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img-62.jpeg

  • 在世界读书日又一次到来之际,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李清照和她的夫君赵明诚以及他们的书香生活。“诗文典赡,无愧于古之作者”(朱彧),“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若本朝妇人,当推文采第一”(王灼),“易安居士文妙,非止雄于一代才媛,直脱南渡后诸儒腐气”(毛晋),“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调元),“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也”(沈曾植)……无论是时人还是后人,对大宋才女、一代词宗李清照的才华和作品都是这般点赞,因为她的诗词创作令太多的人为之倾倒。在一个男子垄断文化的时代,李清照横空出世,以其清新自然、风韵天成的“易安体”成就了宋词皇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也确立了她在宋代词坛上的大家地位。李清照的夫君赵明诚与李清照是同乡,一生醉心于金石之学,有“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金石录〉后序》),著有《金石录》30卷;因认为欧阳修的《集古录》尚有遗漏,赵明诚“欲广而成书,以传学者。于是益访求藏书,凡二十年”。李赵夫妇喜爱读书,两人情趣相投、志同道合,可谓神仙眷侣。夫妇二人的书香生活千年之后依然令人艳羡无比。

  • 承书

  • 李清照成为一代大家,个中缘由,除了大宋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自己聪慧颖悟的天赋外,不得不说,得家学熏陶而热爱读书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李清照与夫君赵明诚年轻时代就能够读书,首先得益于两人的家传。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熙宁年间进士、北宋著名学者、太学博士,善属文,工词章,懂教育,藏书丰富,《宋史》说“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李格非著有《礼记精义》16卷、《史传辨志》5卷、《洛阳名园记》1卷、《永洛城记》1卷等,所以女儿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的说法。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也是神宗熙宁年间进士,在京师为官历神宗、哲宗、徽宗三朝,官至宰相。《宋史·赵挺之传》虽无其藏书的记载,但在儿子赵明诚的金石之学专著《金石录》的跋文《唐遗教经》中这样说:“余家藏金石刻二千卷,独此经最为旧物,盖先公为进士时所蓄尔。”可见赵家也是个书香之家。两家丰富的藏书无疑为李清照夫妇自幼热爱读书提供了良好的熏陶,也为二人所继承。

  • 购书

  • 经唐、五代时期的发展,雕版印刷到北宋进入了鼎盛时期,加上政府的重视,北宋图书印刷揭开了我国古代印刷史上辉煌的一页,其盛况正如北宋藏书家姚铉在其《〈唐文粹〉序》中所说:“虽汉唐之盛无以加此。”北宋都城东京更是全国图书印刷、交易中心,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有相国寺殿后资圣门前、寺东门大街图书交易的记载,“殿后资圣门前,皆书籍、玩好、图画”。李清照与赵明诚在东京结婚,生活在这种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喜爱读书的李清照夫妇当然不会放过到这里购书的大好机会。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曾回忆说:“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他们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结婚,夫君赵明诚当时还是北宋太学的学生,按规定只能在每月的初一、十五请假回家。李清照这里的寥寥数语,仿佛是在不经意间将夫妇二人在京城购书的生活情景记录了下来。还是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还有“遇书史百家字不刓阙、本不讹谬者,辄市之,储作副本”的记述。当时小两口虽为官二代,但可不是腰缠万贯之人,相反如李清照所说,“赵、李族寒,素贫俭”,赵明诚还没有为官,没有俸禄,可见买书是要节衣缩食甚至是典当衣物。后来赵明诚出仕,有了俸禄后,购书“日就月将,渐益堆积”。在老家青州时,复官后的赵明诚依然是“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 抄书

  • 北宋朝廷十分注重图书的收藏,以昭文馆、集贤院、史馆和秘阁为代表的中央藏书机构,藏书甚丰。这里的藏书,李清照夫妇当然无法购买到手上。想读自己喜欢的好书,办法只有抄写了,而赵、李两人的父亲及其他亲属无疑为他们抄书提供了方便。如前所述,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在朝廷为官,官至宰相,李清照的父亲曾任太学博士。赵明诚还有两个哥哥赵存诚、赵思诚,他们也都是进士出身,赵存诚曾任校书郎、集贤殿修撰、秘书少监,赵思诚曾任中书舍人、宝文阁待制,所以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有他们夫妇二人依靠这种关系而抄书的记述:“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因为托人借阅,能看到好书实属不易,所以才有了“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的执着。夫妻二人的抄书劲头多么令人感动!

  • 校书

  • 北宋末年的朝廷政治斗争十分激烈。赵挺之罢相后,赵明诚也被削去官职,李清照与夫君回到山东老家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离开了此起彼伏的官场争斗,他们在屏居乡里的十年中度过了一段宁静而幸福的日子,这其中的美好有他们一起校书的时光。羡慕陶渊明归隐生活的李清照,把他们的小家命名为“归来堂”,在这里,夫妇二人终于可以精心安排他们的书香生活了。对此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道:在青州,夫妇二人“仰取俯拾,衣食有余”,他们“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读之,我们的眼前仿佛呈现出一幅书香氤氲的生活剪影:对于自己得到的书籍,小两口挑灯夜战,一番校勘、整理、签题后,一本本完整、精致的好书,超过了许多收藏家。无怪乎夫君赵明诚也说:“归去来兮,真堪偕隐。”他们偕隐的生活好不令人羡慕!

  • 赌书

  •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以这样一阕《浣溪沙》,来怀念与妻子一起赌书泼茶的风雅生活。其实,这充满诗情雅趣的赌书泼茶情景原本来自于李清照夫妇。在青州,李清照与赵明诚不仅一起校书,还有赌书的比赛。对此,李清照同样在《〈金石录〉后序》中回忆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试想,家里洋溢着茶香、书香,夫妻二人为读书而角逐胜负,而胜负的标准是如此之高,竟然精确到第几页第几行,这就不难理解夺胜者为何高兴得茶水倾倒于怀中了。这是一个多么融洽惬意的生活场景,所以才有了两人“甘心老是乡”的美好向往。想必博闻强记的才女李清照一定是多有胜过夫君的地方吧。

  • 藏书

  • 李清照夫妇怎样藏书、有多少藏书?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记述了他们在青州的藏书情景:“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傈。”他们对藏书是多么细心,又是多么爱惜!至于藏书的数量,同样可以从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的记述中窥见一斑。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赵明诚守卫淄川郡(今属山东淄博),“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盈箱溢箧”的当然不是金银财宝,其藏书数量之多据此可见。李清照还说,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时,“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此前的这年三月,赵明诚到建康奔母丧,“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赵明诚病故后,“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他们藏书的数量何其惊人!

  • 为了图书,为了他们的书香生活,李清照夫妇“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但是有书香为伴,他们“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犬马之上”,这是多么美好的书香生活啊!靖康之难,北宋亡国,宋室南渡,失去的岂止是国土,文化同样也惨遭劫难。夫妇二人一生珍藏的图书在流亡中先失于淄川,再失于青州,继而失于洪州(今江西南昌)、剡县(今浙江嵊州)、越州(今浙江绍兴),到最后,“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 这又是多么令人心痛不已的事啊!


  •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