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jpg

  • 南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终年71岁)山东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其父李格非曾任礼部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从小生活于首都汴京,其父藏书丰富。李清照16岁前后就以《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名动京师,《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称“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17岁嫁与赵明诚(1081-1129,终年48岁,密州(今诸城)人),其父曾任尚书右丞、尚书左丞(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其诗词语言清丽婉约,中年历经沧桑后风格大变,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 一、李清照寿命较长的原因

  • 李清照经历坎坷,48岁后就独自一个人生活直到71岁,与2015年我国人均寿命76岁相比,她的寿命相当长,可能原因包括:

  • 1、内心强大,抗压能力强。她从小熟读诗书,练得一手好字,利于心智开明。年轻时全家相继因父亲公公被撤职受牵连,很早就有抗压能力。很爱丈夫,但没有子女,较早就容忍丈夫娶妾(当时流行,苏轼等都有)所带来的孤寂。

  • 2、胸怀天下安危。因而很容易转移、忘记自己孤苦伶仃一个人生活的烦恼。她在多个诗歌中提到应收复失地,这与当时不少偏安享乐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 3、性格豪放果断。她对项羽的评价,豪气万丈,直冲云霄,成为千古不朽名句。鉴于第2次闪婚带来的痛苦,她不惜坐牢以快速解除这段短暂的婚姻关系,从而将自己的不快和痛苦降到最低,早解脱、早受益。

  • 4、有信仰,精神寄托强大。赵明诚自幼爱好金石,李清照积极协助编写《金石录》,1129年丈夫突然因病去世后,时年45岁的李清照为不负丈夫临终遗嘱,想尽一切办法保存金石。在绍兴二年(1132年)南逃至杭州安定下来后,费时11年完成《金石录》校勘工作,并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献于朝廷。这种心无旁骛的精神,也有利于忘记生活中的不快。

  • 二、主要生活经历回顾

  • (一)中年前有2次婚姻经历,第一次中年丧夫

  • 1、17岁第1次结婚,但46岁中年丧夫。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7岁的李清照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云:“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双方感情应经历了由浓转淡、再复浓的过程。

  • (1)1101-1118年婚后感情浓厚阶段。结婚后,李清照写了大量夫妻恩爱、幸福甜蜜、亲密无间的诗词,如18岁作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提到,稍有别离就“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人比黄花还瘦”。

  • 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初,其公公赵挺之去世并被朝廷追查后,全家受牵连被捕,7月份被释放后,丈夫遭罢官,于是回到丈夫老家青州,一呆就是13年。1108年,24岁的李清照将其住屋称为“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1114年李清照请人画了一幅肖像,挂在室内,赵明诚题词“佳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甚堪偕隐。”

  • (2)1118-1121年夫妻感情出现危机阶段。婚后李清照一直无子,可能在1117年赵明诚完成《金石录》初稿后的第2年,即1118年赵明诚有“天台之遇”,即纳妾,而且,多带妾而不是李清照与朋友聚会。当时李清照非常痛苦,有人据此认为就是在这种状态写下了《声声慢》,抒发被丈夫冷落及膝下无嗣的愁苦。遗憾的是,赵明诚的妾也未生子,洪释在《隶释》(卷二十六)提到《〈金石录〉跋》说“赵君无嗣”,翟耆年在《籀史》(卷上)称“赵明诚古器物铭碑十五卷”条说:“又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

  •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4月底,37岁的赵明诚任莱州知州,年底李清照前去团聚,仍担心夫妻感情,如在青州至莱州途中宿昌乐时写下了《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称“泪湿罗衣脂粉满,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人道山长山又断,萧萧微雨闻孤馆。惜别伤离方寸乱,忘了临行,酒盏深和浅。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说:“此首殆为宣和三年辛丑八月间清照由青州至莱州途中宿昌乐寄姊妹所作。按地理图,由青至莱,须经昌乐。《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十九载建炎三年,赵晟由青赴莱,刘洪道令权知昌乐县张成伏兵中途邀击,可以证明。”

  • (3)1121-1127年赵明诚去世前双方感情和好如初阶段。1121年夫妻在莱州团聚后,因有修订完善《金石录》的共同爱好,夫妻感情修好,主要有2个证明:一是2年后赵明诚到淄州任知州,与辖下邢氏村长者邢有嘉交好,邢有嘉曾拿出唐代白居易手书的《楞严经》给赵明诚观赏,赵明诚“因上马疾驰归,与细君(即妻子)共赏。时已二鼓下矣,酒渴甚,烹小龙团,相对展玩,狂喜不支,两见烛跋,犹不欲寐,便下笔为之记。”(缪荃荪《云自在龛随笔》卷二引)。二是李清照提到赵明诚临终遗言“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分香卖履”来自曹操的《遗令》即“余香可分与诸夫人。诸舍中无所为,学作组履卖也”,说明赵明诚没有将财产分给妾,而是全部留给了李清照。

