各得稳便”。他记清明出游说,“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相互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他记暮春都市生活的甜美如梦说,“牡丹、芍药、棣棠、木香种种上市,卖花者以马头竹篮铺排,歌叫之声,清奇可听。晴帘静院,晓幕高楼,宿酒未醒,好梦初觉”。
据《东京梦华录》载,为满足市民夜生活的延长,商家为了追求更多的商业利益,原先坊市制下长期实行的“夜禁”也自然而然宣布取消,开封城里出现了“夜市”、“早市”和“鬼市”。各种店铺的夜市直至三更方尽,五更又重新开张;如果热闹去处,更是通晓不绝;而有的茶房每天五更点灯开张,博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作者还用大量的笔墨,记录了当时东京民间和宫廷的“百艺”,并辟《京瓦伎艺》一目,详述了勾栏诸棚的盛况,及各艺人的专长。该书对宫廷教坊、军籍、男女乐工、骑手、球队也作了描绘,特别是春日宫廷女子马球队在宝津楼下的献艺,还有火药应用于“神鬼”、“哑杂剧”中增加效果等,给中国“百艺”史上留下了可贵的记录。书中关于诸宫调的渊源,诸艺的名称,讲史、小说的分类等,也受到研究中国戏曲、小说和杂技史的学者的重视。
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2]
历史价值
《东京梦华录》一书对徽宗政和、宣和年间汴京的汉族城市社会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都有翔实的记载和详尽的论述,为后人留下了探索那个时代汴京城里各个阶层居民生活面貌的大量宝贵资料。自从它于南宋初年在临安刊行以来,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封建社会里的文人墨客,在谈到北宋晚期东京掌故时,莫不首引此书,如赵甡之的《中兴遗史》、陈元靓的《岁时广记》以及陶宗仪的《说郛》,对本书的部分资料,都有所选录。
到了近代,由于其所反映的内容具有很高的社会经济文化史的价值,尤其引起了中外许多从事各种专史研究的学者专家们的高度重视,交相征引利用。人们往往把本书与《清明上河图》视同姐妹之作,二者对于考察研究北宋城市经济发展史的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东京梦华录》开创了以笔记描述汉族城市风土人情、掌故名物的新体裁,为以后反映南宋都城临安的同类著作《都城纪胜》﹑《梦粱录》﹑《武林旧事》﹑《如梦录》﹑《续东京梦华录》等书所沿用。 [1]
作品目录
前言梦华录序
卷第一卷第二 卷第三 卷第四卷第五卷第六 卷第七 卷第八 卷第九卷第十
附录跋后记 [3]
作者介绍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号幽兰居士,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人,文学家。据《宋会要辑稿》及苏辙等人著作,可知他是北宋保和殿大学士孟昌龄的族人孟钺,曾任开封府仪曹,北宋末叶在东京(今开封)居住二十余年。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撰成《东京梦华录》,自作序。 [2]
参考资料
1. 高晓芳;《东京梦华录》生活习俗的特征[J];怀化学院学报;2009年12期
2. 吴功正;半是依恋 半是挽歌——《东京梦华录序》赏析[J];文史知识;1995年03期
3. [宋]孟元老 著;王永宽 译.东京梦华录: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