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赵挺之,科举进士上第,做到了肚里能撑船的那个:宰相。那朝儿可是靠文吃饭尚文轻武的宋代啊,还能做到相位,没有很深的墨水那是不可能活得那么滋润的。一下着实喜欢得紧。吃不到葡萄不能说葡萄酸吧。所以也要假装圣贤,说现在,苦读圣贤书都是有用的。
在宋朝,有许多无耻的面孔、荒诞的腔调,也有屈辱的姿态,文人们不能放浪形骸,不能报效朝廷,不能为民请命,只有郁郁不得志,只能活在自己的面貌里。后史却始终割不断宋朝的风华情怀。
赵挺之在任上,观其行风也算是八面玲珑,处事也挺见政绩。哲宗即位爵赏赐士卒缗钱事件的处理方式来看赵挺之,他不仅仅有胆有识,奖罚分明,以人们口中的书生意气就能轻易化解一场动乱来说,他还真一点不似一个文官。另一个有记载的黄河连年决口导致的危害事件,他觉得应该:“不必徙城以劳民伤财,只要治河得当可避免水患。”再来看赵挺之,有理有想当官为民办事,有根有据为政绩效中肯。这样的担当,换在当下,那已然是万民景仰的好官了。
赵挺之同朝时,王安石和司马光两位,一个是变法的积极推动者,一个是极力反对者,针锋相对,寸土不让。两人的争斗是为了改变北宋王朝积贫积弱的现状,实现富国强军、百姓安居乐业的治国理想和宏伟抱负,而非为了一己之私。他们其实私下里的关系都还不错,这样的坦荡胸襟和无私情怀,正是那时候文人可贵的君子之争。没有见不得光的人身诋毁,他们在品德、学识、性格上有着太多共同之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留下着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两大阵营里,跟随他们的人,也真是为了现状奋争的人物,其中就包括了赵挺之。
赵挺之拥戴王安石变法,与保守派苏轼、黄庭坚等结怨甚深。这时候,我们就想到了那个他的亲家李格非,那么巧,他们就站在了政治立场的对立面,一个是新党一个是旧党。虽然新党得宠,但一朝君子一朝臣,皇帝那么容易易位,说不定又重新支持旧党。果然,时局正是朝着赵挺之的眼光走向的。这证明什么呢?智商百分百没问题,还老谋深算。
这在后来他儿子赵明诚的婚事处理上,就可见一斑。自己是吏部尚书,李格非是礼部员外郎,但李家跟韩忠彦家世代有知遇之恩。这李格非官职虽低,但他朝里有人啊,自己在这样的姻亲里,鹏飞指日可待。就算新党与旧党之争赢输不论,这门亲事若成,还是利大于弊,赵挺之操纵这段婚姻,显然是政治上的韬晦之法、权宜之计。
赵挺之飞黄腾达时,李格非一家被遣送不得在汴京继续当官。就当时的情势与整体体现来看,为官清不清正不正,赵挺之很清醒。当时的朝廷下令“宗室不得与元祐党人(即旧党)子孙为婚姻”的新政策,他虽然不是宗室,儿子儿媳来向他求助时,他避开了。那个他权衡再三门不当户不对依然结亲的,已经落了难的旧党人士李格非,着实成为了他在政治风云变幻的官场中,轻易就能被政敌拿下什么把柄。他为了家族为了自己,“划清界限”也是必要的。这在外人眼里的不近人情,甚而残酷态度,许多人用来证明赵挺之的权变、巧伪、实用主义。其实跳开那些过庞大的盛名人士那个圈子,赵挺之给人的感觉,当官当成这样,他还生成就是个当官的料。
李格非自然丢了饭碗遣回原籍。这也同时说明,赵明诚在他的家族里,实在算不上有出息或者是他们挺认可的重要子嗣人物。李清照叫他向公公周旋一下,为了自己的父亲有一个公正的申诉机会,而且赵明诚本身的官位,一直不高,赵明诚办不到。这样多方面的家庭原因,这个不被看重的儿子,没有力量和勇气保护自己的妻子和岳父。这样教育下的赵明诚,致使后来在江宁发生的“弃城而逃”,也就更明确了李清照对于他公公的这个评价:“炙手可热心可寒。”
