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李清照的喝酒、赌博,只是一个艺术家的爱好,至少在年轻的时候,在刚刚成婚的时候,她还是很克制的。那时,她的最爱还是书籍,还是碑铭等文物,还有那些名画。那时的她,经常手不释卷,不论几案及枕上都是书,她终日沈醉其中,觉得其乐无穷,“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节衣缩食,她都要买上自己喜欢的书,“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节余的钱都是用来买书。日积月累,等到靖康之乱爆发,她仓惶南逃,随身带的书装了满满十五车,而那些来不及带走的,还装满了十多间房屋。后来,李清照迷上饮酒与博采,是否与她的婚姻家庭有关呢?很多人都认为她与赵明诚是天赐良缘,两人志趣相投,留下的是爱情经典。那么他们的婚姻,真的有传说中那样美满与幸福吗?
大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的李清照与21岁的赵明诚结为伉俪。对于这段婚姻,历来的描述是夫妻诗词唱和,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签,以读书为娱乐,堪称神仙眷侣。这一时期,李清照的词作大也多是深情款款。《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春天的时候,从卖花担上买得一枝含苞欲放的梅花,鲜艳的花瓣上还带着薄薄的晨露。花儿是美丽的,但新婚的妻子非要丈夫说出她与花儿谁更美丽。一个沉醉在爱情的幸福与欢乐之中的新妇,在丈夫面前是多么妩媚娇憨、聪颖多情。这种撒娇的动作,正表现出小夫妻间的亲昵和温情。充满了自得、自信的语气里,透露的是李清照婚后的愉悦欢欣。再看一首写闺中柔情蜜意的《丑奴儿》:
晚来一阵风兼雨,冼尽炎光。理罢笙簧,却对菱花淡淡妆。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笑语檀郎,今夜纱橱枕簟凉。
笑声可以想见新婚的喜悦,后人指责李清照词写得大胆暴露,可能就是这类作品吧。新婚燕尔,小夫妻伉俪情深,也要忍受离别的相思。当时赵明诚还是太学生,平日寄居在校舍,只有初一、十五等日子方可请假回家,纯情的李清照不免要独自咀嚼离别的苦涩滋味。
更加长久的夫妻分离出现在徽宗政和年间。赵明诚大约在政和七年(1107年)前后再度出仕,直到宣和三年(1121年)才接李清照前去团聚,其间夫妻大约有十四年的分离时间。李清照在青州度过了近十年的时光,写下了许多抒写离情别思的篇章。《一剪梅》说: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色彩鲜艳、气味芳香的红色荷花已经凋零殆尽,坐在精美的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的凉意。秋的萧瑟枯萎,叫离人更难以抵御相思愁绪的侵袭,这秋凉,甚至一直穿透离人的心扉。在这样的季节里,丈夫只身赴任,将自己留在家中,离别的愁苦意绪就时时涌上心头。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就象春花不由自主地飘零、随着流水消逝而去一样。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词人“长恨此身非我有”,感觉到一种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悲苦。况且舜华转眼即逝,人生又有多少如春花一般的美好时光呢?
