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说一说李清照的朋友圈 父亲交游广泛女儿颇受赏识

  • u=2755045807,3180136619&fm=26&gp=0.jpg

  •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

  •  当今天下,微信流行。除了微信本身的对话呼叫功能外,最引人关注的,则莫过于其朋友圈的更新。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朋友圈,而这也是中国﹃圈子文化﹄流行的一个原因。那么,远在宋代的才女李清照,作为一名对后世文学影响至大的女词人,她又有着怎样的朋友圈?朋友圈对于她的成名,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  “南宋双姝”的高下之别

  •  说起李清照,恐怕大多数普通人都能多少说出几句她的经典诗词。

  •  但是说起与李清照齐名的另一位南宋女词人朱淑真,知道并了解她的人,却只限于学术圈或者资深的古诗词爱好者。“事实上,李清照与朱淑真在南宋的文学史上,完全可以称为双杰或者双姝,”魏青这样对记者介绍道:“如果单从作品层面体现出的天赋来看,李清照与朱淑真几乎是不相上下的。”

  •  不过遗憾的是,最终李清照却成为婉约派女词人的杰出代表,而朱淑真却在后世长期被遗忘。

  •  对此,魏青也有着自己的观点:“事实上我们在研究古代文学的时候,一个文人的成就大小与其作品本身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除了作品本身之外,文人的人生经历,当时和后世大家对其作品的评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也正是因为如此,李清照的名气要远远胜过朱淑真。

  •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她可以算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文二代”,其父李格非作为当时的名士,交游广泛,因此也对于李清照后来在文坛上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  据《宋史·李格非传》记载,“(李格非)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而在宋哲宗元祐四年(即1089年),李格非官至“太学正”,元祐六年(1091年),则升迁为太学博士,而在这一时段,苏轼则恰好在东京汴梁担任京官,因此二人有了交集。也正因为如此,李格非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与之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等人,算是同门师兄弟。“李格非从游于苏轼,他与苏轼及其门下名士黄庭坚、晁补之、秦观、张耒、陈师道等结交亲密,彼此之间不是师执就是同门契友。苏轼本又是当时文坛的盟主,其他苏门诸公皆文学名士,这样无疑对李清照创作才能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据魏青查阅资料显示,当时的李格非与晁补之、张耒、陈师道等文坛大家的私交很不错,几个人也常有来往。“这也就给李清照奠定了一个高起点,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李清照的资本,但是对于李清照本人来说,这何尝又不是一种压力,如果你的作品写的不好,自然也难入这些‘大家’的法眼,自然也不会得到别人的称赞。”

  •  李清照的良师益友

  •  在李清照的人生中,晁补之无疑是其朋友圈中的良师益友。

  •  元祐四年,李格非在当时北宋的首都汴梁任“太学正”一职,由于苏轼的关系,他与晁补之成了朋友,因此两个人难免会有私下的往来,由于李格非所住的地方名为“有竹堂”,因此晁补之写下了《有竹堂记》。“其实那个时候的文人,经常会有一些类似于今天的‘沙龙’活动,大家经常在一起谈论诗词歌赋。”魏青表示,当时的李清照年仅7岁,但是已经显露出了其不俗的文学天赋,因此也能够得到当时不少著名文人的指点。

  •  南宋文学家朱弁曾在《风月堂诗话》中对于李清照有过这样的记载:“(李清照)善属文,于诗尤工。晁无咎多对士大夫称之”,意为李清照擅长文学,尤其是其诗歌作品写的很不错,以至于晁补之(无咎即晁补之的字)经常对身边的士大夫提起她,对她赞不绝口。

  •  除了晁补之之外,苏门四学士中的另一位文人张耒,也曾在作品中谈到过李清照,称其:“(李格非)长女能诗,嫁赵明诚。”