赵挺之的另两个儿子,其实都不错,官位都比老三赵明诚强。说家庭教育,赵明诚本人的名气,足够匹敌。这应该也算是教子有方,而且,他本也是一清流出身为官的,教导的孩子,至纯至孝。只是关于气节,那样的朝代,混乱的不可避免,这也是为政没有办法想得到的后果,他们处于那乱世,在选择上,一错终身错,世人除了唏嘘,如若换设身处地地换位思考,估计也没有几个能做得更好。
赵挺之是相当敏锐的。宋徽宗启用蔡京后,清洗他厌恶的司马光旧党,处于劣势时能借子女联姻向元祐政敌来圆滑处理,不坚定站队,这使得更清淅站队的人,诟病与不耻。赵挺之在充满了激烈派别之争和相互倾轧的朝中,那么多的清流文人相继郁郁潦倒而终,他还能那么是皇帝身边的红人。这家伙情商得有多高,可想而知,没有几分为人的见机行事,没有几分眼色与来事,怎么玩得转官场?
赵挺之是值得恃才的,也正因为这恃才与刚愎自用,他得罪的人可不少;也正因为他这样的身份,他得罪的还超级大咖。
宋朝是一个文人很讲究傲骨的朝代,有人道不同依然受人敬仰,有人不相谋自然也就有了不相待见。文人过于相轻,在他手上表现得更为突出,他一直以来升迁的过程中,所经营出来的人品与勾心斗角,着实在对人接物与内心处世的境界里,就差了那么一点火候与坦荡,他的睚眦必报,他的太善于钻营,致使明明只是党争,从而也伪劣俗世了一些。
黄庭坚就认为此人心术不够正,用文字游戏取笑过他。他也果然报复了黄庭坚,致使黄庭坚后半生升官无望而终。赵挺之做监察御史时就数次弹劾苏轼,窥伺着苏学士一举一动,从文豪字里行间瞅毛病,无所不用其极。政治不同派别甚至发展成了生理性厌恶,陈师道鄙视赵挺之到了哪个地步呢?陈师道深夜到郊外皇家祠堂守灵,没有厚皮衣难以御寒,其妻就回娘家向亲妹子借了一件──陈妻是郭概之女,而郭概是北宋政坛上著名的“慧眼挑贵婿”者。陈师道知道是连襟赵挺之的衣服,对妻子大发其火:“汝岂不知我不著渠家衣耶!”一件皮衣竟害得江西诗派年辈最长、声望最高的陈师道活不过五十岁,苏门文士对赵挺之的蔑视程度可想而知。
蔡京 (北宋宰相、书法家)画像
在政治斗争里,他也同样压制了蔡京不被重用,致使蔡京几起几落,所以等他去世以后,做了宰相的蔡京立即把他的儿子赵明诚开除了,冤冤相报啊。这两人的心狠手辣,倒真是棋逢对手,可惜赵挺之死得太早,不然,蔡京也不至于这样作乱整个朝廷,毕竟,赵挺之在尚书省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位上,不会祸国殃民,不会将个朝廷搞得鸡飞狗跳乌烟瘴气。
苏轼、李格非、黄庭坚、陈师道、其实还有一个蔡京,这些能诗文,擅书画,精鉴别于一身的全才,足以代表北宋书法的顶级水平。他们都和赵挺之同朝同期,要不就是至交要不就是对立,就算是他们的死敌,那也要知根知底几乎是站在了同等面方能一举试图击破或者是打压到对方,所以许多时候,最是知己的不是好友,而是欲置之死地的仇敌。
赵挺之就是在激烈的党争中登上相位的。赵挺之为相后,对当时的腐败政治亦有不满的,从而也得罪了他自己首先投靠的蔡京。赵挺之反对随意变更钱法,蔡京不听,结果导致私铸成风,社会更加不安定,赵挺之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蔡京为人奷恶,觉得很难与之共事,赵挺之劾奏蔡京专权。赵挺之亦极力主张宋夏息兵议和。但罢相不久的蔡京复相如初,几起几落里,赵挺之恍然才觉,朝廷的无能,对当政的完全失望。徽宗亦曾诏其起复,他称疾力辞,家居不出。
而后来那个闻名天下的李清照所拥有的青州归来堂,本是赵挺之的退隐之所,那是他想要的避世港湾,然时局动荡,他风云一生,权倾朝野,却与寻常百姓无异,卒于家,葬于巍峨青山,岑寂享年68岁。青州,他只能魂魄归故里,与那里的山间明月相亲。在后世的许多的版本里,皆说赵明诚是被蔡京的打压而气死的,其实不然。那么激烈的党争,到了后来也是变了味道的,再也不是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那种派系之争了。宋朝的气数也将尽了。
