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爱喝酒,经常喝得烂醉如泥;她爱赌博,麻将的前身就是她发明的;她要离婚,就上衙门公然休夫,我行我素,堪称才女界的“泥石流”。
深秋时节,荷塘上点点残荷,倒影着一轮明月,一位年轻的妇人,登上一艘小船,独行于湖面之上。星光点点,美景在前,她却对月长叹,无比盼望能到爱人的鸿雁传书。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这位妇人便是曾经名动汴京的李清照。
李清照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诗词从情感与生说中以小见到,感情真挚细腻,词句精巧婉约。与蔡文姬、上官婉儿、卓文君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她犹如一颗耀眼的明星,横亘在众星璀璨的宋代词坛。其地位与苏轼、辛弃疾、柳永等词学大家相比,亦不遑多让,别是一格。
李清照不仅文学成就令人敬仰,她在金石领域也卓然一家,与丈夫赵明诚所著作的《金石录》是中国最早的金石目录之一,是后世研究金石的重要资料。
然而,李清照的一生极为坎坷,年少成名,中年丧偶,靖康之乱的颠沛流离和遇人不淑的身陷囹圄,都给她的身心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创伤。
那么,李清照的一生是如何成为千古第一才女的?她的一生又经历了哪些磨难呢?这些生活经历与她的词文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这一切,还 要从李清照迁居汴京开始说起。
01
清诚之恋
公元1100年,汴京城朱雀门外的一个小巷子里,豆蔻年华的李清照正坐在庭院中沉思,初到汴京城让她陌生又新奇,她不禁想起了离开未久的家乡。
那里的湖边有一个小亭,名叫溪亭,往年夏日里,李清照时常在亭中纳凉,也曾划着小船,带着酒,穿过湖中的那片芦苇去赏荷,湖水潋滟,荷花娇艳,美不胜收。
想到这,李清照那首光照千古的《如梦令》跃然纸上。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文学底蕴深厚的世家,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时任礼部员外郎,就职太学。母亲王氏是北宋状元王拱辰的孙女,是饱读诗书的大家闺秀。
当父亲李格非看到李清照写下的这首小令时,不禁赞赏有加。出于一个父亲的自豪,他将这首小令拿给了同僚鉴赏,不久后,这首小令就传遍了整个汴京城。
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赵明诚在看到这首小令后,也是赞不绝口。词风隽永淡雅,不拘一格,他不禁有些好奇,到底是谁能写出如此清新脱俗的词句。
后来,赵明诚听说,这首词是李格非之女李清照写的,惊诧不已。他无论如何也不曾想过,那个飞入他心间的娴静女孩,竟然能写出如此惊艳的词作。
原来,李格非曾带着全家去相国寺祭拜。在游览相国寺时,17岁的李清照遇到了20岁的赵明诚。一瞬间,万千灯光中,两人眼中只有彼此,从此入了心间,再难忘怀。
之后,赵明诚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再见李清照一面。李格非就职太学,赵明诚是太学的学生,借着这层关系,赵明诚借机向李格非讨教学问,去府上拜见了李格非。
这一日,春光明媚,微风习习,李清照在花园里荡秋千,发髻未挽,鞋袜未穿,慵懒随意。谁知从日光中走来一位翩翩少年,此人正是赵明诚。
李清照见状,立刻跳下秋千,含羞跑开,跑到门边却忍不住回首偷看,将女儿家的情思表露无遗。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赵明诚再次见过李清照之后,对这位天真烂漫又才华横溢的女子越发地思念,李清照又何尝不是呢?
