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09-15 ??10.00.20.png


  • 内容简介:

  •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宋代山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48),死于绍兴二十五年(1155)以后,究竟得年多少,还没有能够考证明白,但可以说,至少活了七十多岁。她父亲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人称后四学士。她母亲王氏,也善于写文章。在家庭影响之下,李清照很早就有诗名,为晁补之所赏识。她在十八岁时,与赵明诚结婚。赵明诚青年时候就对金石研究有兴趣,后来成为有名的金石学家,对金石有深刻研究、渊博知识。他除了收藏金石以外,还喜欢收藏书籍、法书、名画。李清照与他志同道合,节衣缩食,帮助他从事收藏和研究。应该说赵明诚的成就得力于清照者不少。张端义就说:《金石录》一书,清照亦曾笔削其间。李清照四十六岁的时候,赵明诚死了。接着金兵侵入浙东、浙西,清照避难奔走,所有收藏的东西几乎全部丧失。绍兴二年(1132),清照再嫁张汝舟,没有多少时候,就离异了(明清到现在,有不少人考证过,说她没有再嫁。都是没有充分论据的)。她没有儿子,大概以后就孤独地度过了她的晚年。她的平生事迹见于载籍的并不多,前面已有《李清照事迹编年》引述了一些有关记载,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李清照诗文集和词集的失传,对于我国古典文学遗产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损失。清《四库全书》所收,乃是毛晋刻《诗词杂俎》本《漱玉词》,只有词十七首。《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虽篇帙无多,不得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那时《永乐大典》散失的不过二千多卷,基本上还差不多是完整的。《永乐大典》里面有多少李清照的作品,固然不得而知。但就现在剩馀的《永乐大典·诗字韵》中发现的一首诗来推测,可以肯定地说:不会一首都没有的。当时的四库馆臣没有从《永乐大典》里面搜集李清照的作品,把它们保存下来。到了清末,开始有人从事李清照词的辑佚工作。最后李清照的全集有李文椅先生辑的《漱玉集》,词集有赵万里先生辑的《漱玉词》。这两种虽然都是排印的本子,现在已经不容易得到(李辑是单行本;赵辑在《校辑宋金元人词》中,没有单行的)。较早的王鹏运辑、况周颐补遗的《四印斋所刻词》本《漱玉词》,原刻本已经很稀少,就是中国书店的石印本也不多见。


  • 目录:

  • 前言
    《李清照集校注》后记(代序)(王仲闻)
    ◎词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双调忆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点绛唇(蹴罢秋千)
     浣溪沙(莫许杯深琥珀浓)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
     浣溪沙(髻子伤春慵更梳)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
     [存疑]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
     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
     [存疑]浪淘沙(素约小腰身)
     庆清朝(禁幄低张)
     怨王孙(帝里春晚)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鹧鸪天(枝上流莺和泪闻)
     多丽(小楼寒)
     新荷叶(薄露初零)
     浣溪沙(小院闲窗春已深)
     念奴娇(萧条庭院)
     点绛唇(寂寞深闺)
     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
     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歹带)人娇(玉瘦香浓)
     [存疑]生查子(年年玉镜台)
     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
     蝶恋花(永夜厌厌欢意少)
     青玉案(一年春事都来几)
     青玉案(征鞍不见邯郸路)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
     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
     临江仙并序(庭院深深深几许)
    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
     行香子(草际鸣蛩)
     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忆秦娥(临高阁)
     孤雁儿并序(藤床纸帐朝眠起)
     浪淘沙(帘外五更风)
     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
     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添字采桑子(窗前谁种芭蕉树)
    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
     [存疑]行香子(天与秋光)
     摊破浣溪沙(揉破黄金万点轻)
    长寿乐(微寒应候)
     好事近(风定落花深)
     [存疑]瑞鹧鸪(风韵雍容未甚都)
     满庭芳(小阁藏春)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永遇乐(落日熔金)
     怨王孙(梦断漏悄)
     清平乐(年年雪里)
     声声慢(寻寻觅觅)
    ◎附录
     李清照年谱简编
     历代李清照词选本举要
     李清照研究主要著作
     《李清照集》名言警句


  • 节选:

