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战争的无情和残酷,必会造成时局的动荡不安和家园故国的破碎,亲人不能聚,有家不能还,这些悲欢离合无论发生在什么样的朝代,都会给老百姓造成极大的不安全隐患和不安定因素,国家山河如果被肆意践踏,家不是家,国不是国,这样的不堪,何以为家?那样的情形下可能是人人自危,许多人在颠沛流离中躲避战火的洗掠,残喘中过着无可奈何的流离失所的日子。今朝明朝没一个未来的希望和确定的准数。试想,谁能在这样的情形下心无旁骛地生活。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唐代“诗圣”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顿挫,留有1400多首诗歌被保留传唱下来,堪称诗坛上一颗丰厚的璀璨“瑰宝”。他的笔下,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等诸多社会矛盾,多为愤慨的爱国篇章,记录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推崇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诗歌中善于描摹最普通的人事因由,意象与思维契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里去,背景广阔,题材众多,有取之不完的灵感,这也是杜甫能创作这么优秀作品,并能流传至今的因由所在吧!老百姓喜欢的,贴近大众的,打动心灵的文艺作品便会源远流长,杜甫无疑是做到了。
这首《月夜忆舍弟》,单从题目字面上理解,乃月夜思亲人之作,这亲人是谁?是杜甫自己的弟弟,于是通过这条主线可以将许多联想连根拔起,丰富起来。起句似略显突兀,描绘的是一幅边塞秋天的景象,“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当时所见情形。
而戍鼓点点、雁声阵阵,如是所闻,眼前一切都是凄凉孤单的感觉,鼓声、雁鸣、行人,这些动静之词却没有半分的鲜活起来,反而徒生荒凉不堪的哀婉,如此边塞,便是越发冷漠和沉寂了。一个“断”字,便轻轻地无意地点明了社会环境,足可说明战事的频繁、激烈,道路、要塞多有阻隔,诗人除了点出战争给来往、交流带来的不便外,也隐隐勾勒出老百姓在这种紧张的气氛下,一般是不敢轻易出门的。
这样的烘托,更明朗了“月夜”的境况,诗人想家了,想故乡的亲人了。“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这是一个白露的夜晚,露水清盈,天涯共明月,却是周围寒意四起,这不免是融进了诗人的主观情感。而这样的月明中,唯有家乡的月亮是最美的、最圆的,最让人想念和牵挂的。其实是一种心理作崇产生的幻影,情感里微妙着一些诉不清的心思罢了。词句看似平淡,却是用力矫健,沉稳意深。点题后,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自然贴切。月光一直是诗人表达思想的最佳载体。
时逢国家动荡,离乱丛生,许久得不到书信和消息的亲人们,那种天各一方,各自守候,各自孤独,焦虑不安中夹杂了生死离别的千千愁结,实令人分外沉痛,家不再是家了,只是啊!我那些生死未卜的兄弟们,而今何处,可是安康?现在,战事依旧频发,依旧是生死两茫茫而彼此难以预料一个未来的走向。在安史之乱中,杜甫一直颠沛流离,尝尽艰辛,虽然居无定所,前途渺茫,但他却时时不忘国,刻刻不忘亲人,既怀家愁,又忧国难,常是感慨万千,一首首传唱之作因了一个人生夙愿,如此便从一支永不放弃的笔下潺潺而溢出。
这首《月夜忆舍弟》层次分明,首尾相照,承转圆润,结构井然。“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同为生活在战乱纷飞的时代,同样饱经了离别的困苦,北宋女词人李清照所描绘的家事、国事,手法别致了,时而婉转着女性诗人的爱恨缠绵交织,有时也有男儿豪情般的拍案而起和激烈壮怀。“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是一种大义凛然的气节,李清照骨子里的爱国情怀是豪迈的、积极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决绝而坚定的人生价值取向,响亮有力,谁也不能阻挡的步伐,英雄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牺牲了也是英雄,何等气吞山河的雄风气概!这样掷地有声的高声宣言,出自女诗人李清照之笔,真是压倒须眉了。
李清照出身名门,嫁于宦族,以词著称,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词风清婉流丽,含蓄蕴藉,成就冠绝古今,半分不输儿男。她虽苦难一生,却性情豁达、坚强。“元佑党祸”,其父遭遣,中年丧夫,一生珍藏被毁,晚年遭诬陷,真可谓“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但这些磨砺和沉潜更加激发了她的创作热情,造就了她成熟的心智和敢于担当的果敢。凄冷中独立于世却不放低,也不颓废。
