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是我所欣赏、所钦佩的女子,在历史的烟雨里,这位文采斐然的奇女子,独自翩跹起舞,她和她的词构成了一道绝美的风景,不仅给宋朝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而且在漫长的时空中熠熠晃动,百世流芳。千百年来,她像一颗绝世的明珠,无论积淀了多厚的历史尘埃,却不须丝毫的拂拭,风采依旧不衰。
红尘素居里,李清照的词能给我以宁静的心境和清晰的思考,把它置在枕畔,像一件暖暖的棉衣温柔地包裹着我,那蔓延了千年的芳心苦恨也撩拨着我的心。也许她在我心里沉淀的太久了,以至于刚到济南,她就不甘寂寞地拨弄我的心弦,于是我便急着去章丘,去寻觅她的芳踪。
怀揣着一份悸动的心情,我和朋友来到了百脉泉公园。在喧嚣的城市中心,有一座泉水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园子,堪称是上天的恩赐。经过时光的积淀,园内有园,院内有院,亭下廊前每步即景。在这个精致、幽深的园子里,一亭一轩,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与周围的环境极其融和,没有一丝一毫的突兀。相对于诸泉的清澈秀丽,漱玉泉畔的李清照纪念堂则多了一份浓郁的书卷气和厚重的人文色彩。
纪念堂集展览、缅怀于一体,展示了李清照的生平、文采、史评,通过那些文字、图片、雕像,人们似乎更加懂得了那个多情、多才的女子。最惹人注目的是李清照的雕像,她双眸开启,仪态秀丽端庄,像一朵冰清玉洁的莲花,像是在沉思着一个王朝的没落,又像是默想着远去的丈夫。我和朋友就这样静静地立在李清照的面前,不言也不语,在那一刻,我们恍然走进了她的情感世界,明白了那一份千古的相思。
纪念堂里游人不多,或者说有些空荡荡的,寂静,祥和。从那一扇扇半开半闭的门窗望去,有一种遗憾和神秘的气息。虽然李清照的一缕芳魂早已渐行渐远,可我却仿佛感到她依然还在,让人情不自禁地去追溯她传奇的过往,去感受那段逝去的时光。透过千年的历史册页,映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个不卑不亢的旷世才女形象。她像是秋风里一株怒放的菊花,迎风而笑,那一抹金黄于历史的夕阳下,明艳不可方物。
李清照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波折、太多的情感,她以超凡绝世的才华、深婉丰厚的情致,树起了一座词的丰碑,那一首首词也永远珍藏着她的刹那芳华。她的词以南渡为界,南渡前的词主要描写爱情生活和抒发离情别绪,清新中透着淡淡的哀愁,婉约有致,有清水出芙蓉般的纯净之美。那一首首词是李清照从心弦上弹奏出的一支支纯真优美的爱情之歌,表现了她对美满爱情的追求与渴念。
梦想是美好的,可是社会的动荡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生活,“靖康之难”以后,金人的铁蹄把词人从温馨的深闺书斋抛入到迁徙的难民流中,再加上丈夫赵明诚的病逝,使她在精神上遭受了沉重的打击。再后来,她又遇人不淑,与赵明诚一生辛苦搜求、视同生命的金石文物,在战乱中已经损失殆尽。晚境更是凄凉,孑然一身,零丁孤苦,颠沛流离,用她自己的话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可是人生的不幸、命运的残酷,却改变不了她对故国深沉执着的爱,她手握一支亦秀亦豪的笔,给我们留下了一首首沉痛哀伤、催人泪下的词作。在我看来,李清照的《漱玉词》是一部渲染愁情的泣血之作。特别是南渡之后的词作,都注入了离乱之苦,那充溢在词中的凄苦哀伤无不让人黯然神伤,悲怆不已。
翻看她的词作,人们不难感受到,在李清照的字里行间,布满着茫茫无际的命运之愁、历史之愁,包蕴着女词人的相思之痛、婕妤之怨、悼亡之哀,充溢着颠沛流离之苦、破国亡家之悲,通过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去抒发现实的山河之恸,用对日常生活细微的亲切感受,去表达她深沉的故国之思,将个体失落的压抑苦闷和战乱时代民族、社会的苦难忧患紧紧融合在一起,悲怆而沉郁,自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时光如东流水一去不返,一代词人李清照在阅尽世间沧桑、尝遍世态炎凉后,悄然谢世了。可是她的寂寞、她的苦涩、她的勇敢、她的执着、她的高洁人品,她瑰丽的才华、她绝世的容貌、她凄美的故事、她优雅的品性,都如亘古之月光,历久弥新、挥之不去。在漱玉泉畔,恍恍惚惚还能瞥见她的身影在闪动。她轻扬婉兮,来往顾盼,掩映生姿,胜过所有光影中的红颜与故事。
或许许多岁月已经苍老,或许许多故事已经斑驳,李清照和她的词会依旧不朽,因为它描摹的是万古如斯的心绪,直指的是世人的心灵。那是绮丽繁华后的一道风景,那是喧闹尘嚣下古朴休闲的静谧,滋润着浊世人群的心田。朝昏晨暮,夏热冬寒,有许多如我一样的人痴爱她的词。每有心事压来,便不觉地伸手摸起床边她的词作,那些词永远是我心里最柔软、最温热的地方,那里面涌动着飘香软语的美丽哀愁,只微微一动,便不可遏制。
“漱玉灵光照古今”,李清照给了章丘、给了济南太多精神上的安慰,也给了这座城市太多文化上的寄托。漱玉泉依然日夜叮咚,流淌不息,李清照和她的词就像那清澈甘冽的泉水,也像一条又一条的血脉,从章丘、从济南拓展延伸,给热爱她的人提供着无穷的动力和活力,如春天里上涨的水溪,漫过心灵的河床,让我们对生命产生一种刻骨铭心的热爱。
作者简介:吕峰,江苏省作家协会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现已发表出版200余万字,文章散见于《人民日报.海外版》《大地文学》《当代人》等报刊,著有《彭城丽影录》《屋头青瓦是谁家》《梦里天堂:一城一景一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