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778538_5_20180920081403582.jpg

  •         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的南京津逮楼,与朱氏秦淮水榭齐名。第一代主人甘国栋,“积书至十余万卷”。其子甘福(1772—1838)字德基,号梦六。“性喜书画,工赏鉴,于典籍尤癖嗜,凡市肆陈弃,旁及穷乡僻壤,蟫蚀鼠啮之余,靡不珍重购归,躬为补缀。复节衣食,买舟游吴越间,觅善本,盖辛勤逾三十年,楼之藏经史子集积十万卷有奇,可谓笃矣。”甘福的两个儿子甘煦(祺壬)、甘熙(实庵)也是喜书和饱学之士,与朱绪曾善,同辑刻南京地方文献多种。甘福编有《津逮楼书目》,据说有十八卷之多,大约未流传,人们对其藏书情况知之甚少。 

  •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甘氏藏书“悉成灰烬”,甘煦兄弟在此前后也相继去世。其堂弟甘元焕(1841—1897)收拾残余,藏于聚贤楼后之望月楼,继而续收旧籍数万卷,移于复庐。复庐为甘元焕号,意在恢复津逮搂旧观,但终未成功。清末民初,甘氏藏书似乏继人,但藏书还在,由于秘而不宣,几乎为世人淡忘。

  •         津逮楼位于南京南捕厅15—19号和大板巷42号,号称“九十九间半。”1951年甘氏旧宅拟卖予某军事学院,甘氏后裔甘汶请姻亲卢前帮助处理宅中旧书。但卢正在病中,便委托书商议价,最终以每斤二角价悉数买走。甘汶不懂版本,书遂归书商。这年夏,赵世暹购得一部《金石录》,疑为宋刻,送到上海,请著名版本目录学家张元济鉴定并为题记。书上有“金陵甘福梦六氏藏”、“津逮楼”等藏印,张元济欣喜若狂,还邀请冒鹤亭等友人来寓所共赏奇宝。一百年来南京屡遭兵火,甘氏藏书早已沉寂多年,这部宋本书竟奇迹般地得以历劫幸存,实在不可思议。此书的出现,改写了藏书史上一段历史。 

  •         赵明诚《金石录》是金石研究的重要著作,原书三十卷,传世仅几种钞本(《四部丛刊》收的是吕无党钞本),宋刻失传。钱曾《读书敏求记》称冯砚祥有不全宋椠十卷云云,当时已属“新闻”。“冯本散出,迭经名家鉴藏,……卒乃归于潘文勤。”尽管不是全本,人们都称为奇书、人间孤本。收藏者都镌刻了一枚“金石录十卷人家”小印,钤于书上。潘祖荫更是自夸“异书到处,真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现在三十卷全帙“忽于千百年沉薶之下,灿然呈现,夫岂非希世之珍乎!”据张元济考证,潘祖荫滂喜斋藏本仅为重刻,甘氏津逮楼本才是龙舒郡库初刻。宋本《金石录》的出现,轰动藏书界和文物界。时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正在上海,赵世暹将此国宝请郑转献国家。1983年此书连同张元济跋文已经作为《古逸丛书三编》之二影印出版,孤本已化身千百,嘉惠后学。 

  •         津逮楼后来怎样呢?黄裳写于1983年的《谈影印本》一文,有这样一段话:“五十年代初我路过南京时曾访问过津逮楼的遗址,那是一座双层木构的楼,相当大,虽然年久失修,但依旧保存完整……这楼后来不知道怎样了。今年春天我在南京曾向文化界许多人打听过,已经没有人知道津逮楼的名字了。”值得庆幸的是,近年在以甘氏故居为中心的南京“民俗文化城”建设方案中,津逮搂的复建已被列人议程。据悉建成后,将成为以收藏南京地方史志文献为主的南京文史资料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