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g-201.jpeg

  •   在唐代洛阳是陪都,因此贵族官僚在洛阳兴建了许多园林。在北宋初年,李格非所作《洛阳名园记》中,介绍了洛阳名园十九个,多数是在唐朝庄园别墅园林的基础上发展过来的,但在布局上已有了变化。它与以前园林的不同特点是:园景与住宅分开,园林单独存在,专供官僚富豪休息、游赏或宴会娱乐之用。这种小康式的私家园林,只是私家游尝。在十九个名园中,既有花园也有游憩和宅园,每个园都各具特色。 

  • timg-200.jpeg

  •     一、属于花园类型的有 

  •     1、天王院花园子,园中既无池也无亭,独有牡丹十万株,牡丹花开时,花园子的吸引力是非常大的,这种而专供赏花而建的园林在我国古典园林中还是少见的。 

  •     2、归仁园,原为唐丞相朱僧孺所有,宋时属中书李侍郎(李清臣),该园所在地是洛阳城市中一个花簇锦绣、植物配置种类繁多,以花木取胜的园子。但它与天王花园子不同,天王花园子是单一的牡丹园,花过即游园结束,而归仁园则是一年四季花期不断,真可以说是百花园了。 

  •     3、李氏仁丰园是名符其实的花园类型的园林,不仅洛阳的名花在李氏仁丰园中应有尽有,远方移植来的花卉等也种植,总计在千种以上。更值得注意的是,从该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断定,至少是在宋代,已用嫁接的技术来创造新的花木品种了,这在我国造园史上是了不起的成就。李氏仁丰园也不单单养花木,也有以四并、迎翠、灌缨、观德、超然五亭等园林建筑,供人们在花期游园时赏花和休息之用。


  •     二、属于游憩园类型 

  •     1、董氏西园的特点是“亭台花木,不为行列”,也就是说它的布局方式是模仿自然,又取山林之胜。入园门之后的起景点是三堂相望,一进门的正堂和稍西一堂划为一个景区,过小桥流水有一高台。这里在地形处理上注意了起伏变化,不使人进园后,有一览无余之感,又可以说是障景和引人入胜的设计手法。 

  •     如登高台而望,则可略观全园之胜。从台往西,竹丛之中又有一堂,在树木浓郁,竹林深处有石芙蓉(荷花),更有“水自花间涌出”。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有令人清心的涌泉,使人“开轩窗四面甚敞,盛夏酷暑,不见畏日,清风忽来,留而不去”。这里确实是盛夏纳凉的好去处,更是有“幽禽静鸣,各夸得意”,使人流连忘返了。 

  •     循林中小路穿行,可达清水荡漾的湖池区,这种先收后放的设计方法,创造出豁然开朗的境界,湖池之南有堂与沏池之北的高亭遥相呼应,形成对景。登亭又可总览全园之胜,但又不是一览无余,“堂虽不宏大,而屈曲甚茁,游音至此,往往相失,岂前世所谓述楼者类也”。小小的西园,意境幽深,空间变化有致,不愧“城市园林”。 

  •     2、董氏东园是专供载歌载舞游乐的园林。园中宴饮后醉不可归,便在此坐下,“有堂可居”。记载说明当时园中有的部分已经荒芜,而流杯亭、寸碧亭尚完好,其它的景观与建筑内容本多,而比较有特色的是除了有大可十围的古树外,西有大池,四周有水喷泻池中而阴出,故朝夕如飞瀑而池水不溢出,说明此园的水景有其高人一等的地方。名园记中说,洛阳人盛醉的到了这里就清醒,故俗称醒酒池,恐怕主要是清意幽新的水面和喷泻的水,凉爽宜人,使人头脑清新,这真是水景的妙用了。

  •     3、刘氏园以园林建筑取胜,最为突出的是凉堂建筑高低比例构筑非常适合人意。又有台一区,在不大的建筑空间中,楼横堂列,廊庑相接,组成完整的建筑空间,又有花木的合理配置,使得该园的园林建筑更为优美。说明宋代的园林中,不仅重视绿化的配置,而且也相当成熟了。 

