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录后序》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为亡夫赵明诚的金石学名著《金石录》作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带有自传性的而又抒情性极强的文学散文。全文两千多字,句式长短相错,如诗歌一样优美,而形式上又打破了诗歌格律的死板,是一篇“非为文而造情者,故不求其工而文自工”的佳作,也是李清照文学创作思想风格开始变化的一个开端。
《金石录后序》以《金石录》成书的过程为线索,记录了赵明诚与李清照所藏金石书画的聚散经过,将李清照对生命的深切悲情寄予在一个个平常的生活细节中,表达了李清照处忧患之中却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对世事无常的生命体验。
一、《金石录后序》的创作背景
北宋末年,金人南下,中原大地惨遭金兵蹂躏。如千千万万人一样,赵明诚夫妇时刻关心着时局的发展,他们在为国家前途和命运担忧的同时,也为自己收藏多年的文物担忧。但是他们等来的却是宋军节节败退、开封危在旦夕的消息。恰逢此时,赵明诚的母亲在南方病故,赵氏夫妇便准备借着为母奔丧的机会将收藏的文物运往南方。由于二人收藏太多,文物无法一次运完,只挑选了十五车精品运往南方。
建炎三年,赵氏夫妇从山东辗转来到池阳,刚好此时朝廷发来诏令,任命赵明诚为湖州太守,赵明诚需要去杭州觐见宋高宗。此时的赵明诚已身染重病,夫妻分别之际,李清照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便问丈夫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这些文物该如何处理?赵明诚答曰:“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弃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存亡,勿忘之!”
正如李清照预感的那样,这一分便是夫妻天人永隔。赵明诚死后,李清照先将一部分文物运往洪州,但洪州在当年冬天陷落,这批文物散失殆尽。此时又有人造谣说赵明诚夫妇想将文物献给金国,既气愤又惶恐的李清照决定把剩下的文物全部献给朝廷,以此证明赵明诚与自己的清白。但是在兵荒马乱的颠簸流离中,大部份文物都散失掉了,其中有五六箱赵明诚极为珍视的文物竟然被小偷盗走,十五车文物到最后仅剩下廖廖数件,夫妻两人一生心血皆毁于一旦。
正是这些遭遇,让李清照在创作《金石录后序》时,情不自禁的回忆起夫妇两人早年生活的幸福,及后遭逢离乱,金石书画由聚而散的情形,有了不胜死生新旧之感。在“愍悼旧物之不存”之际,用这篇《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读来让人心有凄凄,肺肠如涤。
二、《金石录后序》的内容
《金石录后序》与其说是一篇序言,不如说是一篇李清照夫妇的自传。她在其中回忆了丈夫少年时便淡泊名利,只喜爱收藏各式碑文。后来做官后,“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将大部分俸禄都用在了金石字画的收藏上,“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李清照自己又博闻强记,每天晚上夫妻两人泡上一杯热茶,对着碑文进行考证,有时还进行比赛,谁考证得不准确,便要为对方泡茶。赢的人“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小夫妻的生活充满了浪漫和甜蜜!
赵明诚虽然出身书香世家,但是收藏是个极为费钱的爱好,他又不肯贪赃枉法,所以夫妻两人生活并不宽裕。但是只要看到一件喜爱的金石碑文,两人与今天的某宝剁手党也没什么区别,就是不吃荤、不买衣服也要想办法买下来。一旦买到手,便把玩不休,那份纯真和率性使得快乐在他们夫妻身上,变成一种很单纯也很简单的事情。
这种快乐的生活并没有永远保持下去。随着金人南下的铁蹄,李清照夫妻的神仙生活被打碎了。短短数年内,李清照经历了亡国之痛、丧夫之痛和心爱的文物散失之痛的多重打击,让她大病一场,徘徊在生死的边缘。在丈夫病重的消息传来时,她一日行舟三百里,见到临终的丈夫“仓皇不忍问后事”,这种生离死别的痛苦,可能只有当事人才能感受得到。而将丈夫安葬后,李清照已没有什么钱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今后何以为生?
