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格非《过临淄》 感怀IMG_6688_??.jpg

《过临淄》 

北宋·李格非

击鼓吹竽七百年, 临淄城阙尚依然。 

如今只有耕耘者, 曾得当时九府钱。

      近几年常去临淄,有时一周要去几次。每当夜幕降临,走在临淄的大街上,树荫遮挡的路灯下,微暗的闪烁着一个个古老的名字“雪宫路、闻韶路、稷下路、遄台路......”,仿佛一脚踏进了历史长河——齐国故都。

     难怪900多年前,李格非先生路过临淄时会发出如此感概:“击鼓吹竽七百年, 临淄城阙尚依然。如今只有耕耘者, 曾得当时九府钱。”偶读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先生的这首《过临淄》,感怀良多。

      “临淄城阙”尚在,但应该不是李格非当年看到的模样。寻遍“城阙”却也不会有运气,可以“曾得当时九府钱”。

???_??_??_??1_??.jpg

齐国故城城垣遗迹

      2015年5月17日艳阳高照,驱车走上了“踏迹寻古”之路。第一站是临淄城西北的“齐国故城城垣遗迹”。这道夯土而成的城垣,能够屹立在这儿2000多年而不倒,似乎是齐国的信使,在向现代人传递古老的信号,它是多么的坚强令人肃然起敬。这段城垣,从文化传承的力量,抵得上上万吨钢筋水泥的分量。城垣在村级公路边,周围是村庄,没有太多的文字和华丽的外表,没有游人簇拥,体量不大,默默无语,但“历史”的厚重却像是一座大山。

     为了更好了的了解齐国那段惊心动魄的故事,驱车到位于齐都镇的“临淄齐国故城博物馆”,来了一趟真正的历史穿越。

     自周昭王八年(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齐立国,到秦始皇元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临淄城(临淄齐国故城)作为“春秋五霸之首、战国七雄之一”的齐国都城长达800余年。《战国策·齐策》记载:“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  。”临淄城居民7万户,为海岱之间一大都会。

IMG_6791_1??.jpg

临淄齐国故城博物馆

      古代先民泽水而居,河水乃是生命之源。临淄城的东侧就是古老的淄河。青银高速飞跨而过,而淄河大桥的东头南侧确是“中国古车博物馆”,馆内静静的卧躺着“春秋殉车马”。淄河古称淄(亦作甾)水。《禹贡》载:“潍淄其道”。淄河汉代以前已有记载。至清代,始改淄水为淄河。《括地志》载:“俗传云:禹治水功毕,土石黑,数里之中,波若漆,故谓淄水也。”

IMG_6791_??_??.jpg

中国古车博物馆所在的淄河东岸

      中国古车博物馆位于淄河东岸的齐陵镇后李官庄村北,坐落在后李文化遗址上。沿河东岸继续向南,脚下这片土地,在8000年以前,临淄后李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创造了后李文化;距今6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临淄淄河、乌河两岸人烟稠密、生产发达,已发现齐陵薛家等12处大汶口文化遗址;距今4000多年的山东龙山文化时期,临淄开始出现规整的城邑,有了成体系的礼制,创造了发达的早期文明,临淄有桐林-田旺、董楮、于家庄等20处龙山文化遗址。

IMG_6760_??.jpg

曾经富甲天下的齐都城

     从8000年前已经有人类开始活动,临淄的历史文化不能说不厚重。而让人记忆最深刻的还是自公元前1045年,周天子封太公姜尚(公元前1045年—公元前1015年在位) 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今临淄)。因此,临淄至今仍自豪的称为“齐都”。

IMG_6748_??.jpg

IMG_6765_??_??.jpg

上图:战国齐乐编钟  下图:战国蹴鞠

     无论是那段孤独的城垣断壁,还是已经化为骷髅的萧萧战马,亦或稷下学宫里“黄老之学”的百家争鸣,还有河岸那位传送千古直钩垂钓的智者,就连树荫掩映的路灯下,闪过一串串古老的文字“雪宫路、闻韶路、稷下路、遄台路。。。”无不诉说着临淄这座古城故事,悠远流长。

IMG_3211_??.jpg

???1_??_??.jpg

上图:距今约8000年的后李文化遗址   下图:距今约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桐林(田旺)遗址

     无法知道李格非先生何年何月因何事路过临淄,在临淄停留了多长时间;更无法知道,李格非先生当年凝望“临淄城阙”和那只顾稼穑的田间耕耘者,遥想曾经富甲天下的繁华都城,“如今只有耕耘者, 曾得当时九府钱“,遐想“击鼓吹竽七百年”的临淄往事,当是如何的心情?李格非所在的时期已经是北宋末年,官吏的腐败,从他的名著《洛阳名园记》即可见一斑。“贵家巨室,园囿亭观之盛,实甲天下”,而民不聊生,人民纷纷起兵反抗;北方金国对北宋更是虎视眈眈。身为文学家,朝中大臣,一身正气的李格非,面对时局,过临淄时不得不有历史的感慨!


     文中图片均拍摄于2015年5月17日/摄影: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