  •     4、丛春园的树木皆成行排列种植,这种西方园林布置绿化的方式宋以前还不多见,在洛阳各园中恐怕也只此一园。不过由于唐宋时期对外交流已相当多,因此西方园林绿化配置方法被应用于我国古典园林艺术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     丛存园的另一特点是借景与闻声,名园记中写道:其大亭有丛春亭、先春亭,丛春亭出茶园架上,北可望洛水,益洛水自西汹涌奔激而东,天津桥者,垒石为之,直力搐其怒而纳之于洪下,洪下皆大石,底与水争,喷薄成霜雪,声闻数十里。予尝穷冬月夜登是亭,听洛水声,久之觉清冽侵入肌骨,不可留,乃去”。 

  •     丛春院的设计手法有其独特之处,别出心裁的辟地建亭得景,借景园外,景、声俱备,为我所用的借景手法是极为成功的。 

  •     5、古朴幽雅的松岛,在唐朝时为袁象先园,宋为李文(李迪)公园,后为吴氏园。园中多古松,数百年的古松参天,苍劲古老的松树,形成本园的一大特色,松岛园也就此得名。特别是在园的东南隅,双松尤奇。从记载中看,园中还有茅草搭建的亭榭,植竹其旁,又可以说是竹篱茅舍了。这种古雅幽静、野趣自然的园林建筑,也多为现代园所借鉴,实为我们今日造园者样板。 

  •     6、东园坐落在土地贫瘠的城东,那里有一片浩淼弥漫的大水,舟游湖上,如江湖间。以水景为主,形成动观的园林布局,又有渊映、摄水二堂建筑,到映水中,成为水景中的主要建筑,而在湘肤、药圃二堂间列水石,这说明叠石理水的处理手法是有创新的,建筑之间以水石过渡自然,又丰富了园景。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地形,形成景色优美的水景园。该园的另一特点是,将原来的药铺圃改建为园,与水景结合,使得园林内容更为丰富。

  •     7、紫金台张氏园是借景湖水,并引水于园中,又设置四亭,供游园者远眺近览,是一个非常好的游憩类的园林。 

  •     8、水北、胡氏二园是相距只十多步的两个园子,它们的主要特点是依就地势,沿渭水河岸掘窑室,开窗临水,远眺“林木荟蔚,烟云掩映,高楼曲谢,时隐时见,使画工极思不可图……”。近览花草树木荟萃,远眺近览皆有景可借,由于“相地合宜”,方达到“天授地设”的境界,当然无须人为施巧,而能“构图得体”,成为洛阳城中胜景。 

  •     9、独乐园的面积比较小,但由于司马光有咏诸亭台诗,诗情画意,使得园林因诗而传诵于世。另外钓鱼庵、采药圃等因是竹林蕃蔓显得很有野趣。园不在大,自然有趣,诗情描写,使得园以文传,园以文存了。 

  •     10、吕文穆园利用自然水系于我用,因地制宜,这是该园的一大特点。木茂竹盛,清澈的流水,直可谓是“水木清华”了。 

  •     另一特点是三亭一桥的园林建筑艺术设计手法,成为宋以后的园林艺术中的楷模,是造园中经常采用的亭桥的手法之一,亭桥结合往往成为园林中很重要的景观建筑。 

  • timg-202.jpeg

  •     三、属于宅园类型 

  •     1、富郑公园的布置是:从宅向东,先经“探春亭,登四景堂,则一园之景胜,可顾览而得。南渡通津桥,上方流亭,望紫筠堂而还。右旋花木中,有百余步,走(经)荫樾亭、赏幽台,抵重波轩而止”,这是水景之南的景区。从重波轩往北走,入大竹林中,这里有“土筠”、“水筠”、“石筠”、“谢筠”四洞,所谓洞者,“皆轩竹丈许,引流穿之而径其上”。从四洞往北,有“丛玉”、“披凤”、“漪岚”、“夹竹”、“兼山”五亭错列竹中,稍南有梅台、天光台,“洞之南而东还,有卧云堂,堂与四景堂并南北,左右二山,背压通流,凡坐此,则一园之胜可拥而有也。” 

