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诚,字德父(或作德甫、德夫),密州诸城(今山东诸城)人。宋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他一生除去为官,倾心执着于金石书画的搜集与研究。所撰巨著《金石录》,发扬了以金石证史的治学传统,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对史学、考据学、文献整理和金石书法的研究,至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赵明诚出身官宦、书香人家。其父赵挺之,宋徽宗时任过礼部和吏部的侍郎,官至尚书右仆射(即丞相)、中书侍郎。赵明诚自幼即受到良好的教育,读经诵史,加上聪颖勤奋,成年后,便考入当时国家官立的最高学府“太学”.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赵明诚21岁,与后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一代杰出女词人的李清照结为夫妻。这时,赵明诚嗜好金石书画如命,婚后,他与李清照经常典当衣物,出入京城沐京(今河南开封)最热闹的交易市场相国寺,鉴赏收买金石书画。学成入仕,赵明诚有机会遍游各地,他不惜终年粗茶淡饭,将所节省下的钱,用于搜购金石珍品,所积日渐增多。此后,赵明诚与李清照曾退居青州(今青州市)10年‘生活虽清苦,嗜爱金石却依旧。及至后来赵明诚出任莱州太守、淄州太守,更是将棒禄的大部分,用来做金石书画的搜集、研究之用。北宋末年,赵明诚父亲赵挺之在新旧党争中,因受宰相蔡京排挤被罢官,不久死去,其京师家人也受到了逮捕审讯。当时赵明诚为官在外,正用主要精力撰著《金石录》,家庭的不幸,丝毫没有动摇他的著述之志。为了金石研究,他与李清照更加节俭,“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所获古籍、铭刻、却“几案罗列”,“盈箱溢筐”。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赵明诚正在淄州太守任上。十一月,金兵进犯宋京师,挑起“靖康之乱”,赵明诚关心日益紧张的局势,担心历尽艰辛收集到的金石书画_,终日优心忡忡。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母亲故世,他与李清照赶往建康(今南京市)奔丧。南行时,携金石书画等15车,其余的留在故里青州,装满了10多间房屋。同年十二月,青州被金兵攻陷。那10多间房屋的金石书画,也都统统毁于战火。赵明诚南行后入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出任建康府知府。第二年三月离任,举家迁往池阳(今安徽贵池)。五月,又奉召出任湖州知州,于是独身一人赴任。临行时,李清照询间若是金兵攻破池阳她怎么办?赵明诚答道:“跟众人一道逃难。必不得已时,可依次把大宗器物、衣被、书册卷轴、古器丢下,惟独那件古代诸侯天子礼乐之器的珍贵文物,你要随身携带,与其共存之!"赴任途中,赵明诚催病健康,不久身亡。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悲痛欲绝,但为了实现丈夫的夙愿,她强撑病弱之身,携带已颇具规模的《金石录》,跋山涉水,千里转徙,尝尽了国破家亡之苦。宋高宗绍兴年间,李清照寓居临安,开始系统整理赵明诚遗稿,并写成著名的《金石录后序》,详尽记述了成书经过。同时,表奏朝廷,使《金石录》得以刊行问世。
这部巨著,是赵明诚历时20余载,呕心沥血、潜心研究的结晶。全书共30卷。前10卷为铜器铭文和石刻目录,共20条。第一到十七条为铜器铭文,第十八到二十条为先秦至北宋的1900余种石刻目录,比欧阳修《集古录》著录的500余种多出近4倍。碑刻目录下多注明碑文的撰额和书写人,以及立石的年月等事项.后20卷是对部分古器物、碑刻等金石所撰写的题跋502条。全书总计20余万字。《金石录》体例仿欧阳修的《集古录》,但它对后者的缺欠,补充尤多,同时,它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色。其一,规模宏大,资料翔实。《金石录》取上自夏、商、周三代,下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季,甚至包括北宋期间内的,钟、鼎、甗、鬲、盘、医、尊、敦上刻记的文字,丰碑大喝、显文晦士的事迹,如李清照所说,“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可谓多矣”。其二,以金石证史。赵明诚撰著《金石录》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是正讹谬,去取褒贬”,还一些历史的本来面目。《金石录》从实证的角度,对《汉书》、《三国志》、《晋书》、《魏书》、《周书》、《北齐书》、《北史》、《新唐书》、《旧唐书》等史籍的错讹之处,进行了详细辨证,为史学、考据学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其三,考证严密.《金石录》全书都建立在严密考证的基础上,同时,跋尾还对历代碑刻墓志进行了具有说服力考证,难能可贵地保存了北宋后亡佚的许多史料的本来面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