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3801238449,72656238&fm=26&gp=0.jpg

洛阳名园知兴衰

  • ——邓老师讲《古文观止》之八

  • 邓敏

  • 古代记名园、名楼的不少,而像李格非这样亲历实地考察,掌握第一手图录、数据资料,将北宋洛阳十九座私家园林集成一部《洛阳名园记》的还实属罕见。《洛阳名园记》开专题园记、园录的先河,不仅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独特的意义,在古城建筑、园林发展上也有不一般的价值。

  • 一、李格非与洛阳名园

  • 李格非(约1045—1106)字文叔,济南章丘人,是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父亲,曾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擅长诗赋杂文,尤其注重经学的研究,曾受欧阳修的提携,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 他和洛阳的缘分很深。他的第二任妻子,也就是李清照的母亲,是洛阳“环溪园”主人仁宗朝状元王拱辰的孙女。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也给他携妻女出入洛阳名园提供了便利。1091年,升入太学博士的李格非频频造访洛阳城,对西京园林进行全面调研。1093年,他统计了洛阳魏晋隋唐时期留下的园林有近千处,最著名的有十九处,多为当朝官僚和文人的园林。当年,他已写成了邵雍的“宅院园林”、当朝宰相富弼的“富郑公园”、“李氏仁丰园”、“董氏西园”等名园记。1095年,李格非完成了《洛阳名园记》的写作。

  • 《洛阳名园记》是有关北宋私家园林的一篇重要文献。其中所涉及的十九座园林除上文所列四园,还有属于宅园性质的“环溪”、“湖园”、“苗帅园”、“赵韩王园”、“大字寺院”;属于单独建置的游憩园性质的“董氏东园”、“独乐园”、“刘氏园”、“丛春园”“松岛”、“水北胡氏园”、“东园”、“紫金台张氏园”、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的“吕文穆园”;属于以培植花卉为主的花园性质的“归仁园”。这些园林大多山池花木、亭台楼榭,或借山冈隔断,或以竹木分割,或用流水点缀,与深邃幽静中忽见明朗开阔,于曲折变化里蕴藏诗情画意,足见北宋造园的艺术和手法的精细。难怪当时就有“天下名园重洛阳”、“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等说法。

  • 二、洛阳名园与公卿大夫

  • 洛阳是汉唐旧都,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公卿贵戚流行在洛阳兴建邸宅和园林。一来远离京都汴梁,天高皇帝远,可以躲在此享乐;二来北宋经济发达、社会繁盛,这些达官贵人兴建宅园退休后可以贪得林园财产。所以,从宰相富弼到太子太师许国公吕蒙正,上上下下大小官员都有自己的私家园林。

  • 一幅《清明上河图》再现了宋朝汴梁城都市的繁华,而李格非的这卷《洛阳名园记》中所记录的百套精舍、千间连栋、万亩园林、楼阁馆榭、雕梁画栋,亦当反映出当年那些王公大臣们大兴土木、穷奢极欲的生活吧。难怪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后跋中不无忧虑地感叹道:“呜呼!公卿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自为之,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得乎?唐之末路是已。”(唉!公卿大夫一进入朝廷,就放纵自己的私欲,以权谋私,忘了国家的治乱,还想着退官享福,这可能吗?恐怕要步唐朝灭亡的后尘了吧。)

  • 三、洛阳名园与洛阳盛衰

  • 据《洛阳名园记》所记载,北宋的这十九处园林大多在魏晋隋唐园林的旧址上兴建的,那园林的兴建与衰颓也可折射出洛阳城在历史上的兴盛和衰亡。

  • 唐贞观、开元年间,那是何等的盛世繁华、国富民安。公卿贵戚、豪门显要,在东都洛阳建造馆舍府第,号称有一千多所。想想那屋宇连栋,园林成片,“五步一楼,十步一阁”,“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的景象,是何等宏伟盛大。自安史之乱后,战火频仍,到唐末乱离,又遭五代浩劫。当年的池塘竹树早被兵车蹂躏践踏而成废墟,高亭大阁也被烈火焚烧化为灰烬。那千座园林府第与唐朝一同灭亡,只留下余烟未尽的旧址。所以,洛阳名城的兴废见证着洛阳城的盛衰,也是天下兴亡的征兆。

  • 四、洛阳名园与洛阳地势

  • 历史上,洛阳名园之多之盛可见一斑。那为什么汉唐以来公卿大夫喜欢在洛阳兴建宅第和园林呢?

  • 原来洛阳位居天下(当是中原)的中央,拥有崤山、渑池这样的险要屏障,正当陕西、甘肃的咽喉要害,又是河南、河北的交通要冲,所以洛阳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在军事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位置。当天下无事之时,洛阳集数百年的政治、文化底蕴,又加上交通往来的便利,这里汇集各地的奇珍异宝、各种工匠名流,商业繁华,经济富庶,当然是王公贵戚休闲享乐的好去处,他们也就自然希望和愿意在这天下的中心地段有一处属于自己的私家园林了。

  • 但也正因为洛阳是大都通衢、南北东西的交通要冲之都,所以一旦战争爆发,洛阳也就会首当其冲,成为四方势力的必争之地。比如唐太宗李世民攻下洛阳城,为平定关中、一统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安史之乱期间,洛阳接连不断受到战争的浩劫;唐末黄巢起义,洛阳成为官军和义兵争夺的中心;五代兵变成风,洛阳因为是国都和陪都,更是大受战乱之害。这些战争对这座繁华富丽的城市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致使洛阳城满目疮痍、破败荒凉,几成废墟。

  • 洛阳地处中心,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所以洛阳园圃台谢的兴废预示着洛阳城的兴衰,而洛阳城的盛衰又关乎天下的兴亡。这就难怪李格非在写作《洛阳名园记》时忧心重重,因为他在实地考察中看到达官显贵放纵享乐的生活,深刻感受到北宋王朝表面繁荣下所掩藏的社会危机,所以他在《书<洛阳名园记>后》一文中不无预言“唐之末路是已”。

  • 二十年后,李格非的这一预言不幸被证实了。当年李格非写作《洛阳名园记》时,女儿李清照二十一岁,徜徉洛阳名园,青春当好;二十年后靖康之变,金人的铁蹄踏入洛阳城,四十岁的李清照承载着丧夫亡国之痛,蹒跚于逃亡的坎坷路途中。《宋史》云,李格非“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