相思虽苦,慢慢咀嚼,总还有甜蜜的滋味涌上心头。即使瘦比黄花,总还是有牵挂的对象,为伊憔悴,心甘情愿。当痴痴的爱恋转化为逸事趣闻时,刻骨的滋味也会随之烟消云散。她的《醉花阴》引出一段佳话,让人们忘却其中愁苦,看到的是两人琴瑟相和的甜蜜: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据说赵明诚看到这首词后,深受刺激,想想堂堂须眉,写诗作词怎能为小女子压倒。于是关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一口气填了五十首词,把李清照的这首夹在中间,一起送给朋友陆德夫品评。陆德夫玩味再三,说道:其中有三句很好。赵明诚欣然追问,陆德夫告诉他乃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今天,很多人都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同行是怨家,找对象千万莫要找同行,因为他(她)不会对你所从事的职业表示足够的尊重。当李清照把自己痴痴的思念写进词中,而丈夫却把它把当作艺术作品来鉴赏品评,不知道此时李清照应该高兴还是伤心。不过,旁观者一致认为这正好说明他们二人品味格调相当,能相互欣赏,乃佳偶天成,“才女”没有明珠暗投。李清照晚年回忆这段生活,也认为当时自己应该是很幸福的,说要“甘老是乡”,意思说如果能在这种环境下一直生活下去该是多么幸福呀。
真有那么幸福与美满吗?有个美国人叫宇文所安,本名是Stephen Owen,翻译过来是斯蒂芬·欧文,是大名鼎鼎的汉学专家,写了一系列关于唐诗的专著,让我们这些炎黄子孙尤其是古典文学的研究者看了大汗淋漓。他还有一本小册子,叫《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对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进行详细的探讨,最后得出的结论,认为李清照根本无幸福可言,所谓的幸福是一种假象,李清照欺骗了自己,也欺骗了我们。
理由一:在最初的日子里,李清照夫妇收集与欣赏古旧书画碑文欢乐是单纯的,但随着藏品的丰富、收入的丰厚,她的丈夫越来越认真,越来越投入,最后陷入到荣利的漩涡中失去了自身。李清照则觉得乐趣越来越少,最后完全成为一种负担,所以她含蓄地说,喜欢文物的收藏家与喜欢钱财的守财奴,没有什么不同,“其惑一也”。
在最初的日子里,藏品是夫妻共有的,欢乐是属于大家的,书籍是联系感情的纽带。如我们最熟悉的那段描写夫妻和谐生活的文字:“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这是何等的浪漫与温馨。但是,到后来李清照看书,却要先向丈夫请示,登记造册,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来。如果书籍弄脏了,还要受到惩罚。李清照不耐烦了,拿出买衣服与化妆品的钱购买了自己喜欢的书籍,放在床头自己看。书籍之类的藏品夫妻俩一分为二,愉悦与快乐也随之一剖两半。
理由二:最后一次分别,形势岌岌可危,李清照请示如何逃生。赵明诚指示要她和大伙一起逃,不得已先抛弃辎重,然后是衣被,然后是书册卷轴,然后是古器,但一定要与宗器共存亡。宗器在,人在;宗器亡,人亡。这禁不住让人想到了葛朗台对他太太的态度。宗器是什么呢?可能是赵家氏族的祭器,也可以是赵明诚藏品中最精美的青铜器。倘若是后者,李清照更要伤心了,在丈夫的眼中,她的地位终究还不如一件藏品重要。丈夫病危,她夜行三百里前去侍奉,但赵明诚临死之前没有对她今后的生活有任何安排,或者说根本没有想到给妻子今后的生活提供一个保障,只是写下了一首绝笔诗。
仔细想来,这段美满婚姻中确实存在着不少的危机。吏部侍郎的儿子娶礼部员外郎的女儿,算是门当户对,问题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与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不属于同一个战壕。赵挺之属于蔡京一派,当年李格非最尊敬的苏轼就说赵挺之是聚敛小人,学行无取。无数事实说明,政治斗争必然会波及家庭生活。李格非在斗争中失势,即将发配到蛮荒之地。李清照向公公求救,说“何况人间父子情”,不料遭到拒绝,于是有才气的李清照写出了“灸手可热心可寒”来讽刺公公。这样的媳妇,想必公公也不会太喜欢。