  • ◎词
      题解
      如梦令
      词记溪亭之游情境,或题作“酒兴”(《花庵词选》),系李清照早年作品。
      徐培均《李清照集笺注》将此词系定为李清照25岁时(1108年)作,似不妥。
      靳极苍先生在《李煜李清照词详解》中,则更将其创作年代推至1128年(时年李清照45岁);靳先生说:“此词和《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一样,同是游大明湖之作。《怨王孙》词因情绪平淡,不似婚后之词有丈夫,故定为婚前作。此词与之同,且很具少女风韵,所以也该是婚前在历城时事。但‘常记’二字,可知非当时之作。顺境重当前,逆境追往事,是人之常情。依此,此词应作于逆境,但不太严重时。”
      靳先生所言均入情入理,但所得出的结论却似未必。这也许只是因为先生对“常记”所历时段的过分强调上——先生言:“常记”指发生在很早以前难以忘却的事——其实,所经历过的事,半载一年,说“常记”亦不是不可。
      李清照之游溪亭,当在及笄前后,一年多后忆及往事并言“常记”,是可以成立的。
      故在此依陈祖美等说,将其创作年代系定于1099年,时年李清照16岁。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新解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常常想起在溪亭游玩欢饮的情景,天黑下柽了,酣醉的人,忘了回家的路。常记:《全芳备祖》作“尝记”。溪亭: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位于大明湖畔;亦有说泛指溪边亭阁;还有一说是确指一处叫“溪亭”的也名。日暮:太阳将落的时候,即傍晚。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兴致尽时,回舟已晚,偏偏又把船划进了莲花丛中。藕花:荷花,莲花。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大家都争着往外划,桨声、嬉闹声,惊得一滩鸡鹭都飞了起来。争渡:竞渡,即争着渡。亦有注者解“争”为“怎”,似不如“争”好。唐·王维《从军行》:“笳悲马嘶乱,争渡金河水。”唐·刘禹锡《堤上行》:“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鸥鹭:两种水鸟,皆善捕食鱼类。鸥为鸥科水鸟的通称,嘴弯曲,背苍灰,腹白色,常见的有海鸥、银鸥等,常飞翔于海洋或江湖之上;鹭为鹭科水鸟的通称,嘴、颈皆长,常见的有白鹭、苍鹭等,多栖于沼泽之中。
      这里泛指水鸟。
      新评
      少时初读此词便甚是喜欢,但除了觉其明白如话、朗朗上口、情辞酣畅、生动自然之外,确也说不出更多妙处。后来读到古今学人诸多评价并体味再三,才深信小令不小,可谓叙述简约、景象开阔、静动相生、出神人化——溪亭、日暮、藕花、鸥鹭……构成一幅清新淡雅、却又绚丽豪华的荷塘美景图;而回舟、误人、争渡、惊起……则让人仿佛听到了水声、桨声、笑声、鸟声交织和鸣的动人乐章。
      也可以说是画中有乐、乐里有画吧。
      说这幅画清新淡雅,是因为我们可以把其看作是素描或者是水粉;说绚丽豪华,是因为把它看作是一幅油画亦未尝不可——远处,落日入水、霞光满天;近处是大片的荷花。荷花丛中的小船上美人如玉,醉酒的脸庞艳如桃花,神态娇憨……
      此情、此景、此词,或正如前人所云:“横竖都是烂漫。”
      双调忆王孙
      题解
      古往今来,在有关李清照词的辑本中,几乎都将此词题作《怨王孙》。这是因为:在现存《漱玉词》最早的版本——宋代曾端白的《乐府雅词》里,便将调名误作此,以致此后以讹传讹。直到1992年,周笃文先生在《李清照作品赏析集》(巴蜀书社版)里方纠其讹,改其为《双调忆王孙》。兹从之。
      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样,此词亦是词人少女时代的游湖赏景之作。在明·陈耀文所编《花草粹编》及清·沈辰垣等编的《历代诗馀》里,亦被题作《赏荷》;而在《词谱》、《碎金词谱》中,则将其题为无名氏词。或因其故,徐培均先生《李清照集笺注》未录此词,似不该也。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蓣花汀草。眠沙
      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新解
