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处于她所在的朝代,还是她离世以后许多年,她的粉丝都很多,而且男粉的数量还不少。
有人模仿她的词,有人赞叹她的文,有人佩服她晚年保护文物的义举,有人羡慕她与丈夫志同道合的爱情。
这些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都是从教科书上与她初遇,略读过她几首最出名的词,从文后注释中“看见”她与丈夫是一双神仙眷侣,便自然认为,她这一生波澜壮阔,得到了古代女子想都不敢想的生活,何其幸福,又何其幸运!
然而,人们并不知道,她生于何年在正史中无从寻找,只因她的《金石录后序》中提到自己嫁给丈夫是建中靖国元年,那年她恰好十八岁,学者才能推算出她的生日年份。
人们更不知道,在《宋史》中,身为女子的她尽管再让世俗惊艳,也只在父亲的传记中留下寥寥几句:
“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易安居士。”
<壹>
原生家庭是她最大的幸福,
却也是她痛苦的起源
在古代,男子成为文学家没有人认为不合理,但女子成为公认的文学家,这就很值得挖掘一番。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女子以才名被世人认可,实在是太稀少了。李清照在一众词人中冒出头,不由得引起我们对她身世的好奇。如此才女,是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大家可能偶然听过。李格非此人,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凤凰男”:家里没什么钱,纯靠读书考取了进士,生动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当官之后过于清廉,上司看不下去,劝他搞另一份兼职赚点钱,他觉得那不正经,居然拒绝;后来进了国子监,当了教授,和苏轼有深厚的师生情;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把一个招摇撞骗的道士打出了自己治理的区域;而最重要的是,也是和李清照相关的是,当时宰相的孙女王氏下嫁给了家庭状况差距如此之大的李格非。而这位王氏,也是正史上认定的文章写得不错的才女。
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会写文章的世家贵女,教育基础实在是太扎实了。既是如此,李清照必定会成长为一个不同于普通大家闺秀的个性女人。
李清照受到的礼教束缚很少。我们常看到古代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不管这句话现在有何争议,都至少表明了当时社会对女子的才华要求非常低,甚至完全不需要女子表现出惊人的才华,默认的文化浸染下,女子像男子一样搞事业比登天还难。李清照却很奇异,因为她写了一篇学术论文《词论》,从唐朝到她当时,把有名的诗人词人都批评了一轮,严肃认真地为“词”的独立性呐喊,最“出格”的是把自己父亲的老师苏轼也小小地嫌弃了一番。
先别讨论她的观点对不对,那是专业的范畴,作为一个千年后的普通吃瓜群众,我们可以就从普通人的观点发问,李清照居然读过这么多书?她的书肯定不是从小勤工俭学买的,而是父母拥有的,最让人惊讶的是,父母是允许她读的。
读点女子该读的“书”,了解一下持家之道,在现在看来是重男轻女,甚至是剥夺受教育权,但在古代,这实在是正常得很。可李格非和王氏没有这样做,他们脑子里不一定有明确的“男女平等”观念,却在实际行为中鼓励了李清照沉迷于知识的海洋,不仅喜欢读书,敢于创作,还进一步在学术上进行探索。
所以我们说,原生家庭没有给李清照带来物质上的丰富,(因为李格非真的很不屑搞副业),但在精神层面上,李格非和王氏的教育方式将李清照的精神层次拉高了好几个档次,远远高于当时女性的上限,更是超过了当时男性的平均水平。这就是明明白白地和现代教育接轨啊,超前的教育眼光,除了佩服和感叹我们别无他法。
李清照的大气和智慧来自于家庭的熏陶,但在具体的环境中,这份幸运的熏陶竟会招惹来祸患和不幸。古代女人的一生中,嫁人被视为第二次投胎,李清照觉得自己的第二次人生特别好,别人也觉得这夫妻俩志同道合,一开始是真的没有什么不好。
可惜的是,宋朝的党争之激烈无情地爆发。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朝廷开始清算所谓元祐党人,李格非当然是黑榜有名。可笑又无奈的是,李清照的公公,也就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正是当时权势甚高之人。李清照曾上诗乞求公公营救自己的父亲,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气得李清照后来写道“炙手可热心可寒”,大概说公公您现在做官很厉害,可我的心可是寒冷而没有喜悦,其实大家都听得出来这其中的讽刺。
此等境遇对于李清照来说非常不利。刚出嫁不久的新妇,父亲是罪臣,夫家是高官,别人会如何看待这种莫名其妙的组合?嘲笑倒是其次,会不会还落井下石,想要拆散这对夫妇?而在家庭内部,李清照也会感到惶恐,自己在夫家如何立足,是不是随时都会被冷落甚至被抛弃?