目睹江山社稷的动荡不安,她的心思敏锐而叛逆,《夏日绝句》就是对朝廷懦夫们的有力抨击,这种顶天立地,不畏强敌,誓死一搏的壮志豪情也令堂堂须眉含羞折腰,无地自容。这是一种时代的强音,舞动火把,叩响着爱国的主旋律。李清照是主战的诗人,即使自己媚居一隅,暮年悲寂也不忘收复大业。她的诗文《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夜发严滩》、《晓梦》、《打马图经序》、《打马赋》等最能体现这种正能量的爱国感情。
《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李清照
三年复六月,天子视朝久。 凝疏望南云,垂衣思北符。如闻帝若曰,岳牧与群后。贤宁无半千,运已遇阳九。
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
谁当可将命,币厚辞益卑。四岳金日俞,臣下帝所知。中朝第一人,春官有昌黎。身为百夫特,行足万人师。
嘉祐与建中,为政有桌夔。匈奴畏王商,吐蕃尊子仪。夷狄已破胆,将命公所宜。公拜手稽首,受命白玉墀。
曰臣敢辞难,此亦何等时。家人安足谋,妻子不必辞。愿奉天地灵,愿奉宗庙威。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
单于定稽额,侍子当来迎。仁君方恃信,狂生休请缨。或取犬马血,与结天日盟。胡公清德人所难,谋同德协心志安。
脱衣已被汉恩暖,离歌不道易水寒。皇天久阴后土湿,雨势未回风势急。车声鳞鳞马萧萧,壮士懦夫俱感泣。
间阎妇亦何如,沥血投书干记室。夷虏从来性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衷甲昔时闻楚幕,乘城前日记平凉。
葵丘践土非荒城,勿轻谈士弃儒生。露布词成马犹倚,崤函关出鸡未鸣。巧匠何曾弃标,刍芜之言或有益。
不乞隋珠与和璧,只乞乡关新信息。灵光虽在应萧萧,草中翁仲今何若。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郭。
茂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当时稷下纵谈时,犹记人挥汗成雨。子孙南渡今几年,飘流遂与流人伍。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拆土。
如此壮丽大气的诗篇,世间有几人?家国事,人人有责,天下事,事事关心。
“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一贯到底的硬朗、朴实、见力,平淡中见真情,层次上逐高度,诗意精湛,影响深远。“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蜀相》,是杜甫漂泊于西南时,追怀诸葛亮所作,诗歌形式颇具特点。以景致、环境描写为铺垫和陈设,突出清幽肃穆的庄严气氛,又有婉转之音流淌,一时间交相辉映,无非是引出怀念的真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简单明了的两句诗,高度概括了诸葛亮政治生涯的活动,勾勒出一位优秀政治家的尽责和功业,赞美之情溢于言表。既悲壮,又惋惜。这是另一种以其他手法为切入点的爱国主义诗情抒发。后人从诗中能正面了解到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志清勤勉和鞠躬尽瘁的伟大形象,成为后世忠君爱国的士大夫们崇拜和学习的榜样,老百姓亦是热烈爱戴和推崇。这和李清照描写家国故园的着力点比对,杜甫的着墨和重点显然不同。李清照既可以在悲凉清冷中见真实情怀,又能挥笔写就《夏日绝句》和《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等这类大气豪迈的作品。
《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盖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曲《声声慢》,这是多少伤感和悲戚都无法描摹的过去啊!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孤苦不可诉的遭遇,在叠字间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婉妙,更添层次的忧伤,离乱的苦楚,忧患的余生,悲哀的未来。李清照用普通的白描,层层铺展,满纸鸣咽,向谁倾吐?心中痛楚抑郁之情,瞬间喷薄而出,奇思妙语,并非刻意取巧,自然贴切。这首词被后人称为“千古绝唱”不为过。
历朝历代的更迭,星云交替变换。战争让人伤痛,战争让人饱尝无尽的离别之苦,战争中的思念情怀,通过诗词歌赋表达出来,便是有着不同凡响的价值了,历史在他们笔下星星点点般闪烁着光芒,许多真挚情感一触即发。千年后的我们,一样的月光,一样的思念,一样的你和他,备受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