丈夫死后,他的遗作《金石录》还没有整理完成,这是丈夫一生心血所系。李清照全身心的投入到《金石录》的整理当中。在青灯古籍旁,这个形单影只的女子咀嚼着苦与恨、爱与仇。在静静的书写着,时间仿佛停止了,这些书籍让她可以暂时忘记悲痛,抚平她心灵的创伤,让她一个人在远离世间烦恼。人生有得就有失,正如李清照自己所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又胡足道哉”。
三、《金石录后序》中的士大夫情结
自古以来,中国文人士大夫大多痴迷收藏。李清照之前的两位收藏大家苏轼与米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米芾曾与蔡攸同船,蔡攸在船上将王羲之的真迹出示给米芾欣赏,米芾愿意以一座园子来交换。蔡攸不肯,米芾居然以跳江相逼,蔡攸没办法,只得与米芾交换。
赵明诚与李清照虽然没有米芾这么痴狂,但是见到那些石刻、鼎器的拓本,也是削尖的脑袋也要买下来的。《金石录后序》上说他们夫妇的收藏“取上至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伪谬,去取褒贬”的精品。他们“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只要看中了的东西,就是脱衣服换,也在所不辞。
与那些沽名钓誉的收藏家不同,李清照夫妇收集来的藏书一到手后就会“同共勘校,整集签题。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这些藏品每一件都是夫妻两人共同兴趣爱好的见证,也是他们美好爱情的见证,他们在其中注入了深厚感情,有着割不断的情结。
收藏可以增长文人的见闻,提高文人的艺术修养,改变文人的创作气质。李清照夫妻在收藏的过程中,通过考证、鉴赏,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境界。他们收藏的目的很单纯,只是单纯的喜爱,并无谋利的目的。他们注重的是对历史的尊重,对文化的传承,是收藏带来的精神享受。
四、《金石录后序》解读
《金石录后序》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广大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推崇,将其视为赵明诚与李清照伉俪情深的标志。
《金石录后序》并不是单纯评价赵明诚的《金石录》,而是一篇李清照的回忆录。它包括四个部分,有闺阁生活的甜蜜,有学术研究的志同道合,也有南渡时保护文物的艰辛,还有丈夫亡故、文物散失的悲伤。
但是李清照的生活真的如外人想象的那样美满吗?她和赵明诚真的是琴瑟和谐,夫唱妇随吗?从《金石录后序》上看,恐怕不尽然吧。
李清照嫁给赵明诚时,赵明诚还是一个太学生,除了一点补贴之外,经济收入很少。所以看到好的金石铭文,甚至要典当衣服才能凑出钱来购买。但这两年是赵、李二人感情最好的一段时期。一来是新婚燕尔,二来少年夫妻志同道合,心理也比较单纯。
但是赵明诚做官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这时收藏不再是一个爱好,不再是夫妻二人“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的乐趣,而是一种展示身份地位和炫耀的资本,是结交达官贵人和上层阶级的一块敲门砖了。从《金石录后序》上来看,赵明诚原来也只是把收藏当作爱好的,只是做了官后“便有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这一点李清照并不是完全赞同的。
《金石录后序》上说每天赵明诚当官后,对金石收藏越来越痴迷,几近病态。他在归来堂造了间书库,锁得紧紧的,李清照要进去看书必须找丈夫拿钥匙,经过丈夫的批准。如果在看书的过程中不小心损坏,丈夫会严辞斥骂。这让李清照感觉丈夫变了,自己不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了,那些藏书才是丈夫的心头肉。
为了尽可能的多收藏,赵明诚对李清照也很苛刻,李清照索性从此“食去重肉,衣去重采”。从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女子用怄气的办法来表达对丈夫的不满。哪一个姑娘家不想吃得好点,穿得漂亮点呢?这真的是李清照的真心吗?这是她的一种反抗,虽然这种反抗很微弱,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因为在封建社会,丈夫就是女人的天,女性必须服从。
五、《金石录后序》背后的眼泪
建炎三年,赵明诚去觐见皇帝,然后赴任湖州知府。虽然要和妻子分别,但我们没有在《金石录后序》看到赵明诚有什么不舍,甚至在妻子问他如果遇到紧急情况,这些文物该如何处理时,赵明诚的回答是:“先弃辎重,次弃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抱负与身存亡,勿忘之!”
这次分别时的谈话让李清照看清了丈夫,所以她很痛苦。因为在丈夫眼里,自己的生命不是最重要的,在遇到危险时,自己是应该抱着那些老古董一起死的。为了怕妻子忘记,赵明诚还用“勿忘之”三字加以强调,接着“遂驰马去。”什么叫“遂驰马去”?就是头也不回的扬长而去,李清照用这四个字来写丈夫,表达的分明是对丈夫绝情的不满和怨恨。丈夫走时,“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就是没有一丝不舍得自己的意思,这是恩爱夫妻分别时应有的状态吗?
两个多月后,赵明诚得病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李清照心疼丈夫,“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但是丈夫已病入膏肓,终于撒手而去。可是临终前的赵明诚是什么样的?“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
分香卖履是什么意思?这个典故是取自曹操临终时的《遗令》:“余香可分与诸夫人,不命祭。诸舍中无所为,可学作组履卖也。”既然要分香,那就说明赵明诚在短短两个月内,在任上已纳了妾,否则谈何“分香”?这也是赵明诚临死都不和李清照交代什么后事的原因,只写了绝笔诗便闭上了眼,对远道而来的妻子殊无一点留恋和不舍。
赵明诚一生的收藏最终还是散失了,李清照虽然不舍得,但是此时的她,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她把这一切看成是命运的安排,“得之艰而失之易”,是丈夫不愿意自己独自享有这些珍贵的文物。所以她写道:“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在李清照看来,丈夫宁愿把文物带到地下,也不留给自己,是一种封建社会的男性霸权主义价值观,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她把这种感觉隐晦的写在《金石录后序》里,委婉的表达一个封建社会女性的不满与抗争。
六、《金石录后序》的评价
短短数年,让一个守着丈夫吟诗品茗的大家闺秀经历了国破家亡的痛苦,让她的晚年受尽了凄凉。自此以后,她“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尽管人生不幸,尽管丈夫后来不重视不珍惜自己,李清照还是以一个女人的善良与包容,帮助丈夫完成了遗愿,将他的《金石录》整理成册。她也知道自己是“爱之如眼珠,愚蠢至此”,但是自己答应过丈夫的事,一定会去做到。
在《金石录后序》里,我们看到李清照用了大量的“遂、往、依、出、从、之”等动词,记录了她动荡奔波的艰辛,但是她还是没能保住赵明诚的大多数文物。这不应该怪一个战乱中的弱女子,而是时局与命运的安排。这些挫折也使得李清照从此关心起闺房之外的社会,关注国家的命运,让她的心胸渐渐开阔起来,不再只陷于对过去的回忆和对丈夫的思念。
李清照的转变从她的《南歌子》中也能略见一斑。“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她不再只做一个“戚戚惨惨凄凄”的女性,而是有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情怀的一个词人。
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我们很难去真正体会。他们爱也好,不爱也好,都已湮灭在历史的云烟之中。但是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是“闺阁之文,此为观止”之作,既有封建社会女性的感情描写,也有对男权社会夫权大于天的隐晦抗争,存亡之感,凄然言外。这才是这篇《金石录后序》的真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