  •  有前辈们的力捧,加上李清照家传的诗赋功底,李清照在当时很早就有了自己的名气,受到众人瞩目。“有一个很有趣的事情,李格非与晁补之都曾被划为元祐旧党,遭受到政治上的迫害,在经历了官场上的是非纷扰,浮沉升降,他们在思想和心灵上不约而同地与历史上的陶渊明产生共鸣,表现出对陶渊明为人为文的极大钦慕。”魏青表示,这种思想也因此逐渐渗入到了李清照的思想中:“现在我们都知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那么其实易安二字,就来自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的‘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  除此之外,作为元祐党人的晁补之后来被遣归故里,于是修造归来园,自号归来子。而李清照随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后,曾在青州长住十多年,并且也将自己的居第命名为“归来堂”:“一方面是李格非与晁补之对于陶渊明的推崇,影响到了李清照,另一方面,李清照也有纪念父亲和晁补之的意思。”

  •  赵明诚,是丈夫,更是朋友

  •  如果翻看一下李清照的朋友圈,或许我们会发现,除了晁补之、张耒等当时知名的文人墨客之外,还有一位熟悉的身影,那就是她的丈夫赵明诚。

  •  虽然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伉俪情深,但是历代的文人在谈起二人时,却往往以“同志”或“朋友”之词称道他们夫妇二人。例如宋朝的洪迈在其《容斋随笔·四笔》中就曾记载:“东武赵明诚德甫,……其妻易安李居士,平生与之同志……”,明代的江之淮在《古今女史》中称:“自古夫妇擅朋友之胜,从来未有如李易安与赵德甫者,佳人才子,千古绝唱。”

  •  说起赵明诚,也是一位名门之后,其父赵挺之也是宋代的一位名人,曾官至丞相,作为赵挺之的儿子,赵明诚没有那种纨绔子弟的作风,因此颇受李格非、陈师道等人的看重,而娶了李清照之后,酷爱金石学的赵明诚与李清照则开始了他们的金石研究之路。“这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他们夫妻二人都很喜欢金石学,而且见识相同,因此很多时候他们不但是夫妻,更是朋友知己。”魏青这样解释道。

  •  正是这种志同道合的爱好,让这对夫妻不但是夫妻,更是知己,建炎元年(即1127年)三月,赵明诚南下奔母丧,整理挑选了十五车书画古器随身运走,渡江至建康。而同年的十二月,青州发生兵变,赵明诚家中尚存的十余间书册什物,全部化为灰烬。

  •  作为赵明诚的妻子和知己,李清照在兵变发生之后,将赵明诚和自己之前收藏的蔡襄书《赵氏神妙帖》带在身上独自南下逃亡,在经过镇江时,李清照遇上了强盗,但是她拼死将《赵氏神妙帖》保护了下来,使之完好无伤的回到了赵明诚手中。对此,当时的金石学家岳珂曾记载称赞李清照:“德甫之夫人易安居士,流离兵革间,负之不释,笃好又如此”。“这种志同道合的兴趣,是李清照与赵明诚成为模范夫妻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让李清照从一个文人,逐渐成为了金石学研究者。因此赵明诚对于李清照也有着别样的意义。”魏青表示。

  •  相关链接

  •  李清照的朋友们

  •  朱淑真

  •  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一说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  晁补之

  •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之一。

  •  晁补之出身文学世家。真宗时晁炯声名显赫,此后,“晁氏自迥以来,家传文学,几于人人有集”。晁补之从弟晁冲之也是著名江西诗派诗人。晁补之文风和为人都受苏轼影响很深。十七岁时,随父亲晁端友赴任杭州新城令,著《七述》一文,记述钱塘风物。时任杭州通判的苏轼是其父亲好友,称赞此文时说“吾可以搁笔矣”,又赞他“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将必显于世”。后来晁补之通判扬州时,适逢苏轼知扬州,两人有不少唱和之作。

  •  张耒

  •  北宋文学家,擅长诗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全宋词》《全宋诗》中有他的多篇作品。早年游学于陈,学官苏辙重爱,从学于苏轼,苏轼说他的文章类似苏辙,汪洋澹泊。他是宋神宗熙宁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以直龙阁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是“苏门四学士”中辞世最晚且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后被指为元祐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  赵明诚

  •  字德甫(或德父),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之第三子。著名金石学家、文物收藏鉴赏大家及古文字研究家。

