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公元800多年前,李清照的愁绪随着大宋南渡延续,却成就了才女在奉化留下一段历史……

  甬上收藏鉴赏家吴慈先生

  “大概很少有人知道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曾经到过奉化,而且还为奉化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这是四册其貌不扬的古籍,是著名的《金石录》宋抄本。

  李清照

  山东济南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其夫赵明诚,字德甫(或德父),山东诸城人,是宋代著名的金石学家。所谓金石学,就是研究古代钟鼎彝器和碑碣石刻的学问,它实际上是我国早期的考古学,始于汉代,盛于宋朝。

  据我国第一部专家撰述国宝鉴赏读物《国宝大观》记载,《金石录》是宋代赵明诚所著的一部采用目录与跋尾体例写成的金石学专著。宋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赵明诚病卒,留下《金石录》初稿。两年之后,李清照终于将《金石录》整理成书,并写成《金石录后序》,记述这部凝聚两人心血的金石专著成书的经过,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婉约情致,不知打动过多少读书人。

  《金石录》

  全书三十卷,前十卷为目录,共著录二千种,每种注明年月与撰书人名;后二十卷为跋尾,总五百零二篇。在藏书界,有谁能得到这本书,就足以傲视其他的收藏家,可见此书之珍稀。这部书在南宋刻过两次,一为孝宗淳熙间(1174-1189)龙舒郡斋刻本,一为宁宗开禧元年(1205)浚仪赵不谫刻本,但这两版本皆不显于世。而元、明两代近四百年间没有重新雕版,只有抄本流传,抄本是指按原书手工抄写的书籍。

  《金石录》宋抄本又为何会出现在奉化?

  据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陶然考证:

  宋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李清照来过奉化

  那一年,大宋王朝风雨飘摇、国破家亡,为避金兵之乱,李清照一人携古董收藏流落江南,其中包括《金石录》。当年的正月至四月之间,她在奉化溪口镇六诏村寓居了约四个月。之后,李清照为寻访王羲之遗踪,又一次来过六诏村。

  证据来自于史学名家袁桷和全祖望。

  元代学者袁桷所著的《清容居士集》卷46,《跋定武禊帖·不损本》。

  其中记载:“赵明诚本,前有李龙眠蜀纸画右军像,后明诚亲跋。明诚之妻李易安夫人避难寓吾里之奉化,其书画散落,往往故家多得之。后有绍勋小印,盖史中令所用印图画者,今在燕山张氏家。”清代全祖望的《鲒埼亭集外编》中,也有类似的记载。

  那么,这四册《金石录》宋抄本藏书,又源自谁手?

  这四册书的书顶处隐约可见相同的“赵明诚金石录四本”字样,字迹已经严重褪色,另外,分别写有“宋一”、“宋二”、“宋三”、“宋四”。书封面写有《宋赵德甫金石录写本残册四册》。并有四个小字“蜗庐所藏”。翻开封面,书内页印有三方钤章,中间一方为“蜗庐长物”。吴慈告诉记者:“从‘蜗庐所藏’可见,这四册书源自民国时期著名甬上收藏家孙翔熊,号蜗庐主人。《金石录》虽有抄本流传,但至今孙翔熊收藏的宋抄本可谓‘独一无二’的珍品。”

  南渡飘摇中,李清照在奉化有怎样的朋友圈?

  在奉化小住了几个月和宁波史氏家族可能有关

  赵明诚在湖州病逝后,失去依傍的李清照,后来去了哪儿?在《金石录后序》中,李清照记录了她的行迹:起初想去依靠她的弟弟,后来又追随逃亡朝廷避兵浙东。只是这段记叙非常混乱,让很多后世研究者不得不猜度,这是否是别人伪造的。

  陶然更倾向于认为,这就是李清照自己的记录。“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沿途记叙中,多“又弃衣被”之语,可见走得仓促。而她和赵明诚的收藏,在逃难途中一再散失。

  至于为什么李清照住在奉化,而不是住在宁波城区,或许因为宁波城区受战乱摧残严重,不适合避难,还因为,奉化与东钱湖地区相邻,赫赫有名的东钱湖史氏家族中可能有李清照的故人。

  史氏为明州鄞县大族,史浩、史弥远诸人均出此族,号称“一门三宰相,四世两封王”,可谓盛极一时。李清照和这个大家族是怎么搭上联系的?

  《跋定武禊帖·不损本》记载的“绍勋”小印是一枚葫芦印,在历代流传的名画中多有钤印,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上即钤有此印。它是南宋权相史弥远用以“印图画”之章。这枚章,居然出现在赵明诚收藏的兰亭禊帖遗物上!

  有记载称,赵明诚有个姐姐,嫁给了一户史氏人家。虽然没法考证嫁给了谁,但从李清照寓居奉化之行迹,以及史家后来有赵、李所藏兰亭禊帖遗物来看,这个姐姐很可能就嫁到了这个史氏家族,并在李清照途经明州时,给予了照应。部分内容来自《现代金报》

编辑: 郭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