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如梦令》词章,在千年前的北宋王朝,一经传出,便轰动京城,令“当时文士莫不击节”。
谁也不曾料到,作者竟是一位豆蒄少女,姓李,名清照,号易安。其父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善属文,工于词章。母亲则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亦有深厚文学修养。得天独厚的环境氛围,加上天生慧质,自然濡养出一颗玲珑剔透的诗心。内心的美好和才华如不竭清泉,从笔端汩汩流泻。闺中趣事、自然景物、少女情怀,信手拈来,皆成珠玑。忽而是“见有人来……和羞走……却把青梅嗅。”的腼腆少女;转眼又是“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棉,黄昏疏雨湿秋千。”的调皮姑娘;复又成为“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的烂漫才女......
18岁的花季,李清照出嫁,夫婿是太学生赵明诚。门当户对,佳偶天成。他们一样地酷爱金石,一样地喜欢诗词,郎著《金石录》,妻写《金石序》,妻书锦心词,郎作秀口吟。日日调琴吟诗,天天比翼双飞。“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这对恩爱鸳鸯,灵魂合一,心心相印。这珠联璧合的美满爱情,激发了李清照不竭的创作灵感,为婉约词苑中增添了多少奇葩!
赵明诚在莱州作知府的那年,身在汴京的李清照托人捎信以寄相思之苦。其中有一阙《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赞叹过后,明诚不服,他楞在屋里憋了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阙词,把清照那首混入其中,专请好友陆德夫品评。陆吟诵再三,道:“有三句绝佳。”再问,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一声长叹,自此心悦诚服。
公元1127年,徽钦二帝被掳,北宋灭亡。中原大地燃烧在战火与兵乱之中。赵明诚时任京城建康知府,部下发生内乱,而赵却弃城而逃,理所当然地被朝廷革职。夫妻开始了一段屈辱的逃亡生活。风流倜傥的夫君突然如此猥琐,无法想象李清照当时的心境。她凝望江水滔滔,心如汤煮。船至乌江镇霸王自刎之地时,清照感慨万千,心潮激荡,脱口吟出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绝句当哭,穿云裂石。一边的赵明诚心中无限惶愧,不敢正视妻子。
翌年,赵明诚暴病身亡。李清照痛不欲生。为了完成丈夫遗愿,她在颠沛流离中,含辛茹苦,完成了长达30卷的《金石录》。其时国破家亡,她如一叶孤舟,四处漂泊。文物书籍不断丢失,金石拓片被金兵焚掠,一生心血尽付东流。面对至爱的逝去、家国的离乱,多少个黑夜,她流泪到天明;她眺望南回的雁阵,肝肠寸断;她把酒黄昏,惨惨戚戚;她阑干拍遍,却无人诉说。“风住尘香花已尽,物是人非事事休。”此时的易安,万千愁苦瘀积,从眉头,到心头。她蘸着无尽的凄凉和愁苦,挥毫写下了婉约词的巅峰之作《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再次吟诵这首《声声慢》,只觉有梗在喉,有泪盈眶。声声慢里声声叹,声声叹里字字愁!全词尽管没有一个泪字,然而,却分明感到字字如泣,句句有血! 李清照的晚年在贫困与孤独中度过,客死杭州。她所处的南宋,既害苦了她,也成就了她。徽宗赵佶,政治昏庸无能,致使国家内忧外乱;但他出类拔萃的艺术素养,使文学艺术空前欣荣,把宋词推上了不可逾越的高峰。
纵观中国几千年文学史,浩浩汤汤,几乎是男人独霸的天下。而李清照,却以过人的才气,独树一帜的婉约词风,雄踞于群星璀灿的诗词王国。她的身后,是一座无人逾越的丰碑。
著名作家郑振铎在《中国文学史》中评道:“她是太高绝一时了,庸才作家是决不能追得上的……”
一九八七年,国际天文学会命名水星环形山。中国词人李清照的名字,赫然在列,且是中国女性的唯一代表。
从此,她的名字闪耀在宇宙苍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