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超喜欢的《奇葩说》已上线。除了《奇葩说》,另一个很期待的节目是由央视与故宫博物院等九家国家级重点博物馆合作推出的《国家宝藏》。
《国家宝藏》中展示的每件宝藏都有自己的明星“国宝守护人”,他们会倾情讲述“大国重器”们的前世今生,很多时候我都看得热泪盈眶,不仅为文物背后的故事,还为很多守护人世代的坚守与付出。
喜欢这节目,是因为这节目不光教会我如何欣赏文物之美,还带我涨知识!节目对每一件文物都会进行梳理与总结,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历史,指出文物所承载的文明和中华文化延续的精神内核。
《千里江山图》
1、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文字和历史
《国家宝藏》这个节目给我留下印象比较深的是梁家辉那期。
80年代里,著名导演李翰祥受邀来故宫拍戏,于是他拍出了《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这两部历史巨作。而这两部电影中的咸丰皇帝都由梁家辉扮演。
对于发生在故宫里的历史,他深有感触。
梁家辉在紫禁城上说出了一段令人禁不住回首的独白,很动人:“我记得有次拍戏的时候,我穿着戏装,跑到太和殿外面的城楼上面,发现月亮很大,回头一看,就看到整个故宫的剪影。我就在想,以前的皇帝,会不会在这个角落看自己的家。”
梁家辉守护的文物是石鼓,它是中国九大镇国之宝之一。石鼓共有十只,每只上都刻有文字,这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据说它刻造于战国晚期,流传至今,它每逢战乱都难逃流离的命运。
最近一次日军侵华,故宫博物院决定将国宝南迁,石鼓就在其中,在战争结束后它才回到故宫。当年一路守护石鼓的梁家后人梁金生也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故宫。
他自豪的说自己参加了最近一次故宫的文物大清理,耗时七年一共清点了一百八十多万件文物。长达七年的清理,对于梁先生而言没有枯燥,更多的是满足。
正如石鼓的“今生故事”中所说:我们的信仰,就是我们的文字和历史。
石鼓在几千年前就作为传承文字的一个重要载体而存在。这些文物流淌的是中华文化的脉搏,而文物的守护者们则意味着跨越千载的传承。
那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存的国宝文物有多少吗?
2、我们到底有多少国宝文物?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古籍和巧夺天工的文物珍品不计其数。但自近代以来,承载中华厚重历史文化的文物却以惊人的速度流失海外。
马踏飞燕
据国家文物局教授、高级工程师罗哲文先生介绍,从国宝流失的数量上讲,据不完全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18个博物馆中,中国文物就有163万件,而该数目充其量也仅相当于在世界所有私人手中收藏的中国文物的1/10。
南京艺术学院林树中教授经过十多年的实地考察和文献查考后认为,中国仅流失海外的名画就达30000件以上。尤其以凉州出土的马踏飞燕最具代表,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脚踏实地、勇敢创新、积极进取的伟大民族精神。
青铜树
张伯驹,一位向国家捐献了大批古代书画精品的著名收藏家曾感慨地说“以吾国历史之久,文化之先,而隋以前之画,竟无一件流传,亦良可慨叹!”
确实,近代中国,历经浩劫,国宝书画的命运更是多灾多难:有的在战乱中化为灰烬;有的在炮火中被列强掳掠而去;有的被王公贵族据为已有,然后作为抵债典当的资本;有的被贪利小人盗卖,以至于不知所踪……实在是由于年代久远而能传到今日、目前又保存在国内的作品,太少太少。
今有国宝守护人和收藏大家,其实宋代的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也是文物收藏家。
李清照本不精通古玩,可她嫁了一个酷爱古玩的丈夫赵明诚。在赵明诚的影响下,李清照也成了一个古玩的收藏和爱好者。不管有钱没钱,他们宁愿省吃俭用,也要买下自己喜欢的文物。在青州(山东)老家,他们建了一个“归来堂”,专门用来存放收集的文物,久而久之,收获颇丰,还完成了一部古玩鉴定的巨著——《金石录》。即便他们所收藏的文物多达到了10余间屋子,在靖康之难后,历经颠沛流离,这些宝藏也没剩下多少,但收藏珍爱文物之心可鉴。
北京故宫博物馆
3、国宝文物之美,你能欣赏多少?
去年秋天去了趟古城西安,时隔一年后依然对西安博物馆印象深刻,精美、惟妙惟肖的文物放在我眼前,看着他们,感受千年历史的灿烂文明,自豪与荣耀由心而生。只是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历史却对文物了解不多的人来说,喜欢归喜欢,震撼归震撼,却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对于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我一般就是看看旁边的少量介绍,因为相关的知识储备太少了。一件文物,一件艺术品,我想它们之所以能价值连城,除了其制作工艺精湛独特,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故事,这才是它们的灵魂。
现在咱们的经济物质生活水平都上来了,但软实力这一块还真不好说,咱们可能对自己的文物宝藏都了解的不多。不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孩子,几乎都缺少这方面的教育与熏陶,而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耳濡目染 。当然我说得不是非得去看一件件事物,而是贵在平时的积累,以后自己出去玩或者带孩子旅游,到了博物馆,到了历史文化胜地,也能就眼前的文物或者历史遗迹说出个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