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五彩水浒人物盘
俗话说:“乱世黄金盛世藏”。现在生活富裕了,许多人都在进行收藏,有收藏书画的,有收藏家具的,还有收藏陶瓷的等等。收藏门类很多,每个人收藏的喜好与目的不一样,决定了收藏的藏品也不一样,所以要根据自己的收藏爱好,来充实藏品所必备的专业知识。收藏者如果不去了解专业的收藏知识,那样收藏的器物就如同收破烂一样没有什么意义了。
谈收藏方面的知识,首先从收藏历史谈起。
□收藏的前身――金石学
我国的收藏历史很古老,到宋代时已形成了专门的一个学科――金石学。
金石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简单的讲就是以古代铜器和古代石刻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问。这门学问在国外称之为铭刻学,通过研究古代铜器和石刻文字,以达到证史和补史的目的。所以说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也是书藏界的前身。
金石是以研究文字为主的,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相传:在汉武帝时期,鲁共王为了扩大自己的宫室,拆除了孔子宅,在夹墙内得了《尚书》《礼记》等简书,这件事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中,书中是这样说的:“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皆古字也。”因为这些简书全都是用古文写的,被孔子的第十一代孙孔安国整理出来,将古文改写为当时通行的隶书,辑成了《古文尚书》。《古文尚书》有别于《尚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比今天的《尚书》多出了16篇文章。司马迁写《史记》时,为了研究《尧典》《禹贡》等古文,也曾向孔安国请教。从那个时期,一些学者就开始重视从地下出土的文字了,用这些零散的文物和文字去进行研究。但当时的研究人员很少,就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到了宋代的时候,收藏的风气已经逐渐形成,一些古代的器物也多了起来,为形成一个学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宋代的人为了研究才进行收藏的,一些文人把古代铜器和石刻进行收录,编写了很多书籍和资料,现在还能够看到有:《先秦古器图碑》(已佚),《宣和博古图》《历代钟鼎彝器款式法帖》,吕大临撰《考古图》,赵明诚(李清照的丈夫)《金石录》等等。元明以降,这个时期收藏及古玩鉴赏的著作很少,最有名的是《河朔访古记》,这是元代一部实地考古调查笔录,作者是葛逻禄乃贤(清人译为郭啰洛纳新)。葛逻禄乃贤沿着黄河在北方进行大量的实地调查,涉及到古代城郭、宫苑、寺观、陵墓、石刻等遗迹,结合文献资料写成《河朔访古记》,全书共16卷,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突破了宋代以来金石家居家考证的学风,而将注意力引向了对实地的调查研究,是考古学、收藏学重要的著作。
关于收藏方面的,较早的著作有明人所写的《格古要论》。
《格古要论》为明代曹昭撰写。江苏松江人,这部书共有三卷十三论,即上卷为古铜器、古画、古墨迹、古碑法帖四论;中卷为古琴、古砚、珍奇(包括玉器、玛瑙、珍珠、犀角、象牙等)、金铁四论;下卷为古窑器、古漆器、锦绮、异木、异石五论。明代天顺三年(1459)王佐增补为十三卷,题为《新增格古要论》。此书是中国早期的文物鉴赏书之一。
从清代开始,受干嘉学派影响,疑古之风盛行,考证金石文字受到了学者的注意,编辑印行了《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捃古录金文》《斋集古录》《缀遗斋彝器款识考识》《寰宇访碑录》《金石萃编》《古泉汇》《金石索》等书,此时,形于宋的金石考据之学,正式将宋代人创立的学科命名为“金石学”。
