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堂10.jpeg 

赵明诚和李清照在青州归来堂/网络图

       李清照《金石录后续》记载:“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时作吏部侍郎。侯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建中辛巳是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公元1101年,这年或之前,赵明诚还是太学生。至崇宁二年(1103年),赵明诚开始为官。崇宁四年(1105年)十月授鸿胪少卿(正六品)。赵明诚大约在宋哲宗赵煦元符元年( 1098年)——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为太学生。

宋真宗《劝学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jpg

     北宋初期仅关注科举取士,学校教育不受重视,太学发展缓慢。北宋初期(公元960年——1043年)80年间的太学,其发展甚至不如唐末和五代十国。宋代太学仍为最高学府,隶国子监。宋初仅设国子监,学生名额甚少,且只收七品以上官员子弟。宋真宗时期(997年-1022年在位),较前朝对教育有所加强。宋真宗更有《劝学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由此营造出重视人才的社会风尚。

??????????????????????????_??.jpg

国子监毗邻画学(本图拍摄自开封山陕会馆北宋开封沙盘)(图片来源网络/感谢原作者)

     第一次兴学运动,史称“庆历兴学”。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推行新政,提出“慎选举”、“敦教育”的主张。庆历四年,判国子监王拱辰(李清照曾外祖父)等人上书:“首善自京师,今国子监才二百楹,不足以容学者,请以锡庆院为太学。”他们提出,汉代的太学有240房,千八百余室,学生三万人,而唐京师有1200间学舍,我们的国子监相比它们实在太小,必须扩充。始以东京开封锡庆院兴办大学,招收内舍生两百人,采用胡瑗的湖学法制订“太学令”。自从庆历四年单独建校后,太学便由当时的著名教育家胡瑷领导教学。胡瑷将自己在苏州、湖州等地的办学经验用在太学的管理上,使太学的学术影响力越来越大。嘉祐元年,太学生已达三四百人,全部接受公费教育。

     第二次兴学运动始于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到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史称“熙宁·元丰兴学”;这次兴学远动,是王安石为相期间。在推行新政的改革变法进程中,扩建太学,增加学生名额达两千四百人,设八十斋,并重订太学条制,在太学创立了三舍法,影响深远。

第三次兴学运动,始于宋徽宗赵佶崇宁元年(1102),是蔡京为相发动的,即“崇宁兴学”。兴建辟雍作为外学,太学(包括辟雍)共招生三千八百人,同时废除科举,人材皆由学校选拔,太学达到极盛时期。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在临安府重建太学,至宋末学生达一千七百多人。仁宗任间曾不用太学体而改用欧阳体,而后又恢复。

     北宋“三次兴学”运动中,还反映出很多可贵的课程改革思想。如通经尊儒、回归典籍;联系实际、讲求实用;坚持创新、好疑多论等。其间还涌现了很多宋学大家,如范仲淹、欧阳修、胡瑗、石介、孙复、苏轼、王安石、司马光、程颢、程颐、周敦颐、张载等等,并为南宋时期义理之学的兴起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营造了学术气氛。

     宋代太学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学制。太学生从八品以下官员子弟和平民的优秀子弟中招收。庆历间(1041~1048),内舍生由太学供给饮食。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起,外舍生亦由太学给食。南宋时,外舍生入学,须纳“斋用钱”,方能在官厨就餐;贫者减半纳;内舍生和各斋长、斋谕免纳。学生各习一经,随所属学官讲授。学生分成三等,即上舍、内舍、外舍。考核学生成绩和学生升等的制度,称“三舍法”。即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类,其中上舍中成绩优异者,可直接选拔为官。此举蕴含养士取士之意。规定新生入外舍习读,经公试、私试合格,参考平日行艺,升补内舍。内舍生两年考试一次,考试成绩和当年公、私试分数校定皆达优等,为上等上舍生,即释褐授官;一优一平为中等上舍生,准予免礼部试;两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上舍生,准予免解试。上舍生不再参加公试。私试每月一次,由学官出题自考学生;公试每年一次,由朝廷降敕差官主持。学生分斋学习,每斋三十人,屋五间、炉亭一间为全斋阅览和会议处,设斋长、斋谕各一人,负责督促和检查学生的行艺。宋代学官与唐略同,然无助教、直讲,又增学正、学录、监书库、监厨官等。职员称学职或职事人,有前廊学录、学谕、直学等,大多由上舍生或内舍生担任,每月有俸钱。工人称斋仆、贴斋等,亦领“月给钱”。

