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丰二年)6月间,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案发。御史台是宋朝的监察机构,因其官府院内多生柏树,柏树上又常落乌鸦,遂被人称作“乌台”。乌鸦一直是不祥预兆的化身,所落之地也是祸乱横生,灾难频发的不详之地。这次它却不偏不倚地落在了文坛一哥苏轼的头上。说到底都是因为苏轼的文采太高,作诗填词的意境太深,诗情词义也只有他懂,别人对其也是一知半解,不能达其义通其理。但这却成为政敌的把柄,御史台里的李定等人,是苏轼的政敌,他们以诗词作品包藏祸心,攻讦皇上为由,将苏轼从湖州解来,投放狱中,意欲置之于死地。

  •  

  • 苏轼


  • 结果查来查去,没有查出什么实质性的问题,苏轼在狱中度过了4个多月提心吊胆的日子,眼看就要被无罪释放了。然而,那些政敌仍不死心,继续向神宗建议要处死苏轼。


  • 这次政敌阵营中派出了一个叫王珪的副宰相。王珪向神宗谏言“苏轼却有谋反之心”,当然口说无凭,神宗不予理睬,接着王珪又拿出苏轼一首写柏树的两句诗来证明自己所言非虚。诗中写道:恨到九泉无曲出,世间惟有蛰龙知。”王珪说:“陛下飞龙在天,轼以为不知己,而求之地下之蛰龙,非不臣而何?”好在31岁的神宗没有像朱元璋、乾隆对文字那样的敏感,最主要的还是宋太祖曾留下不杀士大夫的遗训,神宗继位之初也是在太祖遗言石碑前立过言,发过誓的。纵观历史,两宋的统治者一直遵循这条遗训,两宋时期没有杀一位士大夫。因此,神宗当然不会听从王珪的建议,并冷静地回答:“诗人之词,安可如此论?彼自咏桧,何预朕事?”王珪等人处心积虑,设计已久的阴谋就这样泡汤了。虽不甘心,但也无可奈何。


81463221_1.jpeg

(图)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 既然统治者都发话,苏轼的诗没有问题,陷害是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就这样,苏轼算是逃过了一劫。


  • 那这个对苏轼恨之入骨的王珪到底是何方神圣呢?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他不仅是苏轼的政敌,还是后来被称为文坛一姐李清照的姥爷。据史料记载,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的章丘小伙李格非,娶得正是这位后来还被扶正做了宰相的王珪的女儿。也就是说,王珪想要杀的正是自己女婿的老师,真是令人唏嘘短叹,难以相信。


  • 李清照


  • 文坛一哥苏轼与文坛一姐李清照据有史记载两人虽素未谋面,相差47岁,但冥冥之中却存在着交叉和巧合。


  • 话还要从苏轼第一次来山东做官说起,当时在山东的密州(今诸城)任职,而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正好是密州人。


42787830.jpg

  • (图)李清照(1084年—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济南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苏轼是李格非的老师,李格非与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既是亲家又是同乡。而苏轼却和赵挺之在政治上的主张极其相左。苏轼曾讥讽赵挺之“聚敛小人,学行无取,岂堪此选”。可见苏轼对赵挺之厌恶之深,两人关系恶劣之至。苏轼两次来山东,两次都来到李清照的故乡,苏轼第二次来到李清照的故乡是在1085年10月间,那时李清照才1岁左右。李清照从很小的时候,就极为崇赏苏轼的才华和诗作,但两个同时代的文坛一哥、一姐却没有谋面的机缘,也实为一件憾事。


  • 一哥苏轼去世的那一年,是1101年,注定那是不平凡的一年。恰好正是那一年,初露才华的一姐李清照与太学士赵明诚在开封喜结连理。那一年,一姐年芳十八。仿佛是冥冥之中就注定了一样,一个大诗人诗魂仙逝之际,另一个大诗人的人生和艺术之旅刚刚开始。泱泱的诗歌艺术之流,正是在这样的浪涌和继承中才能够绵绵不断,滋润着历史的土壤。


  • 原标题:文坛一哥与一姐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