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传气死赵明诚的这首诗就是著名的《夏日绝句》:“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诗作于建炎三年三月,赵明诚读后羞愧不已。八月份,赵明诚赴任湖州,途中染疾,不久病逝于健康。

  • 那么,一首诗何以让赵明诚气死?这件事到底有多少可信度呢?

  • 1000-140.jpeg

  • 《夏日绝句》创作背景

  • 建炎三年二月,时任江宁知府的赵明诚,接到下属的密报:御营统制官王亦有叛乱的可能。赵明诚此时已经接到调令,即将赴湖州上任,正准备启程。所以,他没有对下属的汇报放在心上。

  • 果然王亦造反了,好在下属有担当,提前做了准备,没有造成大损失。下属平定叛乱后,去向赵明诚汇报工作,却得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结果:赵明诚用绳子从城墙上垂吊逃出了城外!

  • 事发后,赵明诚受到了撤职处分。三月份,李清照与赵明诚乘船从芜湖前往当涂,路过乌江。她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夏日绝句》。

  • 李清照创作心境探析

  • 很显然,李清照对丈夫的临阵脱逃行为感到不耻,这首诗显然是在讽刺赵明诚没有担当,缺少大丈夫该有的英雄气魄。赵明诚也不可能读不懂李清照的心思,羞愧也是必然的。

  • 1000-139.jpeg

  • 不过,我们不能将李清照的创作心境,单独看做是个人对丈夫的失望,倘若如此,以李清照的气节,断断不是一首诗就能了结此事的。

  • 这首诗创作的时间是建炎三年,靖康之变刚刚过去三年,新成立的南宋朝廷,对外辱所变现出来的懦弱与退缩,才是让李清照气郁难平的根结。

  • 建元元年十二月,李清照将青州老宅收藏的金石古器,挑重要的装了十五车,一路水陆兼程,运送到建康以避战乱。剩余的收藏品,留在青州,整整装满了十间屋子,结果全部毁于战火!

  • 国破山河岁,百姓颠沛流离,李清照也饱受了国难给自己带来灾难。可恨的是,南宋朝廷偏于苟安,一味退缩。李清照曾经写下:“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这样的诗,来讽刺赵宋王朝的懦弱。

  • 退缩、苟安、懦弱、逃跑、投降,似乎成了南宋朝廷的标配字眼,赵明诚的表现,其实就是那个大背景下,官场的一个缩影。当看到一个人失职时,你可以愤怒,当看到所有人都是如此时,还有愤怒的力气吗?除了悲哀就是心死!

  • 1000-138.jpeg

  • 所以,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不光是讽刺赵明诚,更多的是在讽刺南宋朝廷,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呼唤!

  • 赵明诚果真是被气死的吗?

  • 毫无疑问,赵明诚是不称职的官员,也是没有担当的男人。和平年代,人人道貌岸然,战争与灾难之下,人性毕露。

  • 赵明诚读到《夏日绝句》会是什么感受呢?羞愧恐怕是少不了的,不过,在整个朝廷官员丑行毕现的大环境下,赵明诚是不是因此就会被气死,恐怕是个大大的问号。

  • 赵明诚被免职后仅仅五个月,就被再次启用,说明社会已经堕落到对这种行为见怪不怪的程度。李清照在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描绘了赵明诚赴任时,双方告别的场景,赵明诚“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这副神情,分明是春风得意,哪有一点被气死前的影子?

  • 1000-137.jpeg

  • 分别前,李清照担心家乡遭遇兵祸,冲着已经离岸的船问赵明诚:“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我该如何处置?”赵明诚答道:“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 不得已的情况,先弃辎重,再舍衣物,再次舍书画,再次舍弃古器,只有一样东西,你必须与它同生共死——《赵氏神妙帖》!

  • 由此可见,赵明诚作为官员,其实就是尸位素餐,他把金石看得比命还重要,至于官员的责任义务,尽不在其中。对他弃职逃跑的行为,他会有惭愧,恐怕不会很深,更不会被气死。更何况,《夏日绝句》李清照针对的也不仅仅是赵明诚。

  • 尾声

  • 1000-136.jpeg

  •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亲写祭文,其中有一句:“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感慨赵明诚死得其所,独独留下了自己,依然要在这个混乱污浊的世界挣扎!赵明诚的丧事办完后,李清照大病一场。

  • 当年十一月,金军攻破洪州,李清照只能携带少量书帖逃离,辗转其间,平生所搜集的文物基本丧失殆尽!赵明诚倘若活着,他恐怕真的要气死!

  • 说来说去,唉,都是混乱的世道作孽,来百姓都是风中落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