      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起风了,湖面上水波浩荡,无边无际。已是深秋时节,湖中荷花凋零,难得见到几朵;荷香亦淡,只剩下几缕残香。浩渺:形容水势辽阔无边。暮:晚,将尽。唐·杜甫《岁晏行》:“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红稀香少:指秋花凋落稀少。红、香,均指代花。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秋水澄澈,青山妩媚,充满灵性和柔情,令人备感亲切,真是说不完、道不尽的美好啊!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蘋花汀草——莲子长成,荷叶已衰,然而湖边的蘋花和汀草上却挂着水珠儿,就像被清露洗过一般,鲜艳亮丽,清碧一片。蘋花汀草:水中的蓣花,汀上的小草。蓣:多年生浅水草本植物,茎柔软细长,秋季开花,也叫田字草、四叶菜。汀:水边平地或湖中小面积陆地。宋·寇准《江南春》:“江南春尽离肠断,蓣满汀洲人未归。”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那些在沙滩上睡觉的鸥鹭,竟然头也不回,它们肯定是生我的气了,嫌我辜负了这美丽的风光,回去得这般早。眠沙:睡在沙滩上。似也恨:似乎也在埋怨。
      新评
      自宋玉的“悲哉秋之为气也”问世以来,骚人墨客笔下的秋景便总是显现出悲凉萧瑟的情调:唐·杜甫有“万里悲秋常作客”,南唐·李后主有“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宋·柳永有“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就连李清照自己的名句“帘卷西风、人似黄花瘦”,也不能说不包含着浓厚的悲秋成分。然而在这首词中,李清照却既不写“黄花”的惆怅,也不写“梧桐”的寂寞,而是以舒缓淡远、亲切感人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秋之画图。
      按说,“秋已暮”了、“荷叶老”了,“莲子已成”,“红稀香少”,当我们看到这样的情景时,本该是有些怅惘或感伤的,可是我们却没有,为什么?
      因为“湖上风来”,此风不是那“卷帘西风”,不仅毫无萧瑟之气,而且酣畅淋漓,吹得碧波万顷、浩浩渺渺;因为“水光山色与人亲”、“清露洗、蘋花汀草”,绝无感伤之意;更因为“眠沙鸥鹭”都已通晓人性,它们因游人归早怅然不快,是以不愿回首作别……
      一句话,是因为词人将自己纯真的情感、青春的活力注入了眼前的秋景,将大自然人情化、感情化,从而也就使得整首词达到了人景相亲、物我两忘、心交神会之境。
      这样的秋游之作,在北宋词坛,确是不多见的。
      如梦令
      题解
      此词乃李清照早期名作,历来为人称道,尤其是“绿肥红瘦”一语,“天下称之”(宋·陈郁《藏一话腴》内篇卷一);宋·胡仔云“此语甚新”;蒋一葵言“当时文士莫不击节赞赏,未有能道之者”;清·王士祯则说“人工天巧,可称绝唱”……就此词此句,可谓异口同赞,但究其创作年代,则又说法不一。
      不一者,非在早期,而是在写于婚后还是婚前。
      李清照是在18岁时与赵明诚成亲的,这点没有争议,因而徐培均先生将创作年代系于其19岁时(1102),自属婚后;而吴小如先生则不仅认定其为婚后所作,而且认定其中所言“卷帘人”,即是其夫赵明诚也。
      小如先生在其《诗词札丛》中说——
      原来此词乃作者以清新淡雅之笔写粮丽艳冶之情,词中所写为闺房昵语,所谓有甚于画眉者是也,所以绝对不许第三者介入。头两句固是写实,却隐兼比兴。金圣叹批水浒,每提醒读者切不可被著书人瞒过;吾意读者读易安居士此词,亦切勿被她瞒过才好。及至第二天清晨,这位少妇还倦卧未起,便开口问正在卷帘的丈夫,外面的春光怎样了?答语是海棠依旧盛开,并未被风雨摧损。这里表面上是用韩侄《懒起》诗末四句“昨夜三更雨,今朝(一作‘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的语意,实则惜花之意正是怜人之心。丈夫对妻子说“海棠依旧”者,正隐喻妻子容颜依然娇好,是温存体贴之辞。但妻子却说:不见得吧,她该是“绿肥红瘦”、叶茂花残,只怕青春即将消逝了。这比起杜牧的“绿叶成荫子满枝”来,雅俗之间判若霄壤,故知易安居士为不可及也。“知否”叠句,正写少妇自家心事不为丈夫所知。可见后半虽亦写实,仍旧隐兼比兴。如果是一位阔小姐或少奶奶同丫环对话,那真未免大煞风景、索然寡味了。
      ——此说甚是新颖有趣,但细细思忖,却又总觉过于“戏剧”了些。是以陈祖美在《李清照新传》中作了如下评说:
      ……


  • 开 本:16开

  • 纸 张:胶版纸

  • 包 装:平装

  • 是否套装:否

  • 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545700053

  • 丛书名:中国家庭基本藏书.名家选集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