太有才气的妻子,丈夫也未必会喜欢。传言赵挺之成亲前做了个梦,梦见一篇作文,醒了就记住“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这么一句。赵挺之一听,说言和司合起来是“词”,安上面脱掉是“女”,“芝芙”把草去了是“之夫”,也就是说你是一女词人的丈夫。“词女之夫”,可能是荣耀,也可能是压力。有史书记载,每当大雪纷飞的时候,女词人就会诗兴大发,在雪中漫步,寻诗觅句。作为“词女”的丈夫,赵明诚不能拂了雅兴,降了格调,自当陪同前往。时间长了,次数多了,赵明诚的那点才气也散发尽了,后来就只是看客,这难免让以读书人自居的他,在大冬天脸臊得通红。渐渐地,赏雪成了赵明诚的伤心事,一到冬天,他就惶恐与紧张。
李清照对自己的这位丈夫,似乎也有些怨气,即使她没有直截了当地说出来,我们从她的语气中也可得知一二。十多年的两地分居,相思的甜蜜变成苦涩与煎熬。长久的期待总是落空,贤淑的妻子也会产生怨苦之情、埋怨之意。《行香子》说:
草际鸣蛩,惊落梧桐,正人间、天上愁浓。云阶月地,关锁千重。纵浮槎来,浮槎去,不相逢。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牵牛织女,莫是离中。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初秋季节,七夕之夜,枯草之间有了蟋蟀的鸣叫声,梧桐树叶片片飘落。无论是天上还是人间,都在为离别而愁苦,这浓浓的愁意笼罩了天地万物。牛郎织女也为银河所阻隔,即使能够乘坐木筏,在银河上自由来去,恐怕也难以相逢。张华《博物志》说,银河与大海相通,有人乘木筏到了一处城郭俨然的地方,遇见织妇以及牵牛人。回家后才知道自己曾经到过天上,见了牛郎织女星。李清照则说,相思久远,要见心爱的人一面,太不容易了。相见之难,难以桥鹊相会。
为什么会面这样难呢?除了工作的原因,恐怕还有一些难以对他人言说的理由吧。正如词人在《凤凰台上忆吹箫》所说:“香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今年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欲说还休的这些事情究竟是什么呢?又有什么能让聪慧的词人欲言又止呢?她说不是悲秋,那就是悲情了;她说“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既然是新愁,就可能是情变。据说,赵明诚纳妾了。这样的事,心高气傲的李清照不能说,不愿说,只能用些典故含蓄地来,说什么“春到长门春草”,“长门”,就是汉武帝“金屋藏娇”的那位陈皇后被打入“冷宫”后呆的地方。在《金石录后序》,她还说:“(明诚)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所谓“分香卖履”,就是曹操临死前,留下遗嘱,如何将自己的财产分给妻妾。
还有让李清照气短的。南渡之后,赵明诚担任建康知府的重任。一天深夜,城里突然发生叛乱,地方最高长官的赵明诚惊惶失措,不敢应对,偷偷用绳子缒城而逃。事后,赵明诚被撤职。这样的事情,让豪气冲天、自立自强的李清照羞愧难当。逃窜中的夫妇,心生隔阂。行至乌江,李清照得知这是当年项羽兵败自刎之处,不禁感慨万分,徐徐吟出一首诗: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身后的丈夫听着这金石之声,脸色顿时铁青。
宣和三年(1121)秋,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分居的生活。后来她又随赵明诚出守淄州。好景不长,宣和七年(1125)冬,金兵灭辽后,立即分兵两路南下,开始发动大规模的侵宋战争。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任湖州知州,此时高宗已从杭州来到建康,下诏明诚“过阙上殿”,领旨奏事。由于时间紧迫,不允许他们带着那么多的金石书画同时返回建康, 只好临时决定“驻家池阳”,由明诚一人先到建康赴诏,然后再回来接李清照。 六月十三日,正是盛夏时节,赵明诚离开池阳。七月末,李清照得到明诚卧病不起的消息,当天她就乘船东下,日夜兼程,火速赶到建康,与丈夫见了最后一面。从此,李清照开始承受国破、家亡、夫死的剧痛,她的词风顿时变得凄苦。《浪淘沙》:
帘外五更风,吹梦无踪。画楼重上与谁同?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 回首紫金峰,雨润烟浓,一江春浪醉醒中。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
凄冷的“五更风”透过窗帘直向屋内袭来,惊醒了梦中的词人。在梦中,茕孑一身的词人也许回到了那令人留恋的过去,也许还在追怀以前与亲人一起登楼远眺的日子。越是孤独与痛苦,人们越会忆起过去的细事。金兵南下前,李清照与丈夫一起论诗品茗研讨金石书画。我们仿佛看到女词人正手拈玉钗轻轻地拨弄着篆香上的灰烬,神情是那样闲适,动作是那样娴静,闺帷当中的温馨意趣被刻画得活灵活现。当年篆香烟雾弥漫着小屋,生活清静温暖安定欢乐,可今天那一切的一切都像燃尽的“宝篆”一样烟消香散,都像被风吹走的美梦一样无影无踪。纵目回望,凄迷的烟雨隔断了视线,已难以望见丈夫的栖身之冢,更难以望见那被践踏的北国河山。
打击接踵而至。赵明诚病重的时候,有朋友带着一个玉壶来看望他,后来不知道怎么回事,传出赵明诚夫妇向金国献玉壶要当汉奸的流言。大是大非面前,不可有丝毫的含糊,于是李清照就想把手头的文物捐给朝廷表明心迹。但皇上正忙着逃命,惶惶不可终日,居无定所。她带着沉重的文物书籍,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由南京到越州,经明州、奉化、宁海、台州,然后漂泊到海上,又过海到温州,最后回到杭州。一路奔波,辛苦可想而至。更痛苦的是,他们夫妇俩早年收集的金石书画,成为各路英雄觑觎的目标。据说一位得宠的御医想以三百两金子强买藏品,而皇帝又下诣索要《哲宗实录》。连小小的房东,也开始巧取豪夺,连偷带强。
在觊觎赵明诚留下的这批金石珍藏的“豪杰”中,张汝舟是最有心机的,手段也最为隐蔽,他直接向寡居的李清照求婚。一位文质彬彬的君子,进士出身,做着与前夫赵明诚同样级别的州官,对年近五旬的李清照而言,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她没有犹豫,结果很快后悔了。先后悔的是张汝舟,或许是他发现自己无法支配赵明诚的巨额遗产,或许是发现这笔遗产已经丧失殆尽,总而言之,他恼怒成羞了,他露出了流氓的嘴脸,对李清照拳脚相加,大打出手。李清照更后悔,这样的羞辱是她始料未及,也是刚烈的她难以承受的。她决定拼个鱼死网破,分手居然困难,就去官府告发他。告发张汝舟什么呢?当然不是虐待妇女儿童。有人说是告发张汝舟贪污,有人说是告发张汝舟考试舞弊。总之,结局是张汝舟被流放到柳州,李清照获得了自由。不过按照当时的文件,妻子告发丈夫应该在监狱里关押两年,由于朋友的帮助,李清照虽然入狱,但只关了九天就被释放了。
对于李清照改嫁一事,明代以前大家都是认可的。清代以来,很多人说这是诬蔑。他们找了许多理由,如当时李清照年纪很大了,不必改嫁;清照与明诚肝胆相照,感情坚如磐石,不会改嫁;官宦出身的妇女,不能改嫁;清照晚年曾自称“嫠妇”,意即寡妇等等。其实,宋代妇女改嫁颇为寻常。范仲淹的母亲,就是一例。陆游的前妻,也是一例。
无论是否改嫁,晚年的李清照都让我们潸然泪下。一个宠儿,一位才女,年老却孤苦无依,国破家亡夫死的痛苦,一样都没有少,到后来,除了寂寞,什么都没有,只能在凄苦中咀嚼余生。看看这首《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霄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是一个春意渐浓、天气晴和的元霄节,太阳刚刚落山,灿烂的晚霞映照全城,大街小巷,鳌山矗立,彩灯高悬,鼓乐喧天,但见火树银花游人如云。词人独自坐在家里,默默思念亲人,不知从何处传来一阵凄迷哀怨的笛声,使她更加感到悲凉。忽然门外响起了清脆的銮铃声,从闹市驶来一辆辆“宝马”驾着的“香车”,原来是词人昔年在一起饮酒赋诗的女友兴致勃勃地前来邀她同去观灯。对昔日闺中友好的盛情,词人铭感在心,如今境况不同,苦乐有别,已非同路之人,于是她婉言相谢,独倚寒窗,等待夜尽天明。孤灯之下,她回首往事,想起当年在汴京的情景:那时天下太平家道隆盛,恰值风华少年青春如花似锦,每逢三五佳节总要打扮得漂漂亮亮整整齐齐,呼朋结侣到都城之内看灯,尽情欢度元霄之夜。如今时过境迁历尽劫波江海余生,两鬓如霜形容憔悴,哪里还有兴致深更半夜出去游逛,倒不如藏在帘儿底下去“听人笑语”。欢乐都是人家的,自己唯有躲在一旁,偷偷地听听他人的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