金石录三十卷.宋.赵明诚撰.李清照做序言清乾隆二十七年精写刻本复印版(网络图/清照网配图)
□ 收藏的德行
什么德行,德就是道德规范,行就是就是以道德为准绳行为活动。收藏界的“德行”主要表现在利与义方面。明代大文人董其昌说:“古之好古者聚道,今之好古者聚财”(《骨董十三说》)。这是说古今在收藏方面有两种心态的人,一种是本着“聚道”而进行收藏的人,通过收藏来增加学识,用收藏来结交朋友,与古人对话,与同道探讨,进而提高自己的素质;另一种人是通过收藏活动来获取自己的私利,奇货可居,有的甚至通过造假和欺骗的手法来为自己谋利。这两种“德行”,前者为“义”,后者为“利”,如果再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取得私利,就称为“不义”。
《清稗类钞》鉴赏篇四记载着这样一件事,说是在清代光绪年间,扬州有一个盐商喜欢古物,一日有一道士将玉笄求售,“曰:是王右军物,世守至今,将售诸人,然非四千金不可。”这个盐商看后,爱不释手,就讨价还价的说“价太昂,数百金可矣。”此人将玉笄放在案上,意思是可以把玩几日。第二日,有一朋友来访,谈话之间讨论收藏古物的事,盐商就把这件古玉笄拿出来,客人看后,大笑说“是某之物耶?是为伪以给汝耳。某年某月日,予在宜兴,亲见其定造,君何受彼愚之甚。”客人的话激怒盐商,拍案而起,玉笄也应声立碎。
过几日后,玉笄主人一朋友来找盐商,并持某人函,说“近闻有王右军时物,是真希世之宝,予已允价五千,闻物在君家,请交其人带下。”盐商读后十分气愤地说“此乃伪物,吾已碎之矣。”玉笄主人知道后,说:“家贫,惟遗此宝物,本不应售,以贫故,出此为餬口计,幸畀我。”盐商回答说已经碎了,你说怎么办吧?玉笄主人说“前已言此物实值四千金,安有碎理,殆贵人知我待用甚急,戏我耳。幸检出畀我。”盐商解释说,有客人说,某月某日见君复制玉笄,玉笄主人回答说,你说的这件事是有的,并从胸中掏出一物,并说:“曩以贫家怀宝,索观者众,虑有损失,故造此以供众览。若原物,则日前始取出也。”盐商瞠目相视哑口无言,主人又说“纵谓非宝,然家有敝帚,享之千金,亦小人之常情也。况物未成交,公何遽毁之?今某公子已允五千金以相购,吾恃此活命。公毁是,即毁五千金矣。奈何,奈何!”盐商被挟不得已以赔三千金了解此事。
通过此事,售玉笄的人先是作假,后又联络他人进行共同欺诈,以不义的方法达到自己的聚财目的。像这样的事情古代有不少的事例,就是今天也较为常见。
□ 收藏的基本功
收藏的种类有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书画,瓷器、铜器、钱币、玉器、家具、杂器等十多种。在这些收藏种类中,还有以收藏古代器物为主,也有收藏现在器物为主的。收藏古代器物的,过去称之为古玩,或称之为骨董。今人称为“古董”。官称为文物。
在收藏过程中没有惊与喜,只有静与思。需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平常心”,用“平常心”来学习收藏,“平常心”是收藏者长期修炼的基本功。面对一件藏品,静心的,慢慢的体会器物本身的文化,心平气和地进行欣赏,辨别出同类器物的优劣,要学会沉于“赏”,静于“察”,才能达到学习和辨伪。
学习收藏一要“懂行”,二是“慎淘”,三是“心悟”,四是“求品”。
“懂行”。就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基本知识,就是要学习有关于收藏方面的种种学问,无论是收藏什么东西,都要先丰富自己的知识,每一门收藏都是一个学科,都是一门学问,如果不学习专业知识,不对藏品的历史进行深入的了解,那样就要交许多不该交“学费”。“懂行”还要学习一点行内规矩,要听得懂一些行话。如对方问你玩什么,就是问你在收藏什么,如果说钓鱼,就是指一些精明摊主的销售手段。把镇店之宝故意置露在外面不出售,为的是吸引买家买入其它货品(展品)。当然在收藏过程避免不了“交学费”,为了不“走眼”,初入道的收藏爱好者可以请有经验的人为自己的藏器“掌眼”。
