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清照的父亲是“苏门后四学士”之一的李格非,母亲是宰相王珪之长女。不幸的是王氏早逝,将李清照养育成人的继母则是抢了欧阳修状元之位的王拱辰之孙女。如此的家学渊源,教出“千古第一才女”也不令人奇怪。李清照自幼随父亲在汴京长大,繁华稳定的生活环境,读书世家的优雅氛围,可能使得她非常喜欢学习晚唐韩偓的“香奁诗”。十六岁的李清照化用他的诗,写出了一阕著名的《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用“绿肥红瘦”一词来惜花伤春,别出心裁,比之韩偓诗可谓青出于蓝、点铁成金,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李清照一时名动京师,开始崭露头角。

  • image.png

  • 李清照从来就不是一个特规蹈矩的大家闺秀,在《如梦令》不消残酒”,在另一首《如梦令》中,她干脆在外面喝得酩酊大醉了才乘船回家。父母给了她非常宽松的家庭氛围,使得她的天才得以自由发展,她不是那种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闺阁女子,而是好酒、好游、有豪气的才女。

  • 建中靖国元年,十七岁的李清照嫁给了二十岁的赵明诚。两个人有着兴趣爱好方面的共同语言,他们可称是琴瑟和谐。夫妇二人即使节衣缩食,也要收藏天下的古文奇字。后来李清照带着藏品赶到在莱州赴任丈夫会合。两人经常饭后对坐烹茶,玩味所藏心爱之物。李清照博闻强记,能够指着堆积如山的藏书,凭记忆说出某个典故的出版在哪本书,哪一卷、第几页、第几行。两人便以她说的正确与否来定胜负,胜者可以先喝茶。结果多数时候都是李清照记得正确。

  • 李清照能够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才女的原因,其才华横溢、敏感细腻自不待言,最特别的因素在于她的人格之独立,而这一点赵明诚显然未能跟得上她的脚步。作为传统的男性,赵明诚可能觉得妻子应该依附于他。他在归来堂中建起书库,将书籍编上序号造册锁存,李清照需要阅读书籍时,还得向他讨来钥匙,做好登记才能借出。如果稍有污损,赵明诚必严责她小心修复。李清照收藏书籍本来是为了可以随时浏览,没想到反而导致这么多麻烦,性格独立的她很不耐烦,干脆在自己食物、衣饰、家用上处处节约,省出钱来另行购买书籍以随意使用。这是夫妻之间第一次出现不和谐的音符。

  • 建炎二年,赵明诚被起用为江宁知府,有一天半夜,睡梦中的赵知府被外面一片喊杀声惊醒,知道有人造反,他立刻披上衣服跑到城边,用一根绳子从城墙缒下,脚底抹油逃之夭夭,一心要为自己留下有为之身,既没顾得上为国守城的职责,也没顾得上结发二十七年的妻子。五月。赵明诚再度上任,心情很是不错,便让李清照先在池阳安顿,自己去面圣谢恩。李清照见丈夫又要在兵荒马乱中把自己一个人丢下处理那么多家当,心中有气大声问道;“如果池阳城中遭遇乱局,你让我怎么办?”赵明诚用手遥指答道:“你就跟着众人混吧。实在万不得已的时候,先丢掉大的箱柜包裹,再不行就丢掉衣服被褥,再不行就丢掉书册卷轴,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祭器,你必须自己背着抱着,人在器在,器亡人亡。”然后绝尘而去。没想到赵明诚因为急于赶着面见皇帝,一路冒着酷暑奔驰,结果感染了疟疾,两个月后作绝笔诗逝世。建炎三年的后半年,四十五岁的李清照经历了人生的惊涛骇浪,身心倶疲。从此孤身一人颠沛流离,四处逃亡以躲避战火。在路途中大批的书籍和古董不断散失、被窃,从最初的心痛不已到最后的无可奈何,李清照慢慢习惯了。孤独无依的易安在这样的景况下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是天涯沦落人的名篇,其中有颇多佳句。尤其起首一连用了七组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淒惨惨戚戚”,我们诵读起来会发现极具节奏感,完全可以想象当年唱出来时那种音韵美。易安居士对韵律的造诣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即使她做出了这样的榜样,其后也再没人敢于效仿,这便叫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image.png

  • 孀居的易安膝下没有子女,一人在乱世中苦苦支撑,其孤苦无依不难想象。为了有个可以依靠的伴侣,四十八岁的李清照再嫁给张汝舟。没想到这次遇人不淑。他和李清照结婚只是因为觊觎她的收藏品。当婚后发现李清照对收藏品受逾珍宝不容自己染指时,张大失所望,不断辱骂李清照甚至拳脚相加。但他更没想到李清照性情刚烈,毅然告发通过舞弊骗取官职的丈夫,要求离婚,不顾宋代法律规定妻子告发丈夫就要坐两年牢的后果也要拼个鱼死网破。

  • 过了大约二十年,孑然一身的李清照怀着故土难归的失望,在异乡悄然辞世,享年逾七十。这样的乱世,这样的际遇,还活到了古稀之年,易安的生命力可算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