  • 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在江宁(今南京)去世,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调知湖州,但离任前夕,御营统治官王亦想叛乱,被李姓下属发现后紧急报告赵明诚,但赵明诚未作准备,竟然弃全城百姓及妻子不顾,与另2名官员“缒城逃走”,幸亏李姓下属组织力量平定了王亦的叛乱。赵明诚因此被朝廷革职。

  • 三月,夫妻两人“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金石录后序》),过乌江楚霸王项羽自刎处时,李清照写下千古名句《绝句》,赵明诚听后感到羞愧。五月,至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旨知湖州,《金石录后序》称,赵明诚将“过阙上殿。遂驻家池阳,独赴召。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

  • 但赵明诚不幸在途中生病,8月18日在建康去世,时年48岁。45岁的李清照悲痛万分,作祭文曰:“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谢《四六谈麈》卷一),在《金石录后序》提到“葬毕,余无所之余又大病,仅存喘息。”此后,金兵南侵,孤苦一人的李清照被迫随流亡朝廷由建康入浙东,途中大部分财产灭失,很是凄凉。

  • 2、49岁第2次闪婚、闪离。逃到杭州后,时任右承奉郎的张汝舟(浙江归安人)以为李清照有很多财宝,对时患重病、孤苦伶仃的李清照照顾有加,获好感后,双方于1132年(绍兴二年)结婚。婚后张汝舟发现李清照并没有多少财宝,索要金石文物也遭拒绝,于是动不动就打骂李清照。李清照难以忍受,不惜以自己坐牢为代价,告张汝舟早年科举考试作弊,要求摆脱这段婚姻。按宋代《刑统》规定:妻告夫,虽属实,仍须徒刑二年,可见李清照离婚的决心之大。因李清照名声大,加上李、赵家仍有亲友在朝廷做官,坐牢9天后被释放。宋代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收录了李清照的《上内翰綦公(崇礼)启》称,李清照是在重病期间被骗婚的,婚后张汝舟暴露出市侩面目,李清照不堪虐待,揭发了张汝舟以前的匿罪事,李清照对营救她的綦崇礼表示“感戴鸿恩”,因此写了这封感谢信。

  • timg-244.jpeg

  • 从李清照上述2段婚姻可以看出,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是夫妻关系稳定、和谐的关键,既能弥补没有孩子的缺憾,也能在天时、地利成熟时把另有新欢的另一方拉回来,双方共同面对、解决婚姻危机,实现感情复好如初。

  • (二)中年前家庭成员的职场起落较大

  • 李清照婚后不久,父亲、公公先后遭遇撤职变故。丈夫在家赋闲13年后,于1127年被重新任用,直至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8月因病去世。

  • 1、18岁其父卷入元祐党争全家被迫离京并受牵连。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7月,即李清照出嫁后的第2年,其父时任礼部员外郎的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并排名全部17人中的第5位,被免去提点京东路刑狱之职。9月,徽宗亲书元祐党人名单,刻石端礼门,李格非在120人中名列第26位。罢官后的李格非带家属回到原籍明水(今黑龙江明水县)。不就朝廷党争株连到子女,崇宁二年(1103年)9月庚寅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辛巳诏称“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宋史》卷十九《徽宗本纪》),崇宁三年(1104年)“夏,四月,甲辰朔,尚书省勘会党人子弟,不问有官无官,并令在外居住,不得擅自到阙下”(《续资治通鉴》卷八十八)。李清照被迫离开京城和丈夫回原籍。

  • 2、23岁其公公也卷入元祐党争全家被迫离京并受牵连。崇宁元年(1102年)在李清照父亲被罢官的同时,其公公赵挺之在6月、9月先后升任尚书右丞、尚书左丞,在当时政治气氛下,不敢救亲家。崇宁四年(1105年)暮春,赵挺之除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六月“(因)与(蔡)京争权,屡陈其奸恶,且请去位避之”,遂引疾乞罢右仆射(《宋史.赵挺之传》)。崇宁五年(1106年)二月,蔡京罢相,赵挺之复授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朝廷毁《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续资治通鉴拾补》(卷二十六)称李格非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李清照回京与2年未见的丈夫团聚。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正月,蔡京又复相,三月赵挺之被罢右仆射,5天后病死,去世3天后被蔡京诬陷,在京亲友被捕入狱,因无事实证据,在7月份被释放,但赵挺之死后的追封、子孙荫封都被夺回,无奈赵家回到青州老家,李清照随同。

