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6f231d9eb14a7eb69501e2a3ddf196.jpeg

  • 李清照前期词的风格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清新婉约。后期词的格调较为凄怆深沉、苍凉,多写是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悼念之情。词风格的转变有如此大的不同是因为靖康之变改变了李清照的生活,这变化与靖康之耻有直接的关系。

  • 李清照出身于一诗书官宦士之家,父亲李格非是一个饱读诗书,精通儒家经典的“苏门四学士”之一,母亲也是官宦世家出身,她祖父是状元王拱辰。李清照生在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接受良好的家庭文化教育。

  • 不得不说,李清照是幸运的,在一个封建社会中,她并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受到封建束缚,无论是从她的性格上、创作上、还是婚嫁上,她都是幸运的。她的确不像娇气柔弱的小家碧玉,相反,李清照的性格活泼开朗,爱憎分明,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眼光,并且她有敏感的女性心,这在她的词都有所体现。

  • 她的词分为两个时期,以靖康之变为界,分为前期和后期。为何李清照的词风转变有这么鲜明的对比呢?

  • 因为靖康之变,她从一个天真的少女拉到战争带来的悲惨现实中。本以为嫁给了一个与自己志趣一致,互相喜欢的丈夫赵明诚,过着清寒淡泊却十分高雅脱俗的生活,但没想到靖康之变,让李清照饱受非人的磨难。丧夫、流离、再嫁、婚变,经历了家破人亡。

  • 靖康之耻又称靖康之变。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除了烧杀抢掠之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北宋首都沦陷,北宋宣布灭亡,使得宋室南迁、宋朝和金国南北对峙。

  • 宋徽宗即位后,先后宠信蔡京、王黼、童贯、梁师成、朱缅、李彦等六人,他们的党羽布满朝野,被当时人称为“六贼”。这六贼与宋徽宗沆瀣一气,大兴土木,日日歌舞升平,大肆挥霍搜刮来的民脂民膏。当金人屡屡攻打边关,宋朝日渐危急的时候,徽宗竟然在这个时候退位,把帝位传给长子赵桓,是为宋钦宗。

  • 但是宋钦宗在位仅两年,金兵便大举渡过黄河,攻入了汴京城。张邦昌等一党,在危亡时刻,出卖了国家民族,向金兵献降,还有刘豫、曹荣之辈献出黄河,也是直接导致北宋灭亡的罪人。金兵攻破汴京之后,把徽、钦二帝和一众朝中大臣掳走,送往黄龙府囚禁,更把黄河以北的领地牢牢地占据住,而只有徽宗的第九子赵构泥马渡江,逃到江南,在临安建立了南宋朝廷,历史上称为南宋。

  • 建炎元年,李清照因靖康之耻南下,建炎三年,赵明诚病逝于金陵,李清照只身逃难,几年后转寓临安。在这兵荒马乱中,她不仅是孤身一女子,还得把重要的古籍文物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对她来说这些文物就是她的慰藉,是她跟赵明诚惺惺相惜的回忆,在她晚年还致力于整理校对赵明诚的《金石录》以及撰写了一篇《〈金石录〉后序》。这也算是一种思念赵明诚的方式,一种精神寄托。

  • 前期词的格调高雅清丽,情感浓烈真挚、清新婉约。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如梦令》

  • 这首词是李清照早期所写,描写的是少女的生活,这种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这一天,词人出去玩耍日暮时分还未归,那是因为“沉醉忘路”而“误入藕花深处”,这一误,却“误”出了一个美妙的艺术境界:“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平静的莲花池因为这一群误入者一下子沸腾起来,从姑娘们的惊呼声,划浆声和水鸟惊起拍翅声中,我们亲切地感受到了词人那种从心中迸发出的,不可名状的欢快之情,这首词显示出李清照的活泼、直率和对大自然喜爱的少女形象。