虽然,两人互有好感,但是,想要在一起并不容易。因为,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和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因为政见不合,矛盾颇深。
而李清照的父亲又是苏轼的学生,所以,两家是不会轻易同意这门婚事的。
处于封建礼教的桎梏,李清照几乎没有机会能见到赵明诚,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赵明诚,李清照想到用写词的方法,来将自己的想法传递给赵明诚。
一日,刚忙完公务的李格非回到家中,走进书房,只见桌案上有一个精致的香囊,他细细地端详了一会,然后将它打开。只见微黄的宣纸上,几行清秀隽永的小字映入眼帘: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格非读罢,惊叹不已。他认出了李清照的字迹,也明白了女儿的心思。
第二日,李格非将这个香囊交给了同在太学读书的侄子,并嘱托他一定要与同学以及赵明诚一起阅览。侄子虽然不解其意,但还是照做了。
当时,太学的学生都在五岳观后面的凝祥池游玩,他按照李格非的意思,在众人兴致高昂的时候,打开了锦囊,将纸上的词句念了出来。
学生们见状,迅速围拢过来,读罢便引起了哗然。他们都以为这首词是某位大家的作品,只觉得仙气萦绕,不似人间的词句。
之后,这首词便如同生了翅膀一般,传遍了汴京的大街小巷。
众人对这首词都赞不绝口,而最关注这首词的便是赵明诚,因为他知道,这首词的作者必定是那个他心尖上的女子。
虽然,李格非看出了女儿的心思,也知道赵明诚是个很不错的女婿人选,但是因为两家在政坛上的尴尬地位,让李格非一再犹豫。
而另一边,赵明诚对李清照也思念不已,却无处可诉。在当时,赵明诚如果想娶李清照必须要得到父母的同意,所谓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恰逢当时,赵挺之出使辽国刚刚回到汴京,因不辱使命,为大宋争得了颜面,回到朝廷后就受到了嘉奖,一时间心情大好。
赵明诚趁此机会,向父亲诉说了自己的心事。赵挺之得知了儿子的心意后,当即同意了这门婚事,不久便去了李府提亲。
公元1101年,互生情愫的两人在众人的祝福声中结为夫妻,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婚后,二人志趣相投,赵明诚时常陪伴李清照玩闹,饮酒泛舟,泼茶赌书,既洒脱又不失情趣。
李清照不仅爱喝酒,还喜欢赌博,她曾自诩:
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但平生随多寡未尝不进者何?精而巳。
李清照痴迷于此,连南逃时也不忘自己的赌博事业,因为赌具丢失,她曾遗憾道:
自南渡来流离迁徒,尽散博具,故罕为之,然实未尝忘于胸中也。
为了延续她的这项事业,她专门写了一本《打马图经》,据说打马便是麻将的前身,为此,她还无比自豪:
使千万世后,知命辞打马,始自易安居士也。
李清照的行为即便是在北宋那个民风开化的朝代,依然是离经叛道的。作为一个深闺妇人,她与“贤内助”这三个字毫无关系,可是赵明诚不在乎,他只想让李清照做尽她喜欢的事情。
可是好景不长,一年后,司马光、苏轼等元祐重臣遭蔡京陷害。苏轼虽然已经病故,但作为苏轼的门生,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还是遭到了牵连,被罢官,李家被查封。
李清照的生活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02
一处相思
李格非因为苏轼而受到牵连,被接连降职,最终不得不离开汴京。临行前,李清照来探望父亲,看着父亲沧桑的脸庞,泛白的头发,心中万分不舍。
而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则被宋徽宗“转三官”,由礼部尚书升迁尚书右丞,尚书左丞、中书门下侍郎,连升三级。
秋风飒飒,父亲离开了,李清照想起往日门庭若市的家,如今已是物是人非,伤感无力的情绪充斥心间。朝堂上的争斗瞬息万变,李清照一介女流,更是无能为力。