“慎淘”。现在很多收藏爱好者都喜欢去淘宝,行话叫捡漏。不可否认在一些古玩市场和民间确实保存着很多文物珍品,也由于目前我们国家的文物管理部门在文物保护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使一些古代文物流入文物市场,有时可以在市场上看到一些文物器物,这些情况基本上是一种假象。即便是有漏可捡,这些活动也是在市场背后进行交易的,不可能拿到市场上公开进行买卖。如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各时代名窑生产的瓷器等等,如果这些器物在市场上的出现,就应该特别加以注意,尤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作伪技术不断进步,使真品与赝品之间达到了用肉眼难于鉴定的地步,应引起收藏者的格外注意。
“心悟”。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用心来去做,收藏也是如此。目前在古旧市场上有大量的伪器,这些作假的器物多数是用古代器物为标本,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进行仿旧和作伪,已经达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初入市场的收藏爱好者,大多数用文物鉴定书籍去“按图索骥”进行对比学习鉴定,正是这样才使许多初入道的爱好者上当受骗。学习文物鉴定,必须用心来悟,用心来体验。任何一本文物鉴定书籍,都给读者提供了大量的心得体会和基础知识,这些体会和知识不是对比式的鉴定经验,不能直接拿来使用,拿着书本鉴定文物实际上是文物鉴定的一个误导。学习辨伪和鉴定,必须学会用心去观察,学会用心、理性地去品味,用自己所掌握文物鉴别知识,进行对比,通过观察器型特征、胎浆的变化、纹饰特点、工艺方法等等方面,达到辨识真伪,沙里淘金的效果。
“求品”。就是求真品,求精品,比如说收藏瓷器,在业内有一句“行话”叫“瓷器一破,不值半个;瓷口起毛,不值分毫。”一件器物的品相十分重要,如果没有好的品相,其藏品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文物收藏要突出三性,即历史性、艺术性、科学性。要把握历史特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讲究藏品艺术性,器物看上去要有美感,不能是粗糙的、低档的;制作工艺要精,纹饰要美观,色彩搭配要妥当,审美情趣要高雅,这样才能称得上是精品收藏。
彩陶骆驼,东魏。高25厘米,长32厘米。
彩陶骆驼,东魏。高25厘米,长32厘米。藏于磁县文物保管所,1979年出土于磁县茹茹公主墓。骆驼背背负账具和垂囊,一侧挂有酒瓶、大雁及兽腿等族途用品。骆驼姿态后腿站立,前左腿跪地,后右腿中途蹬地,首微昂,作旅途中歇息状。雕像匠师抓住了骆驼形态,使这件骆驼俑造型副真,工艺精绝,形象刻画栩栩如生,仿佛把我们带到了西域驼铃阵阵的沙漠古道上。
金白底黑花卷草纹大钵
白地黑花卷草纹大钵,金代。高20厘米,口径20厘米,底径20厘米。磁县观台镇出土。磁州窑为宋代名窑。到了金代,磁州窑创造出“白地黑花”装饰艺术。此件作品潇洒飘逸,自由豪放,窑厂画师在绘画时,胸有成竹,面对器物走笔急速,一气呵成,是磁州窑中的精品。
金彩陶童子俑
金童子俑,高33厘米,出土于邯郸地区的平民墓中(金章宗泰和二年,公元1202年)。童子俑大头胖脸,浓眉大眼,小口大耳,面带微笑,男俑抱有小狗,女俑臂夹小盒,衣装整洁,面目安祥,趣味盎然。
汉代雁形灯
汉代雁形灯,高38厘米,青铜质。该器作大雁伫立回首状,两眼突出,双腿直立。器身虽然为素面,但工艺具有科学性,设计巧妙,造型生动逼真,雁口衔伞状灯罩,灯罩与雁颈、雁腹相通,雁翅上的灯盘可以转动,伞状灯罩与灯盘之间原有带开光口的灯罩,这种设计与满城刘胜墓出土的长信公灯一样,灯点燃后,烟气上升通过雁颈进入雁腹,使烟尘下沉,避免了室内的空气污染,堪称为古代灯具中的珍品。
金白地黑花缠枝牡丹梅瓶
宋珍珠底缠枝纹炉
磁州窑青花文王访贤图将军罐
东汉铜熏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