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g-228.jpeg

王冕 墨梅图

  •     咏梅、画梅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粹之一。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日前,在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说:百闻不如一见。我们欢迎各位记者朋友在中国多走走、多看看,继续关注中共十九大之后中国的发展变化,更加全面地了解和报道中国。我们不需要更多的溢美之词,我们一贯欢迎客观的介绍和有益的建议,正所谓“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 习近平总书记引述的这句诗,出自元代诗人、画家王冕的《墨梅图》。

  •     中国人的冬季是充满春意的,冬天火爆热情、充满温馨的节日叫“春节”,从小学起人们就知道毛主席的《咏梅》词句: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梅花作为人世间坚韧不拔、历经磨难而又品行高洁,是生命春天的第一声呐喊鲜明意象,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传统。梅花作为中华独有物种,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圣洁高尚灵魂。在古代“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的艺术意象中都有梅花的独特身影。在中华古代艺术经典中元代王冕所做的《墨梅图》具有鲜明的代表性。

  •     中华独有的物种和梅花文化

  •     在我国古代最普遍的艺术意象中,作为中华大地原生物种的是梅和菊,而保持自身基本品貌的只有梅,因为原生的菊与当今人们普遍见到的人工驯化、杂交繁衍的观赏菊,已经完全不同了。

  •     梅进入中国人视野,首先是在物质生活领域,20世纪70年代,在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铜鼎中我国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梅核,显然3000多年前的商代我国已经把梅当作食物了。这一点也得到了殷商时代的文献《书经说命》:“若做和羹,尔惟盐梅”的印证。梅成为中国人的精神对象则是与最早的文学同时出现,如《诗经》:山有嘉卉,候栗候梅。所以说,中国人的“咏梅”传统与中国文学一样古老,是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最古老的根系。

  •     从汉代起,我国开始了观赏梅的种植,后世称之为“艺梅”。到了唐代才开始有朱砂梅的品种,就是今天人们普遍看到的“红梅”。唐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韩愈、李商隐、张谓、诗僧齐己等诗人均有咏梅诗。艺梅的高峰期是宋代,南宋诗人范成大写出了世界第一部《梅谱》。正是由于对艺梅培植的兴盛,使得国人对梅花审美文化创造也迎来了高峰,并逐渐成为民族品质的一部分。《全宋诗》《全宋词》中有咏梅诗词近6000首,宋代还出现了研究梅花欣赏和咏梅诗词的专著,如张磁的(功甫)《梅品》与宋伯仁《榜花喜神谱》等。

  •     梅花傲霜斗雪、独放幽香的高洁品质和报春早的喜性是历代文人志士吟咏的核心。“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南北朝陆凯)“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唐李白)、“梅蕊腊前破,梅花年后多。绝知春意好,最奈客愁何。”(唐杜甫)“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唐齐己)梅花寂寞独放高格调成为一种境界:“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初林和靖)“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 ,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此花不与群花比。”(宋李清照)“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宋末卢梅坡)。

  •     梅花入画据传在公元五世纪的南北朝就开始了,最早的图像竟然是南朝宋武帝女儿的“梅花妆”(用梅花图案帖印在额头)。北宋和尚仲仁相传为“墨梅始祖”,墨梅的意象是从月光照梅花在窗户纸上所形成的影子而得得。黄庭坚是好友,黄曾题诗云:雅问华光能画梅,更乞一支洗烦恼。尽管后世定仲仁《华光梅谱》为后人托名所作,但依然是至今所指最古老的梅花画谱。宋代还有马远《梅谱》十八叶、赵孟坚《梅谱》等。工笔梅花图有宋徽宗《梅花绣眼图轴》、南宋徐禹功 《雪中梅竹图卷》。

  •     宋诗人范成大《范村梅谱》虽被后人断为“园艺学著作”,但其中提出的以曲为美,“疏影横斜”的审美导向,却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梅花绘画的创作。宋伯仁《梅花喜神谱》100幅各类画梅作品,并配上了自作诗,还把梅花花头、花枝做了分解说明。开了后世梅花技法书的先河。宋赵孟坚《梅谱》尽管只是两首题画诗,却提出了画墨梅传承发展的主流谱系的学说,杨补之为华光和尚入室子弟, 杨无咎的两个外甥汤叔雅、 汤叔用直接继承这一脉。这一脉就是与官梅以曲而华贵为美针锋相对的野梅-村梅派,他们同情百姓疾苦,画梅枝劲挺率直,表现出强烈的孤芳自赏的操守。王冕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     王冕的《墨梅图》和元代咏梅诗

