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愁”还包含有她以女权抗争男权失败时的深沉忧戚。封建社会是男权社会,种种社会规范皆以男权为标准和旨归。在这样的社会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无才便是德”,不能过问政事,她们唯一的责任是“相夫教子”。李清照高扬女子的个性,表现出女性的独立与自尊,试图以捍卫女权的方式与男权社会抗争,但这无异于以卵击石,失败的结局只会让她陷入深沉的忧戚之中。她追求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沙》),充分表明了李清照的爱情态度。特别是下阙三句更体现出李清照的爱情勇气,令人惊叹。自由浪漫的爱情导致了李清照自主幸福的婚姻,这应是李清照以女权对抗男权的胜利,但这种胜利并没有真正走出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的囿限。
她追求婚姻生活中与男性的平等。这种平等幸福的婚姻生活持续了十余年,从赵明诚重新出仕那天起,她们的婚姻实际上陷入了不平等的境地。赵明诚在外做官,李清照独守空房,这种不平等的生活正是封建男权婚姻的典型特征,所以李清照的这一次女权抗争又以败局收场。李清照敢为别人所不为,敢写闺阁艳词。闺阁艳词是男权社会所不容忍的,就是男性词人创作,也会被认为格调不高,何况女性词人呢。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李清照敢写艳词,这何尝不是她坚持自己女性话语权利的体现呢?况且依她少女时代就表现出的崔莺莺般的勇敢和大胆,写出几首闺阁艳词也是能够理解的。可惜李清照的这一举动在宋代即遭到男性文人的激烈诅咒,“闾巷荒淫之语,肆意落笔。自古缙绅之家妇女,未见如此无顾籍也”[10],这不能不说又是李清照的失败。李清照自号易安,但性格好胜。她自言“且好胜者,人之常情”[9]。
她想做具备富贵气的杰出才女,是想通过自身努力超越封建时代女性屈辱可卑的命运,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男权信条。她甚至想以杰出才女的自信和灵气,压倒须眉。其《词论》中横扫男性词人的有理有据的说三道四,看似狂妄至极,实际上却也是以理服人,也是其不屈从于男性文坛独标天下之格局,希望高扬女性话语权的真切体现。李清照的好胜终究没有使自己胜出,当她“飘零遂与流人伍”时,男权社会的大山把这位聪明美丽的杰出才女压迫为一个枯槁憔悴的逃难老妪,终日被生存与死亡的恐怖所袭击。李清照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面对国家变乱,她骨子里有一股血性和韧劲,恨不能为国效劳。她极为推崇花木兰,公写了很多充溢爱国激情、包含政治高见的诗句,正是李清照欲以女儿智慧、胆识拯救国家危难的鲜明体现,也是其对男权社会“女子不问政”的控诉与挑战。但李清照铮铮铁骨般的诗句在当时终究产生不了男性作家般的影响力,在国恨家难面前,她唯有借助自己的文艺创作,表现自己的锥心疼痛和无边困惑,表现自己的艰难苦恨和深沉忧戚。
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造成的”这是大多数女人的悲剧。在一定历史条件限制下,个人不能超越她所处的现实历史阶段。但是个别人在特殊的条件下是有可能比别人走的远一些,超前一些。在男权专制社会中,女性作为整体来觉醒是会就不可能的,但个别的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可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表现“自我”她的词也正是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理想、形象地展示她自己的内心世界,概括地反映她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有才华、有抱负的女子在寂寞深闺和庭院深深的禁锢下,逐渐变成一个郁郁寡欢,多愁善感的人,也可以看到由于国破家亡夫丧,迫使她流离失所,最后在愁苦不堪中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通过对她的词作和身世的了解,我们能够更清楚地再认识这些“愁情”的深刻心理内涵。她以细腻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欲求,真切动人。词人坦率,毫不忸怩作态,正是作者对自己人性成分释放的表现,她是一个人,一个有理想的人,她渴望有同醉于诗酒的人来陪伴,这是最合情理的要求。敢说,能表露别人不敢表露的心情,这是她的真诚与坦荡之处,也是她比别人优秀的表现。
[1]郑正铎,中国文学史
[2]江之淮,古今女史
[3]弗洛伊德
[4]王绪霞,李清照文学成就原因的女性解释
[5]宋史,李格非传,李清照集
[6]叶舒宪,性别诗学
[7]表鼎生,西方美学主潮
[8]胡春玲,王妍,李清照咏花词情感探微
[9]殷光熹,李清照词中的文化心理剖析
[10]王灼,碧鸡漫志,李清照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