赵挺之对立面的那些文人,太过于鼎盛,以至于一个穷苦清流以文入仕的宰相,东说一个不好西说一个不好,弄出的是非已然是定论一般。只能说,宋朝的文盛武衰、宋朝的百花齐放、宋朝的空前绝后,不能不让人叹服。是以后来南宋虽然覆没,但输得悲壮,节烈的“崖山精神”,即中华民族精神。那等春秋大义,只能鼓舞后人。却不知,这北宋,已经在铺垫着这种精神的存在。
《宋史》《赵挺之传》:“素薄其为人,薄有才具,熙宁新法之行,迎合用事,元祐更化,宜为诸贤鄙弃。至于绍圣,首倡绍述之谋,抵排正人,靡所不至。”此亦非正论,时代造就了赵挺之的为人与为政,难以苛求。
相关知识链接(编者注):
赵挺之
赵挺之(1040年——1107年),字正夫,密州诸城(今属山东)人,北宋大臣。熙宁三年(1070年)进士(《石林燕语·卷三》),为登、棣二州教授,通判德州。元祐初,召试馆职,为秘阁校理,迁监察御史。
元祐四年(1089年),坐不论蔡确,出通判徐州,移知楚州。入为国子司业,历太常少卿,权吏部侍郎,除中书舍人、给事中。徽宗即位,为礼部侍郎,拜御史中丞。力主绍述之说,排击元祐诸臣不遗余力。
崇宁元年(1102年),由吏部尚书拜右丞,进左丞、中书门下侍郎。五年(1106年),进拜尚书右仆射(《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一》)。既相,与蔡京争权,屡陈蔡京奸恶。
大观元年(1107年),蔡京再相,赵挺之罢相,授佑神观使(《宋宰辅编年录·卷十二》)。未几,卒,年六十八,赠司徒,谥曰清宪。
《全宋诗》卷八七五录其诗三首。《全宋文·卷二千一十七》收其文十七篇。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宋史·卷三百五十一》本传。
陈师道
陈师道(1053年-1102年1月19日),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 [1] 三司盐铁副使陈洎之孙,北宋时期大臣、文学家,“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
元祐初年,苏轼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颍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亦能作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
建中靖国元年十二月廿九(1102年1月19日)去世,年四十九。 [2] 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
韩忠彦
韩忠彦(1038年—1109年9月16日 [1] ),字师朴,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北宋宰相,魏郡王韩琦长子。
历官开封府判官、知瀛州、给事中、礼部尚书等职。宋哲宗赵煦在位时因政治立场不明,外放为定州知州,端王赵佶即位后回朝任门下侍郎,不久升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执政期间与右相曾布不协,再次外放为大名府知府,旋即累贬为磁州团练副使。大观三年(1109年)二月,以宣奉大夫致仕。
大观三年(1109年)八月,韩忠彦去世,年七十二,后谥“文定”。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全宋诗》录其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