  •     该园的艺术特点在于以景分区,在景区中注意起景、高潮和结束的安排。各个景区各具特色,或为幽深的景,半路半含于花木竹林中,翠竹摇空,曲径通幽;或为开朗之景,如四景堂等;或以梅台取胜。景区的不同处理,犹如园中园的园林空间艺术效果,使空间多层次多变化,从而达到岩壑幽胜,峰峦隐映,松桧荫郁,秀若天成的意境。

  •     2、环溪,王开府宅园。环溪的造园手法是以水景取胜,临水建亭、台、轩、榭等园林建筑,采取收而为溪,放而为池,既有溪水潺潺,又有湖水荡漾。全园以溪流和池水组成的水景为主题,临水除构置园林建筑外,绿化配置以松梅为主调,花木丛中辟出空地搭帐幕供人们赏花,足以看出在园林布局中匠心独运的妙处。 

  •     借景的手法在环溪中也运用得体,南望层峦叠障,远景天然造就,北望有隋唐宫阙楼殿,千门万户,延亘十余里,山水、建筑真可以说是全收眼底,巧于因借了。园内又有宏大壮丽的凉谢、锦厅,其下可坐数百人,正是“洛中无可逾者”。环溪的园林建筑成为洛阳名园中之最。 

  •     3、苗帅园,原为唐朝天宝年间宰相王溥的宅园,“……园既古,景物皆苍老”。园中本来有七叶树二棵,“对峙,高百尺,春夏望之如山然”,园中有“竹万众杆,皆大满二、三围,园的东部有水,自伊水分行而来,可行大舟,在溪旁建亭,有大松七棵,引水绕之。有池,池中宜种植莲荷荇菜,建水轩,跨于水上。“对轩有桥亭,制度甚雄侈”。此园的特点是,在总体布局中,水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而且布置自然得体,轩榭桥亭因池、溪流,就势而成,更有景物苍老,古木大松,为该园大为增色。 

  •     4、赵韩王园,名园记中关于该园的记载甚简。 

  •     5、大字寺园是唐代白乐天之宅园,这一建于唐代的宅与园相结合的园林,是以水竹茂盛为其主要的特点,有一池水,并翠竹千竿,这在洛阳来说,是以水竹组成的园标正是甲洛阳之名园了。而宅与园相结合的布局手法,在明清时期更为多见了。 

  •     6、湖园为唐代裴晋公(装度)宅园,从总体布局来看是一个水景园,湖池是全园的构图中心,湖中有岛洲,洲中有堂,湖北面有四并堂,与洲中之堂遥相吁应;湖之右者(西岸)建有迎晖亭,这种从湖岸望湖中,或从湖中望湖岸,都有景可对应,而又在构图上取得平衡。 

  •     过横地,披林莽,这种林中穿路,曲折变化到达梅台知止庵,再从竹林小径可达环翠亭,是曲径通幽的处理手法,与开朗的湖水景区成鲜明的对比。而在翠樾轩周围则以花木取胜,更妙的是池、亭、花木,形成波光倒影,相映成趣的园林建筑艺术气氛,更加浓郁引人。 

  •     另一重要特色是注意了园林艺术的动观与静观的效果,这是极高的一着,这种设计手法,在今日造园手法中也仍算高明的。青草动、林荫合,水静而鱼鸣,都说明动与静的园林艺术意境。 

  •     造园者也注意了因时而变的造园艺术效果,木落而群峰出,四时不同而景物皆好。不仅注意了一天中时间的变化,也注意了一年四季的景物变化,真是不可殚记也,妙处难言,也怪不得名园记的作者李格非对该园推祟备至了。

  •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