     宋代太学为统治者培养出大批官员和学者。随着理学的逐渐形成和政治斗争波澜起伏,太学还成为传播理学和各派政治力量竞争角逐的场所。一些太学生如陈东(徽宗政和三年1113年入太学)等人,曾上书言事,推动了抗金斗争。宋代太学制给后代以很大影响。

     北宋除在东京汴梁设立国子监,还在陪都西京(河南府,今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北京(大名府)陆续置国子监。宋熙宁新政,分太学为上舍、内舍、外舍,确立太学生依年限等条件,由外舍升内舍,再升上舍,再经考核,定其出身并授官职,绍圣中,一度废科举,专以三舍法取士。

北宋开封府图1.jpg

北宋开封府图/来源于网络

      北宋东京太学的位置:过了龙津桥往南,御街以东便是太学,太学紧邻武学街、三学院,离太学不远是朱雀门外一带,这儿是东京繁华的商业区。“自州桥至朱雀门,两边皆是酒楼、饭店、香药铺、茶馆和其他商店,车水马龙,百货云集。”北面不远处是汴河,汴河之上既是著名的州桥和相国寺桥,南面紧挨着是一条环境优美的蔡河,龙津桥就横架在菜河之上。连同邻居国子监和不远处的辟雍,可谓是青春洋溢。东京城南逐步形成了一个大规模的文化教育区。辟雍,有将作少监李诫设计督建的太学预备学校,徽宗崇宁三年(1104),建成投入使用。辟雍始于西周,是天子为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 (《礼记.王制》)西汉以来,历代辟雍,均用于祭祀,只有北宋的辟雍,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

      北宋东京太学主要开设课程:太学除了开设常规儒学教育之外,还有医学、律学、武学、算学、道学、书学和画学。武学生一百人,主攻兵法;律学生无定额,主要学习断案和律令,案例和法条并重;算学生二百人,学习《九章》、历法和天文;书学生兼学篆、隶、草三体,画学生分为佛道、人物、山水等科;医学生三百人,分作方脉科(内科)、针科、疡科(外科)三科,每科均有一名教授带领;道学生自是学习《道德经》、《庄子》等道家典籍了,与当时皇室崇尚道教不无关系。这数千名学生使东京城南朝气蓬勃。

      太学的业余活动:太学除了繁重的课程和严格的考试制度,史载也有一些有趣的活动以减轻太学生的学习压力。

      周密《癸辛杂识》记载:

      “(太学)学舍宴集必点一妓(艺妓),乃是各斋集正自出帖子,用斋印明书仰北子某人到何处,祗直本斋宴集。”

      而太学周边,更是商业繁华,娱乐业发达。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

     “出朱雀门东壁,亦人家。东去大街麦秸巷、状元楼,余皆妓馆,至保康门街。其御街东朱雀门外,西通新门瓦子以南杀猪巷,亦妓馆。”

赵明诚2_副本.jpg

赵明诚画像/网络图

     谢逸有诗《送赵德甫侍亲淮东》借词赋家杨雄的博学聪明来比赵明诚:“茂陵少年白面郎,手携五弦望八荒。”“向来问字识扬子,年未二十如老苍。”赵明诚之父赵挺之,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官至吏部侍郎(正三品),崇宁元年(1102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官至丞相)。因此,赵明诚在太学,应该是在“上舍”。

      出太学往北不远就是大相国寺,看来赵明诚读书时,仍有空闲到相国寺古玩市场淘得古玩字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