  • 李清照前期词的创作题材多数写少女情怀、闺情相思。前期这与她稳定幸福的生活有关,词就是她的生活写照。李清照十八岁嫁给了二十一岁的赵明诚,所谓门当户对,不仅仅是阶层相对,更是志趣相投,俩人都喜欢文学,喜欢金石书画。在《〈金石录〉后序》道:“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从这里可以看出,鉴定古文物是他们夫妻俩的兴趣爱好。我相信李清照对这段婚姻是满意的,能共同精神交流的伴侣是多么的令人兴奋和欢喜。

  • 又如《一剪梅》: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这样点评:易安的《一剪梅》词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边有吞梅嚼雪,不是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

  •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赵明诚远游之后的离别相思之作。上片通过写景抒情,下片集中在抒情。不得不说,李清照是个十分善于观察人的词人,最后一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短短十五个字,就把人物内心的愁呈现在人们面前,形象生动地描绘了相思之情。

  • ac9230ac09dc41a0910f75e660fdb5f8.jpeg

  • 靖康之变,丈夫赵明诚病故,李清照最后的顶梁柱垮了,一个女人无依无靠的,在这动乱的社会中颠沛流离,北宋灭亡,统治阶级一味逃避战争,这一切的一切使得人民置于水深火热之中,显得李清照也不例外。她亲眼目睹国破山河,亲身经历南北两宋。后来居住在建康期间,这一段时期所创作的词大多与国家沦亡,南北分裂,现实苦难,悼念之情的词作。格调偏于悲怆凄切。后期词的格调较为凄怆深沉、苍凉,多写是离别之情、相思之情、悼念之情。

  • 如《临江仙》

  • 庭院深深深几许?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 这首《临江仙》是她南渡以后的第一首词作。一改以往少女时代的清新的笔法,转而为中年的忧郁、沉隐悲怆。这时她和赵明诚南渡到建康,正好是春天,万物生长,春光明媚的日子,但是词人对外面的生活失去了兴趣,“柳梢梅萼渐分明”也无法让她心情愉悦,国家衰亡,异乡飘零,她无法不愁啊。李清照自小有了敏锐的政治眼光,她也会关注国家危亡。国破家亡的沉重太大了,她回想起“感月吟风多少事”南渡前在青州避难,在归来堂的吟赏赋诗的日子,夫妻两人情深意重,和睦安定。这一切都在战火中消失殆尽了,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踏雪没心情”也是情理之中。

  • 最为代表是的《声声慢》: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这首词是在宋钦宗靖康二年,女真族建立的金国攻陷北宋首都汴京,汉族政权南迁这一重大的政治影响了各阶层的人们,也影响了文学创作。这首也是李清照南渡后的作品。这时期,她经历了更多,赵明诚死后,自己孜然一身离乡背井,膝下又无子女,“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是真实的写照,环境孤寂,心情空虚,无可排遣,好似什么东西丢了,怎么着也找不到。

  • 巨大的空虚感,整篇都是在写愁,从“雁、黄花、梧桐、雨、黄昏”这些意象构成的是一种凄冷、萧瑟、悲伤的氛围。虽然李清照早期作品也写愁,但都是个人的儿女情愁、别离之愁,而这里所写的却是生离死别、个人遭遇与国家兴亡交织在一起的愁。

  • 李清照这一生,是饱尝人间痛苦的人生。出身在官宦家庭,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不幸。幸运的是她能够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学习成长,可不幸的是,与政治纠缠不清。

  • 说起来,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旧党,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是新党,新旧党的斗争十分激烈。宋徽宗收到新党领袖蔡京的影响,决定实行新法,如此一来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受到了牵连。政治斗争未曾消停过,时时刻刻都有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久赵挺之受到蔡京的迫害,于是赵明诚和李清照到了青州避难,一躲就是十年。不得不说,李清照这一生与政治紧密相关,也许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都密不可分。

  • 到后来靖康之变,金石收藏毁于战火中,继而丈夫染病而身亡,再嫁又离异,这那个时代遭受了身心的折磨,流言蜚语,李清照都这样过来了,晚年伶仃孤苦。只因为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才有了前后期不同的词风格,从悠闲清雅转为凄婉悲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