公元1104年,朝廷颁布《甲辰诏》:
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管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到阙下。
意思是,被贬官员的子女无论有无官职,都要离开汴京城。即便如今李清照已经是赵家妇,还是要按照规定离开赵家,离开赵明诚。
面对突如其来的诏令,李清照如遭雷击,父亲刚刚离开,她刚刚失去了一个依靠。如今,她又不得不与丈夫分别,这让她陷入了无边的痛苦之中。
赵明诚看着寂寥一身、愁容满面的妻子,心中也是万分焦急,可是,他没有办法改变规则,只能万分不舍地将李清照送回老家。
重阳佳节转瞬即逝,清冷的夜晚,李清照看着天上的月光,感叹着自己的身世。一时间,千百种离愁别绪团在心间,她借酒消愁,微醺之间,她在黄花丛中,信手写下一篇词阙。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思念像片片玉尘,飘入梦中,等待像朵朵火花,燃尽韶华。写罢这首《醉花阴》,李清照立马命人将这首词寄给了赵明诚。
赵明诚读完之后也是唏嘘不已!公元1106年,朝廷颁布诏令:
迁谪累年,已定惩戒,可复仕籍,许其自新。
这一年,李清照得以再次回到汴京,回到丈夫赵明诚的身边。原以为,之后都会是安稳的生活,可惜苦难从未想放过这个灵秀的女子。
大观元年,赵挺之被蔡京陷害,遭到罢官,没过几日便撒手人寰了。赵挺之去世后,蔡京又马不停蹄地罗织各种罪名,将赵挺之的家人逮捕入狱。
虽然经过重重审查,罪名并不能成立,但是经过此事后,赵明诚不得不迫于当前的形势,带着李清照隐居乡里,从此不问世事。
虽然,赵明诚对于寻常百姓的生活尚不适应,但是对于李清照来说,却是因祸得福。
曾经,新婚燕尔,父亲遭贬,后来自己又被迫离京。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她从一个天真开朗、温柔娴静的大家闺秀变成了一个尝遍世态炎凉的女子。
好在,回到青州后,李清照是快乐的,夫唱妇随,深情缱绻,她自号易安居士,更是将他们的书屋命名为归来堂,两人开始对家中的金石器物进行收集和整理。
然而,两人的平静生活也没有持续多久,金兵的铁蹄便踏进了中原的山河,从此,李清照也开始了她颠沛流离的后半生。
公元1126年,一片肃杀之下,金军的铁蹄又在滚滚尘土中肆虐而来,汴京被围,这场战争席卷了大宋的每一片土地。
然而,祸不单行,不久之后,赵明诚的母亲病逝了,他不得不南下奔丧,将李清照一人留在了青州,照看家中的金石文物。
公元1127年农历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登基称帝,建立南宋,改元建炎,史称宋高宗,而赵明诚被新帝启用,指派到江宁做官。
为了与在江宁的丈夫赵明诚汇合,李清照开始为南渡做准备。归来堂里,收藏了许多夫妇二人的古玩字画金石,这是他们的心血,也是爱情的鉴证。
李清照看着这些藏品,一件也舍不得丢弃。但是,想要将这些东西全部带走又实在太多了。前横之下,李清照决定将重复多余的书画金石一并舍弃,即便这样,依然装了十五车之多。
临行前,李清照将带不走的物品全部安放好,她期待能够与丈夫再次回到这个曾经充满幸福的家,然而在她离开没多久后,归来堂就毁于兵乱之中。
一路南逃的李清照原以为,很快就能和丈夫团聚。但是,一路的兵荒马乱,盗匪横行,李清照的十五车行李已经所剩无几,而她也几乎丢了性命。
直到第二年,李清照才辗转来到江宁,与赵明诚团聚。这条路她走得非常艰辛,然而现实还是给了李清照一记响亮的耳光,她心心念念的良人不过是贪生怕死之辈。
一天深夜,乱党叛变,身为地方官的赵明诚却贪生怕死,临政脱逃,最终被革职。李清照虽然是一介女流,但却坚毅果敢,一片爱国之情纯然肺腑,她为丈夫的行为感到深深的羞愧。
李清照跟随丈夫一路逃至乌江,看着这个楚霸王拔剑自刎的地方,她满怀豪情,吟咏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听着李清照的吟咏,赵明诚羞愧至极。看着这破碎的山河,与懦弱的丈夫,李清照心灰意冷,她决定与丈夫归隐山林,共度余生。然而,朝廷的一纸诏令又改变了李清照的命运。