在这一点上,赵明诚还不算是渣男,并没有直接休掉李清照,但他也没办法抵挡党争的影响和来自父亲的威严。赵挺之为打击元祐党人,推动皇帝下诏书说“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而后面又发生了“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的情况。李清照只能跟着父母胞弟的足迹而去,开启了一段充满担忧和惊惧的异地恋情。
和现代不同,这不是一段买票就能解决的距离,路途遥远不说,没时间相见不说,给李清照心头蒙上阴影的是造成这一切的源头——政治斗争。在无情的政治斗争下,个体是多么渺小,李清照作为女子也受到牵连,这完全是受命运的捉弄。那么,既然是命运,该如何抵抗?又怎能有力抵抗呢?李清照看清了其中的变幻莫测,愁苦更加浓重。
此时的她,就像每一个普通的在爱情中的人一样,害怕伴侣变心,害怕再难相见,害怕物是人非。这些情绪并非女子专属,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
<贰>
一步错便万般错,
世人真是待其不公
丈夫赵明诚离世后,李清照当然是过得颇为艰难。其实,在丈夫身前几年,她的生活就充满了艰辛。这主要是因为丈夫要离家赴任,她便主动担当起保护文物的责任,这在《金石录后序》中有所记载。一个女子,想要保护好值钱的文物,在混乱的世道中是多么困难,这不仅是克服了体力上的差异,更是说明李清照有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超乎常人的心智,这批文物才能顺利保存下来。
然而,诽谤意外降临,这就是当时闹得挺大的”玉壶颁金”,简单来说,就是赵明诚贿赂金人,这就是暗示叛国了。帽子扣得挺大,一听就是以讹传讹,可丈夫都不在了,李清照只有一张嘴,说破了嘴别人也未必信,可能还等着看笑话呢。李清照想出一个办法,为了表示忠诚,我把我的文物上交给皇帝,用实际行动让你们闭嘴总行了吧?后来说这事也不了了之,李清照估计也是松了口气。
本章标题提到“一步错便万般错”,这实是李清照在丈夫赵明诚死后的真实情况。这“一步错”指什么呢?读者们可能听过,那就是李清照再嫁张汝舟一事。笔者最初知道此事,硬是不明白李清照是何苦非要嫁给一个自己婚后都嫌弃的人,这次读史料时便特意查看,但依然觉得十分模糊。比较清楚的是,因赵明诚的离世和对文物保护的殚精竭虑,李清照在四十六岁大病一场,生病的时间很长,精神状态不太好。一个人身体脆弱的时候,精神也会寻找依靠,这时候,异常奸诈的张汝舟凑了上来,甜言蜜语,让李清照相信了他的“诚意”,然而成亲之后,张汝舟的真面目很快就显示了出来,原来他接近李清照就是为了文物!
这其实就是一桩不用怀疑的骗婚,但在宋朝,哪像现在这样能够干脆利落地提出离婚呢?就算是在现代,多少女子在婚内遭受暴力和冷遇也像着魔一般不离婚,又怎么能够以此苛求几百年前的李清照?
李清照本来只是厌恶,后来却难以忍受,因为张汝舟这个人各方面都是道德败坏。第一,成亲目的不纯,就是为了钱财;第二,对李清照拳脚相加,活脱脱就是万人唾弃的家暴男一个;第三,原来张汝舟连官职都是骗取而来,可谓一无是处!最终李清照选择了诉讼而离之,想来也是没有办法说服自己和这样的人待在一起。
既然在这个事情中,李清照是完全的受害者,为何笔者还要说这是“一步错”呢?此处的“错”,是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李清照确实是做错了一个人生的重大选择,倘若李清照能够再坚强一些,再理性一些,是不是就能避免之后张汝舟加之其身的痛苦和打击?但笔者也深深理解到,对于经过如此苦难的李清照来说,能再嫁已经是一条很好的路了,否则真的独身一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死去也无人可知,到时候这些器物和书画还能好好保存吗?所以,再嫁是李清照当时的下下策,却也是唯一的道路。至于后人说李清照“晚岁颇失节”,笔者是一分一毫都不同意的。这不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有罪论吗?李清照怎么可能预料到自己会嫁给一个烂人?再说,揭发一个坏人,就算坐过牢,那也是壮举!这些高高在上的点评,无不显示出男权社会的丑恶嘴脸。
李清照不为世人所理解,不仅体现在男性对李清照再嫁一系列事件的恶评,还有当时女性传统对李清照的隐隐透露出的不赞同。晚年的李清照期望能把自己的才学传给一位姓孙的女子,这位女子也是颇有贤名,可能她显示出来的聪慧让李清照对她有了欣赏。哪知道当李清照提出要将毕生所学教授给她时,她拒绝了。这就让人难以忍受了,要是我们能碰到这等好事,当时就得感动到涕泪横流,抱着李老师就哭起来。不过,这位生活在宋朝的孙姓女子怎么说的呢?她说:“才藻非女子事也。”暗示你那些东西对我都没用,我作为女子,那就是不务正业啊。李教授怎么回应我们不可知晓,估计也是沉默无言,就此算了。由此可见,出了一个李清照,宋朝的传统认知并没有很大的改变。退一步来说,我们可以感到幸运,至少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李清照,如果一个都没有,那就更加恐怖了。
宋朝这么多文学家,不见得每个文学爱好者都喜欢李清照。但是,没有一个文学爱好者会略过李清照,因为她太特别了,完全以一己之力做到与苏轼、辛弃疾等人在文学史上平起平坐。有时候我们会想,要是李清照生在现代,她会不会快乐许多?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不禁又想,那必定是一个优秀的天才,但那是“李清照”吗?
