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文化史上酒令早已有之。宋代风盛斗茶,有竞争之意,仍无行令之习。自李清照夫妇品茶行令始,妙趣横生的茶令逐渐流行。南宋王十朋有诗句曰:“搜我肺肠著茶令。”自注曰:“余归,与诸子讲茶令,每会茶,指一物为题,各举故事,不通者罚。”茶令风行于江南一带,其方法与李清照夫妇之行令极为相似。李清照堪称“茶令”的开山鼻祖。

  • u=1647467659,310419163&fm=173&app=49&f=JPEG.jpeg

  • 知识乃文人之财富,读书藏书是文人最大乐趣。茶与书结缘,使文人把读书与品茗两种生活艺术结合起来。烹茶读书,始于盛唐,中唐后文人烹茶读书就已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到了宋代,读书与饮茶更是文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了。饮酒读书与饮茶读书是两种读书形态,文人也有饮酒读书的,北宋文人苏舜钦“汉书下酒”的故事颇具代表性。饮酒读书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读书,它是一种豪放、感兴的意态。饮茶读书乃是文人的一种选择,也是文人用以表现生活态度的一种方法。饮茶读书成为李清照与赵明诚这对文人情侣闲暇必备的清课,他们饮茶读书的趣事成为茶文化史上流传的美谈。

  • u=2803839820,3564290667&fm=173&app=49&f=JPEG.jpeg

  •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记述有她与丈夫回青州故里闲居时品茗行令的趣事:每获一书,即共同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舞、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后,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 u=1993695430,4198794115&fm=173&app=49&f=JPEG.jpeg

  • 赵明诚在《白居易<楞严经>跋》中记述了赏帖烹茗的趣事。赵明诚在淄州当太守时,得知辖区内一郝姓人家珍藏有唐代白居易手书佛教《楞严经》,便登门拜访。主人得知太守是位收藏鉴赏大家,十分敬重,捧出《楞严经》相示。赵明诚如获至宝,征得主人同意,借回府中与妻子共欣赏,不觉已是午夜时分,两人便烹煮小龙团,一边品茶,一边展玩,没丝毫睡意。两个痴心人,一对雅夫妻,就这样品茗啜饮,相对展玩,尽一时之雅兴,得无穷之乐趣。

  • u=1835565028,3045772904&fm=173&app=49&f=JPEG.jpeg

  • 由于茶有兴奋大脑消除疲劳的功效,读书时头脑清醒,能增强记忆。卢全《七碗茶诗》有“三碗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对于文人,饮茶读书又是一种学究式、探讨式地做学问。李清照读书,史载能过目不忘,除了她博闻强记外,饮茶不能不说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 u=650326712,2019970904&fm=173&app=49&f=JPEG.jpeg

  • 李清照不仅乐于品茗行令,她还是一位“分茶”高手。分茶即点茶,“分”是调的意思,以筅击拂,使茶汤与茶末和谐融合,生花咬盏。茗战时便称斗茶,如果仅仅是个人烹玩,就称分茶或点茶。分与点,一是以瓶注汤,一以筅击拂,是从不同角度揭示的点茶的两个关键技术动作。在煮茶时,候茶汤浮细沫如乳,便用箸或匙搅动,使茶汤波纹变幻出各种各样的形状,虽然瞬间即逝,但仍具很高的审美价值。分茶玩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想象力,它的创造空间大,所以文人雅士热衷于此道。他们专注于这种美的比较与享受,以为一种休闲的消遣,自娱娱人。

  • u=1082611041,2432907415&fm=173&app=49&f=JPEG.jpeg

  • 宋代玩分茶的主要是僧人和文人。文人中做过翰林的大多擅长分茶,欧阳修、苏东坡、黄庭坚,南宋的陆游、杨万里、王十朋等都善于分茶,都有关于分茶的诗作。李清照对分茶的赏玩水平很高,称得上能手,她的词作里就有不少忆及玩赏分茶的词句:“当年曾胜赏,生香薰袖,活火分茶。"(《转调满庭芳》)李清照另一首词《摊破浣溪沙)亦曾写道:“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这是她总结平日玩赏分茶的经验,指出了不宜分茶的情况。

  • u=161114991,312847357&fm=173&app=49&f=JPEG.jpeg


  • 赵明诚在北宋末年的动荡中死去,李清照从此孤身一人,在寂寞凄凉中写了不少感伤时世、悲叹身世的词。“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在极度悲痛之余,她靠一杯浊酒、一盏清茶排解内心愁苦。人处此境,剩下孤身独酌香茗,当年品著行令猜典述故的乐趣全没了,唯有团茶的苦涩留齿不散,慢吸细嚼。茶,依然是茶,苦也是茶,乐也是茶。

u=768449139,1434505160&fm=173&app=49&f=JPEG.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