被革职的赵明诚再度被任命为湖州太守,必须立刻赴任。当时正值酷暑,赵明诚疲于赶路,不幸中暑。为了减轻病症,赵明诚服用了很多寒凉的药物,结果适得其反,一病不起。
李清照得知丈夫病重,马不停蹄地赶去照顾。两人相见时,赵明诚已经病入膏肓,看着卧榻上奄奄一息的赵明诚,李清照不禁悲从中来。
公元1129年农历八月,49岁的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唯一的寄托轰然倒塌,曾经相亲相爱的夫妇从此阴阳两隔。
赵明诚死后没多久,李清照便听说赵明诚曾以玉壶投献金人,人称玉壶颁金。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这可是卖国的罪名。
李清照心中害怕,最终将手中的大部分器物交给了官服,但这些器物又在混乱中被官府弄丢。气急之下,李清照大病一场。
就在这时,一个人走进了她的生活,并且将她推入了另一个深渊。
03
遇人不淑
赵明诚生前曾帮助别人辨别过一把玉壶的真伪,他去世后,便有心怀不轨的人散播谣言,说他是将玉壶献给金人,给他安上了一个通敌卖国的罪名。
李清照知道丈夫是被冤枉的,为了向朝廷表明清白,洗清丈夫身后的污名,便想将家中的金石宝物都献给朝廷。
恰逢当时,金军大举进攻建康城,宋高宗仓皇逃离,一路南下,将朝廷迁往临安,李清照不得已,只能跟着朝廷一路南逃。
乱世之中,一介弱女子携带无数金石文物,颠沛流离,费尽心力,终于将大部分金石文物都交给了朝廷。可是不久后,这些被李清照视若珍宝的文物,在战乱中被朝廷遗失了。
李清照得知消息后,伤心欲绝,身染抱恙,孤身一人来到绍兴隐居养病。可是,不久之后,她发现赵明诚生前最爱的《赵氏神妙帖》不翼而飞。
为了找回丈夫的遗物,她悬赏重金寻找,可是迟迟没有结果,气急攻心之下,竟然一病不起了。
当时,李清照的弟弟李迒在临安做官,听说姐姐病重后,几经辗转将李清照接到了临安养病。在李迒家中休养数月后,身体才逐渐好转,但仍是憔悴不已,提不起精神。
李迒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而另一边,一个人得知了李清照来到临安的消息后,便开始打起了算盘,这个人便是承奉郎张汝舟。
张汝舟知道,赵明诚是金石大家,家中的金石文物定然数不胜数,若是能娶到李清照,集成赵明诚的万贯家财,那下半辈子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
不久之后,张汝舟就带着这个想打来到了李迒的家中,并向李迒说明了求娶之意。李迒曾在太学的时候听说过张汝舟的贤名,对他非常敬仰,见他对姐姐有意,更是高兴不已。
可是,病中的李清照却是对张汝舟一所无知,听说有人求娶自己,也很是吃惊。
在李清照面前,李迒为张汝舟说尽好话,说他直言进谏,对百姓体恤有加,且年龄和官职都与赵明诚不相上下,是个可以托付终身的人。
在李迒看来,姐姐李清照因为赵明诚的死而忧郁成疾,情伤难愈。可是,人死不能复生,与其沉浸在失去挚爱的痛苦里,不如忘记过去,另觅良缘。
因此,对于张汝舟的求娶,李迒也是乐见其成,有时候还主动为张汝舟提供便利。可是,李迒怎么也不会想到,眼前的张汝舟会将李清照推入另一个深渊。
为了能获得李清照的芳心,张汝舟可谓是用尽手段,他为投其所好,四处寻找书画作品,想以此来拉近和李清照之间的距离。
这天,张汝舟带着吴道子的画再次来到李家,想要让李清照鉴赏一二。李清照本想避嫌,不愿见张汝舟,但是一听是吴道子的画,心动不已,便去见了张汝舟。
李清照对吴道子的画赞赏有加,爱不释手,张汝舟便顺水推舟,将此画送给了李清照。从此以后,张汝舟便常常借着鉴赏书画的名义来看望李清照,其目的也是不言自明。
李清照见张汝舟温文尔雅,举止不凡,心中很是高兴,可终究因为心中有所牵挂,迟迟没有答应改嫁。可是,张汝舟殷切地追求,弟弟苦口婆心地劝说,犹豫再三,李清照还是嫁了。
可是,李清照不知道的是,眼前的张汝舟其实是个赝品,他不是李迒所熟知的那个张汝舟。他娶李清照只不过是为了那些价值连城的金石文物而已。
婚后,张汝舟的真实目的逐渐暴露,他不仅觊觎李清照的才华与美貌,更是想将她所剩不多的金石古玩占为己有。
李清照也渐渐认识到了张汝舟的真面目,两人经常吵得不可开交,夫妻形同陌路。
一日,张汝舟从外面喝醉酒回来,醉态之下,他不再掩饰自己贪婪的本性,说道:“娘子,能不能将你那些金石文物拿予我欣赏欣赏?”