恐怕很难回答。我们能做的,不过就是尽力了解她,感受不同面的她,不要仅仅盯着她的所谓神仙爱情不放。又或者是作为女性,千万记住,不要放弃自己开启一条事业线的可能,李清照若能看到,心中便有无限安慰了。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大家可能偶然听过。李格非此人,可称得上是真正的“凤凰男”:家里没什么钱,纯靠读书考取了进士,生动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当官之后过于清廉,上司看不下去,劝他搞另一份兼职赚点钱,他觉得那不正经,居然拒绝;后来进了国子监,当了教授,和苏轼有深厚的师生情;还是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把一个招摇撞骗的道士打出了自己治理的区域;而最重要的是,也是和李清照相关的是,当时宰相的孙女王氏下嫁给了家庭状况差距如此之大的李格非。而这位王氏,也是正史上认定的文章写得不错的才女。
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会写文章的世家贵女,教育基础实在是太扎实了。既是如此,李清照必定会成长为一个不同于普通大家闺秀的个性女人。
李清照受到的礼教束缚很少。我们常看到古代说“女子无才便是德”,不管这句话现在有何争议,都至少表明了当时社会对女子的才华要求非常低,甚至完全不需要女子表现出惊人的才华,默认的文化浸染下,女子像男子一样搞事业比登天还难。李清照却很奇异,因为她写了一篇学术论文《词论》,从唐朝到她当时,把有名的诗人词人都批评了一轮,严肃认真地为“词”的独立性呐喊,最“出格”的是把自己父亲的老师苏轼也小小地嫌弃了一番。
先别讨论她的观点对不对,那是专业的范畴,作为一个千年后的普通吃瓜群众,我们可以就从普通人的观点发问,李清照居然读过这么多书?她的书肯定不是从小勤工俭学买的,而是父母拥有的,最让人惊讶的是,父母是允许她读的。
读点女子该读的“书”,了解一下持家之道,在现在看来是重男轻女,甚至是剥夺受教育权,但在古代,这实在是正常得很。可李格非和王氏没有这样做,他们脑子里不一定有明确的“男女平等”观念,却在实际行为中鼓励了李清照沉迷于知识的海洋,不仅喜欢读书,敢于创作,还进一步在学术上进行探索。
所以我们说,原生家庭没有给李清照带来物质上的丰富,(因为李格非真的很不屑搞副业),但在精神层面上,李格非和王氏的教育方式将李清照的精神层次拉高了好几个档次,远远高于当时女性的上限,更是超过了当时男性的平均水平。这就是明明白白地和现代教育接轨啊,超前的教育眼光,除了佩服和感叹我们别无他法。
李清照的大气和智慧来自于家庭的熏陶,但在具体的环境中,这份幸运的熏陶竟会招惹来祸患和不幸。古代女人的一生中,嫁人被视为第二次投胎,李清照觉得自己的第二次人生特别好,别人也觉得这夫妻俩志同道合,一开始是真的没有什么不好。
可惜的是,宋朝的党争之激烈无情地爆发。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朝廷开始清算所谓元祐党人,李格非当然是黑榜有名。可笑又无奈的是,李清照的公公,也就是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正是当时权势甚高之人。李清照曾上诗乞求公公营救自己的父亲,没有得到正面的回应,气得李清照后来写道“炙手可热心可寒”,大概说公公您现在做官很厉害,可我的心可是寒冷而没有喜悦,其实大家都听得出来这其中的讽刺。
此等境遇对于李清照来说非常不利。刚出嫁不久的新妇,父亲是罪臣,夫家是高官,别人会如何看待这种莫名其妙的组合?嘲笑倒是其次,会不会还落井下石,想要拆散这对夫妇?而在家庭内部,李清照也会感到惶恐,自己在夫家如何立足,是不是随时都会被冷落甚至被抛弃?
在这一点上,赵明诚还不算是渣男,并没有直接休掉李清照,但他也没办法抵挡党争的影响和来自父亲的威严。赵挺之为打击元祐党人,推动皇帝下诏书说“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而后面又发生了“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的情况。李清照只能跟着父母胞弟的足迹而去,开启了一段充满担忧和惊惧的异地恋情。
和现代不同,这不是一段买票就能解决的距离,路途遥远不说,没时间相见不说,给李清照心头蒙上阴影的是造成这一切的源头——政治斗争。在无情的政治斗争下,个体是多么渺小,李清照作为女子也受到牵连,这完全是受命运的捉弄。那么,既然是命运,该如何抵抗?又怎能有力抵抗呢?李清照看清了其中的变幻莫测,愁苦更加浓重。
此时的她,就像每一个普通的在爱情中的人一样,害怕伴侣变心,害怕再难相见,害怕物是人非。这些情绪并非女子专属,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
参考:《李清照评传》(陈祖美着)李清照 赵明诚 赵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