  • 3、37岁时丈夫复出但8年后在上任途中病逝、李清照孤苦无助南逃

  • 崇宁二年(1103年),22岁的赵明诚开始为官,但并不顺利。宋徽宗大观元年(1107年)受其父牵连被罢官,回到青州老家,一呆就是13年。

  •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4月底,37岁的赵明诚知莱州,李清照秋8月从青州出发,赴莱州团聚。此后任淄州知州。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在江宁(今南京市)去世,南下奔丧。八月,起知江宁府,兼江东经制副使。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二月,赵明诚调任湖州知州,即将离任前夕,御营统治官王亦叛乱,赵明诚竟然弃全城百姓及妻子于不顾,与另2名官员“缒城逃走”。幸亏李姓下属组织力量平定了王亦的叛乱。赵明诚因此被朝廷革职。

  •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五月,夫妻两人用船装金石文物,到池阳(今安徽贵池)时,赵明诚被任命为湖州知州,于是独自骑马前去赴任,留下李清照独自照看全部文物。但赵明诚在途中生病,8月18日在建康去世,时年48岁。李清照悲痛万分,从此孤苦一人,历尽千难万险,携带剩下的文物随政府南逃到杭州。

  • (三)经历北宋亡国,希望南宋政府能北进收复失地

  • 1、北宋亡国。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八月,金兵再次进攻开封。闰十一月,开封陷落。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金人废黜宋徽宗、宋钦宗,北宋灭亡。当时李清照正与任淄州知州的赵明诚在一起,夫妻“四顾茫然”。同年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

  • 2、希望南宋收复失土。1127年李清照带15车文物从青州到达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李清照机智应变保住了财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

  • 当听说朝廷与金军签订和平协议后,写下“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等诗句。绍兴三年(1133年)五月,朝廷派同签书枢密院事韩肖胄、工部尚书胡松年出使金国,李清照作诗“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绍兴四年(1134年)十月,李清照避乱金华,写下《打马图经》并《序》、《打马赋》等,抒发“烈士暮年”的感慨,作《武陵春》词感叹漂泊无家可归的愁苦,作《题八咏楼》诗感慨“江山留与后人愁”。

  • 5716475302016920141.jpg

  • (四)助夫收集金石,参与编写丈夫的《金石录》,最终费时11年校勘

  • 1、参与编写《金石录》。赵明诚自幼好金石,结婚后,两人购买收藏了大量金石,《金石录后序》称“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其乐在声犬马之上”。

  • 政和七年(1117年),赵明诚写完《金石录》初稿,由刘趾作序,所录所藏的金石拓本,上起三代,下及隋唐五代,共2000种、30卷,前10卷为目录,按时代顺序编排;后20卷为钟鼎彝器铭文款识和碑铭墓志石刻文字,并加以辨证考据。是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金石学专著。

  • 张端义《贵耳集》(卷上)称李清照“亦笔削其间”。1121年底,李清照到丈夫任知州的莱州团聚后,继续帮助整理《金石录》,在《金石录后序》称“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为一帙。每日晚更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

  • 2、尽全力保管金石

  • (1)藏于青州的金石全部在战乱中被毁。1126年,在赵明诚淄州任上,听到金兵进犯汴京消息后,夫妻“四顾茫然”,面对珍贵的金石文物发出“知其必不为己物矣”的感慨。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赵明诚奔母丧南下金陵,并任江宁知府时,李清照返回青州整理“归来堂”中的金石文物,《金石录后序》提到“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金石录后序》称“青州故第,尚锁书册用屋十余间,期明年再具舟载之。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实为“青州兵变”)”,即当年12月,青州兵变,杀郡守曾孝序,青州藏物全部被毁。

  • (2)南逃途中丢失大部分。1127年李清照带15车文物到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而去(《续资治通鉴》卷一0一),但李清照机智应变保住了文物,于建炎二年(1128年)春抵达江宁府。

  • 1129年(宋高宗建炎三年)赵明诚被免职后,5月,夫妻两人载物坐船到池阳(今安徽贵池),赵明诚被重新启用,任命为湖州知州,于是赵明诚独自骑马赶赴湖州,不幸途中得病,于8月18日在南京去世。在两人分开前,李清照问到遇到不测财产怎么办时,《金石录后序》提到夫妻对话“(李清照)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赵明诚)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即《赵氏神妙帖》),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遂驰马去”。赵明诚于1129年8月18日在建康去世后,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独自照看金石文物,途中两次受损:

  • 一是洪州沦陷大部分被毁。考虑到赵明诚妹婿李擢任兵部侍郎,从卫太后在洪州(今江西南昌),弟弟敕局删定官李沆也逃难在洪州,于是李清照带15车文物前去,寄存在弟弟家里,但当年11月,洪州沦陷,李清照只带走部分轻便文物,其余全部被毁。

  • 二是在越州被偷走部分。建炎四年(1130年)春,李清照追随皇室逃至浙东,“到台,守已遁。之剡出陆,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从御舟海道道之温,又之越。”11月到达衢州,绍兴元年(1131年)3月到越州(今浙江绍兴),住在土民钟氏家里。但有个晚上窃贼挖墙盗走5个箱子,李清照悲痛不已,立重赏收赎,没想到几天后,钟姓房东拿着18轴画卷前来,孤苦无助的李清照只好花钱赎画,但其它丢失文物再也没有找到。

  • 3、费时11年完成《金石录》的校勘工作

  •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逃难到首都杭州后,继续校勘丈夫的《金石录》。

  • 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写完《金石录后序》,费时11年后,终于在绍兴十三年(1143年)校勘完《金石录》后,进献朝廷。

  • 完成丈夫的遗志后,李清照过上了简单平和的生活。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71岁的李清照在孤苦伶仃中辞世。

  •  

  • 三、主要代表性诗词汇编

  • 李清照从小家庭丰裕,前期诗词多现悠闲生活,清新可人、浅斟低唱;但因婚后无子,青年时父亲和公公先后被撤职牵连全家,中年后又经历国破家亡、中年丧夫、独自逃难无处可去、财产文物损毁、被蒙蔽闪婚闪离等,因而后期诗词风格大变,多哀叹孤单凄凉、无依无靠的惨像,期间曾豪气万丈,希望出现项羽一样的英雄人物能收复失地。

  • (一)青年

  • 1、15岁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描写坐船游玩看到的美景。李清照15岁(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来汴京不久后所作,为其处女作。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2、16岁写《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描述春雨过后百花开放的美景。据陈祖美《李清照简明年表》称,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3、17岁作《一剪梅》向新婚不久远行的丈夫诉说孤寂、相思亟盼来信。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7岁的李清照嫁给太学生赵明诚,婚后不久,丈夫便“负笈远游”。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
    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4、19岁作《醉花阴》表达无比思念远行的丈夫。崇宁二年(1103年)重阳节所作。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二)中年

  • 1、45岁作《乌江》表明要做个有血性、宁死不屈的英雄。南渡后建炎三年(1129)赵明诚因得知有叛军后弃城自逃被罢守江宁,夫妻两人坐船去芜湖,路过和县乌江项羽兵败自刎处有感。此诗有嫌弃赵明诚自逃之意。

  •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2、约45岁前后作《声声慢》表达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惨像。目前写作时间有分歧,有的认为写于1118-1120年夫妻感情由浓转淡时,即1117年赵明诚在青州老家完成《金石录》初稿后,因李清照一直无子,赵明诚在1118年或有“天台之遇”即纳妾,且多携妾而不是李清照与朋友聚会,当时李清照非常痛苦,写此诗抒发被丈夫冷落及膝下无嗣的愁苦。也有人认为写于1129年南逃浙江途中。因为秋天才北雁南飞,45岁的李清照之前一直在北方,在北宋已亡、丈夫去世、财产灭失的秋冬南逃途中,见到“旧相识”的雁,想想自己孤苦一人,无依无靠,悲痛欲绝,愁苦不堪而作。个人也认为45岁的可能性大,因为事非经过不知难,只有历过彻骨的伤痛,才能写下如此惊天动地的诗句,光凭失去丈夫的欢心是不可能得出如此深刻的感悟的。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最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 3、50岁作《题八咏楼》感叹宋室不振、难守半壁江山。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难要州(今金华),投奔当时在婺州任太守的赵明诚妹婿李擢,卜居酒坊巷陈氏第。登上八咏楼(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当地双溪楼、极目亭同名)。

  •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 4、50岁作《武陵春·春晚》感叹国破家亡、自己漂泊无归的愁苦。宋高宗绍兴四年(1134年)九月,李清照避难要州(今金华)。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泝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图片来源于网络,清照网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