李清照闻言,面露难色道:“我哪还有什么金石文物,战乱频发,国家沦丧,这些东西早就丢得丢,烧得烧了。”
张汝舟却全然不信,冷哼一声道:“休要巧言令色骗我,今日,你要不拿出来给我欣赏,休要怪我不客气。”
李清照愤然道:“你怎可如此市侩!”
张汝舟毫无愧色地回道:“我本就是市井之徒,对金钱趋之若鹜,你能奈我何?”
这些金石古玩鉴证了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爱情,李清照视如生命,如何肯拱手让人,没有达到目的的张汝舟终于撕开了伪善的面具,对李清照开始恶语连连,更甚者拳脚相加。
此时,有人告知李迒说,有两个人都叫张汝舟,除了闻名遐迩的那位,还有一个六品承奉郎的无名之辈,李迒恍然大悟,才知道自己被骗了,赶紧将这件事告诉了李清照。
这一日深夜,李清照的院中灯火如豆,微光里,李清照坐在书桌前,眼神异常决绝,她下定决心要将这个张汝舟告上公堂。但是,据《宋刑统》记载:
妻告夫罪,虽得实,徒两年。
也就是说,妻告夫,不管结果如何,作为妻子都要蹲上两年大牢。可即便如此,也不能阻止李清照想要离婚的决心,她绝不会与禽兽再在同一个屋檐下生活。
出生名门的李清照曾经是汴梁风华无双的才女,也是离经叛道的前卫女孩,如今,她更是要为自己打上一场离婚官司,为自己挣一条后路。
在搜集了张汝舟大量的犯罪证据后,李清照告发了张汝舟收受贿赂,买卖官爵的罪行,并要求和离。在铁证面前,张汝舟供认不讳,被判流放到广西柳州,而李清照也被关入大牢。
然而,世事的折磨,让李清照的亲朋好友不忍李清照再受此苦难,于是在多方的营救下,李清照在入狱九天后,被放了出来。
虽然李清照得以摆脱了中山狼张汝舟,但是这段不足百日的婚姻还是给了李清照致命的打击,成为了她后半生永远的痛。
故土不在,家破人亡,李清照回望自己的前半生,悲凉之情溢于言表,悲恸之下,她写下了《声声慢》,疏解自己的苦闷。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经历了人世间最痛苦的折磨后,李清照将自己的一腔苦闷,化为爱国情怀。公元1133年,吏部侍郎韩肖胄出使金国,李清照为表达对韩氏的敬仰,写下了《上枢密韩公诗》。
欲将血汗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土。
江山沦陷,生民水火都在诗人的眼中,倘若她是一个儿郎,那么她便可以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奈何一介女子,只能感叹命运不公。
公元1144年,李清照将《金石录》整理成籍,完成了赵明诚的遗愿,并将它全部进献给了朝廷。从此,她更是深居简出,不问世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别家都灯火通明,阖家团圆的元宵佳节,李清照虽然羡慕别人的团圆,也不免回忆起,大相国寺的那场灯会,与赵明诚的初次相遇,那是自己最快乐的时光。
如今,自己早已两鬓斑白,形单影只,与竹影为伴,门外的繁华喧闹与自己早已没有半点关系。此时的李清照大概是无比思念曾经的家乡,与赵明诚共居的归来堂。
公元1155年,一代词人李清照,在孤苦无依中凄然离世,而她的诗词流传千古,经久不衰。
04
最后
李清照的一生是矛盾的!
曾经,她是个无忧无虑的闺阁千金,得父亲宠爱,丈夫珍重,不论是生活还是精神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然而,当山河破碎时,她的后半生,颠沛流离,无依无靠。她渴望团聚,渴望有人依靠,即便是躲在窗户下,听邻居低语两声,她也稍觉满足。
曾经,她过着安稳幸福的生活,于是给了自己“易安居士”的称号,然而,她的后半生却再也没有找到属于她的“归来堂”。
然而,这些窘迫与艰辛,无奈与悔恨,对她来说,不过是白驹过隙,过眼云烟。
清代李调元在《雨村词话》中评价李清照说:
易安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不在秦七、黄九之下。词无一首不工。其炼处可夺梦窗之席,其丽处真主之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谁说轻柔不胜刚,谁说女子不如郎!
面对人生的坎坷磨难,李清照以宁折不弯的人格,遗世独立的风骨,给了自己与命运抗争的勇气,桀骜前行,成就了风华绝代的千古第一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