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还善用夸张的手法渲染内心无法言说的情绪。如《点锋唇》中的柔肠一寸愁千缕—个千字夸张地将词人内心千丝万缕,剪不断、理还乱的纠结心事和愁绪表达了出來。又如《武陵春》中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气同样是描写愁绪,词人更加巧妙地将人们看不到的愁思具体化、形象化,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那压抑在胸中的万千愁绪。连舴艋舟都载不动词人内心的忧愁,可见其愁之多、愁之重,从而深刻地表达了词人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不能明言又难以排解的身世之悲和飘零之苦,创造出孤独、悲怆的艺术境界,使读者对词人寄以深切的同情,在感情上引起强烈的共鸣。
疑问句带有对话性质,原本在讲究凝练的古代诗词中较少出现,但词在形式上篇幅较长,分上阕、下阙,客观上为词人在词中提出疑问提供了较大的空间。而且词在内容上注重情感表达,有时词人不得不用疑问句来详细地描摹对象内心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与疑问。疑问句也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个特色,她在幵篇、篇中、篇末设置了特指问、反问、是非问等多种疑问句式,并且产生了不同的篇章作用。
如《添字丑奴儿》开篇就用特指问:窗前谁种芭蕉树?表面上是在询问是谁在窗前种芭蕉树,但实际上此处李清照并不是真的需要有人告诉她答案。词人只是用该问句引出芭蕉树的话题,从而通过描写芭蕉寄托包括词人在内的北人思念故土的无限愁思。(芭蕉树是南方的一种常见植物,是古代诗词中思乡常用的意象。)特指问用于开篇具有开启话题,传递说话者态度(不满或埋怨)的作用。词人通过开篇这一问不仅引出了词的内容,同时还带出了词人的情绪——埋怨将芭蕉树种在窗前,时刻触动着她内心思念家乡的愁绪,也间接批评那些迫使她远离故土的战争发动者。
篇屮使用疑问句是李清照词中最常见的情况。如《永遇乐》中的三个疑问句,特指问、反问交错使用,每个疑问句前都有两句场景的描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开篇落熔金,暮云合碧点明了元宵节阳光明媚,适合入夜赏灯游玩,本应心情欢悦。可是突然冷冷一问人在何处?气心随之一紧,扭转了全词的格调气氛,心情由欢快变为迷惘。这些年,李清照随着南宋小朝廷辗转奔波,居无定所,晚年的她已身心疲惫,虽身处临安却不自知。这是国势动荡、兵荒马乱给词人在内的百姓带来深重灾难和心灵重创的真实写照。
接下来第二问:春意知几许?的寓意深远。既是说作者饱经沧桑,身心疲惫,对季节的更替、自然景物的变化无心关注和欣赏,更没有心情去赏春游玩。又是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担忧。第三个疑问次第岂无风雨?一提出,便把词人内心的忧虑和盘托出了。作者亲身经历、深切体会了生活中的风云变幻,面对良辰美景,总担忧风雨来袭。此时的词人心力交瘁,自然无心寻乐,所以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也就合情合理、顺理成章了。词的最后用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全篇,委婉地告诉了人们:自己再也没有笑语和那样的心情了。
除了特指问、反问句外,李清照在词作中也使用是非问句,如其他疑问句式一样,是非问也能触发读者进入对话语境中,承接上文,思考词人提出的问题。但它的语义重点不在于问句本身,而在于由是非问引出的信息。《如梦令》中的知知否?属于是非问句,承接了上文,重复的疑问句式又加强了语气,提醒读者注意下句的语义,即应是绿肥红瘦才是整词作的点睛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