  •     王冕出生于浙江诸暨,远祖曾官至北宋甘肃宁夏一带的清远军节度使从函谷关以西迁居而来。王冕出生在一个衰败的贫困家庭。他自幼酷爱读书,7岁时放牛时去私塾听讲,竟把放牛的事忘记的了。晚上爬到庙里的菩萨腿上就着长明灯读书可以通宵不眠。理学家韩性听说了他的事迹就收他为弟子。宋代理学主张读书经世致用,但王冕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中。只落得“此志竟萧条,衣冠混泥涂。蹭蹬三十秋,靡靡如蠹鱼。”(王冕《自感诗》)王冕一怒之下,烧了应试资料,浪迹天涯。王冕画梅既是抒发自己的心意,也是靠卖画为生。

  •     王冕画梅花的代表作有《墨梅图轴》、《墨梅图卷》《南枝春早图轴》等,其中《墨梅卷》(又名《墨梅图题诗》)因为其上的题诗而成为最为著名画作:我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表现了王冕“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高洁品质。在另一首题名《白梅》诗中: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更表现了王冕自己的铮铮傲骨。王冕画的墨梅,在技法和气息上是继承杨补之一派的,但他又有了出枝遒劲写意,着花丰硕绵密的个性风貌。由于他的诗画俱佳,对后世影响极大。王冕还著有辑录前辈画梅名家释仲仁、杨补之、汤正仲等的梅谱、画卷而成的《梅谱》,但据考证王冕的《梅谱》是出自比他自己稍早的吴太素《松斋梅谱》。书中吴太素深入地论述了画与书的关系:“家吴太素说:“写梅作诗其趣一也,故古人云:画为无声诗,诗乃有声画。”对画梅的基本意象提炼作了分类总结,如:“临崖傍水”、“疏风洗雨”、“临风待雨”等。

  •     王冕所处的时代是中国文人画全面成熟的高峰期,文人画的成熟在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与完备,文化自信的人格精神与中国画绘画成熟的结合。文人画以书卷气为基础,重写意精神与笔墨的完美结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王冕的创作成为了文人画的高峰和典范。

  •     时代大美呼唤着古老的梅文化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     毛泽东写于1958年的这首词,是“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在梅花传统的品质至上,毛泽东抒发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砥砺奋斗终于站起来的豪情,赋予了梅花全新的时代精神,那就是从此梅花走出了“独善其身”的小我,而走向了时代英雄气象的大我。这也就是在当代中国人的心中,梅是如此鲜明而生动的温暖、富有战斗精神的中朝气蓬勃,从大片种植的园林一直到画家笔下画面。

  •     从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潘天寿、李苦禅、陈少梅、朱屹瞻、王个簃到关山月、黄胄等近现代名家几乎都画过梅花,其中以关山月画的最为着力。关山月的梅花也最具时代的影响力。关山月的梅花无论是漫天飞雪中的披霜斗雪,还是春回大地前的春意盎然,都能充满着热烈的气氛,都有一种新时代气息,那是一种时代的号角,大众审美的温暖。关山月先生到80高龄依然好做巨幅梅花,笔精墨妙,神气完足。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中国人民是不会忘记的。今年是关山月诞辰105周年,11月1日-23日,《关山无限--纪念关山月诞辰105周年作品展》证在国家博物馆举办。

  •     梅文化对中国民族的心理和生活有着重大的影响。在音乐上,有千古名曲《梅花三弄》,也称《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古琴谱《太音补遗》《蕉庵琴谱》介绍《梅花三弄》原是晋朝桓伊的一首笛曲改编为古琴曲。琴曲的乐谱目前看到最早版本是《神奇秘谱》(1425年)。乐曲塑造了梅花凌寒傲雪、高洁幽香高士情怀。

  •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是酒具“梅瓶”。据北京大学国文系教授兼研究所国学门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中国音乐世家许之谦考证“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梅瓶最早出现在唐朝,历史上各大瓷器窑口都烧制过梅瓶,而且随着各朝代审美观念的变化,梅瓶的形制都有相应的改变。官窑、民窑都生产梅瓶。可以说,梅瓶的发展就是一部唐以来中国器皿审美历史变迁的缩影。如果说唐以前的盛酒具主要是青铜器,那么唐以后的酒具,瓷器梅瓶就是主力。梅瓶别名“经瓶”,陶瓷学家马未都认为这源于宋代皇家的讲筵制度。当时“讲经”也叫“讲筵”。讲完之后,皇帝要招待大家吃喝,当时的酒,就是装在这样的瓶子里。

  •     当代著名的中国戏剧奖最高奖“梅花表演奖”就是取“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在1983年设立的设立了中国第一个以表彰和奖励优秀戏剧表演人才、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戏剧事业为宗旨的戏剧大奖——梅花奖。

  •     如今,梅文化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滋润着一代一代中国艺术家的创新发展。

18015034920853300005.jpg

王冕 墨梅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