  •  赵明诚致力于金石之学,可谓幼而好之,终生不渝。他曾自谓:“余自少小喜从当世学士大夫访问前代金石刻词。”(《金石录》序) 。与李清照结婚后,赵明诚对金石学志趣更是有增无减,日趋痴迷,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 。屏居青州与出守莱州、淄州时期,是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相濡以沫共研学问的最美满的时期,也是赵明诚金石事业最有成就的时期。

  •  从大观二年(1108)至宣和三年(1121),赵明诚曾四游仰天山,三访灵岩寺,一登泰山顶。或题名,或拓片,获得了大量的碑文资料。经过多年的亲访广集,在李清照帮助下,赵明诚完成了《金石录》的手稿。

  • 相关知识链接(编者注):

  • 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

91529822720e0cf32b5043ef0646f21fbe09aa7b_??.jpg晁补之(1053年—1110年11月8日),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另有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张耒)之一。

晁补之曾任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 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著有《鸡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晁补之工书画,能诗词,善属文。与秦观、黄庭坚、张耒齐名,苏门四学士之一。与张耒并称“晁张”。其散文

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诗学陶渊明。其词格调豪爽,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其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苏轼称其文博辩隽伟,绝人远甚,必显于世。具体原文为“于文无所不能,博辩俊伟,绝人远甚。”

晁补之在诗、文、词诸方面均有所建树,《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五十四《鸡肋集》提要说:“今观其集,古文波澜壮阔,与苏氏父子相驰聚,诸体诗俱风骨高骞,一往逡迈,并驾于张、秦之间,亦未知孰为先后。”又卷一百九十八《晁无咎词》提要云:“其词神姿高秀,与轼可肩随。”胡仔在《苕溪渔隐坐话前集》卷五十一中则特别提出:“余观《鸡肋集》,惟古乐府是共所长,辞格俊逸可喜。”

苏门四学士之一张耒

张耒2.jpg张耒(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亳州谯县(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

宋神宗熙宁年间,考中进士,历任临淮主簿、著作郎、史馆检讨。哲宗绍圣初年,以直龙阁学士知润州。宋徽宗初,召为太常少卿,成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列为元佑党人,数遭贬谪,晚居陈州。

政和四年(1114年),去世,享年六十一岁。

张耒平生仕途坎坷,屡遭不幸,可他从未忘怀操写诗文。其著作被后人多次雕版印行,名为《柯山集》、《张右史文集》、《宛丘集》等,今人李逸安、孙通海、傅信三人编辑的《张耒集》,收诗约二千三百首,散文、史论、议论近三百篇,真可谓洋洋大观矣!其诗早年体制丰腴,音节浏亮,东坡称之“汪洋冲淡,有一唱三叹之音”,晚岁落其华,趋务平易,酷肖白乐天(居易)、张文昌(籍),一时独步吟坛;其文则雄深雅健。纤秾瑰丽,无所不有,蔚然成家。

南宋高宗即位后,下诏追赠苏轼为资政殿学士,赠张耒集英殿修撰,诰词说:“四人以文采风流为一时冠,学者欣慕之及继述之”。既概述了张耒等人的影响,又肯定了其文学成就,终于使张耒等巨名昭彰,流芳千秋。

在苏轼、苏辙、黄庭坚、晁补之、秦观等相继辞世后,仍作为文坛中流砥柱,传道授业,光大文风。《宋史·文艺传》称其:“耒独存,士人就学者众。”

尽管政治环境是如此恶劣,生活是如此困穷,但诗人并没有向腐朽的蔡京集团屈服。以闻道苏轼自负,终生恪守不移,即使遭受打击也不后悔,且引为人生最大的志趣。诗人就这样坚持着,继苏辙和晁补之谢世之后,也在寂寞和痛苦中死去,据乾隆《山阳县志》载,葬于故土淮安“治北七里”。

据陆游《老学庵笔记》云:“文潜三子:秬、秸、和,皆中进士第。秬、秸在陈死于兵。和为陕西教官,归葬二兄复遇盗见杀。文潜遂无后,可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