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出生在书香世家,其父李格非是北宋文章名流,大文豪苏轼门下弟子。母亲王氏乃状元王拱辰孙女,知书达理,饱读诗书。家中更是藏书万卷,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从小就喜欢读书,才思敏捷,少有才名。

李格非与当世名流中很多人往来甚密。李父常与他们谈古论今,鉴赏诗词书画。这时小清照在旁边听着,增长了很多见识和知识。

这些文人没有世俗的迂腐眼光和偏见,对小清照欣赏至极,李父更是经常拿出小女出色的诗文给他们评鉴。他们的赞誉,使小清照对文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16岁那年初春,李清照随父亲来到汴京,开始了新的生活。为了培养她,李父为她请来了琴师,教习古琴。“琴书端可消忧”,弹琴不仅可以陶冶情操,提升修养气度,还能锻炼专注力,读书累了,可弹琴消乏解闷。

当世女子有才情者不多,像李清照这样出身世家又天姿灵秀者更寡见。不久后,因为一首词,汴京文艺圈几乎都知道了这位才女。

故事发生在阳春三月末,百花开始凋零,唯有海棠花期较晚,形神俱佳令人爱赏。少女清照爱花成痴,痴语频出。这天黄昏,风雨晚来急,狂风一阵接一阵扑打着院里的海棠,清照喝了几杯酒,醉意朦胧之际,仍担心院中的海棠被风摧残,遣侍女不时察看。早上醒来,侍女卷帘侍奉她洗漱,此时她仍昏昏沉沉,酒意尚存,开口就问:“那海棠花被风吹落了吧?”侍女望了一眼窗外禀报说:“小姐您就放心吧,海棠花和以前一样开得正好呢!”

清照忽然坐起,开心的说:“是真的吗?那应该是“绿肥红瘦”了呀!”遂作词一首,表达一下少女感春怀春之情。在她眼里,海棠虽美却花期短暂,犹如少女的青春容颜转瞬即逝。词中隐约透露着她春心悸动,少女惜春的心情。

image.png

《如梦令》

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竟然不胫而走,大家交口称赞,虽尺幅小令,却能灵动饱满,富有节奏,尤其是那句“绿肥红瘦”,更是新奇清丽,散发少女的气息。一时间,李格非的女儿成了“士大夫莫不称之”的才女。

李格非欣喜之余不禁感叹:小女若为男儿身,或许有经天纬地之才啊。

李清照红透汴京文艺圈,引起一位青年才俊的注意,他就是赵明诚,亦出身书香门第之家,与清照同龄,乃中书侍郎赵挺之的幼子,酷爱搜集金石书画,在圈内小有名气。

他多方打听李清照的故事,对她心生爱慕,好奇驱使他迫切地想认识这位词女。他父亲与李格非不仅同朝为官,而且还是同乡。

近水楼台先得月,思索良久,他决定主动出击登门拜访李格非。

初夏的一个早晨,他敲开了李府的大门,惊动了正在荡秋千的少女清照。她抬头一看,门口站着一位大帅哥,正含情脉脉地望向她。呀,丢死人了,她慌忙从秋千上下来,连手也懒得揉搓,顾不得穿鞋就跑,慌忙之中头上的金钗悄然滑落,身旁瘦瘦的花枝上挂着晶莹的露珠,身上香汗淋漓把薄薄的衣衫都渗透了。

李清照是个好奇的少女,走到门口,她以为青梅的枝叶遮住了她的身影,回头躲在青梅树后,偷偷打量来客。

赵明诚望着她小鹿一样逃奔的身影,甚感可爱,心想:不知这位是不是传说中的词女呢?

后来,文艺圈流传这样一首词,赵明诚看后哑然失笑,原来那天看到的就是李清照啊。


点绛唇·蹴罢秋千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image.png

这次是一个成功的拜会,李格非对这位博雅聪明的年轻人颇为满意。多方打听,得知他家世背景与自己家世旗鼓相当,而且博学多识、沉稳又忠厚,并非如别的高官子弟浮浪,除了与其父政见差异,两人确实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心中的东床快婿早已属意于他。

赵明诚从李府回来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读了一本书,书上曰:言与词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他故作百思莫解状,向其父求教,其父赵挺之一下子明白了儿子的伎俩,故意不说破,捋了捋胡子打趣的说:“这句话合起来是“词女之夫”,看样子,你命中注定要是词女的丈夫了!”

赵挺之和李格非虽是同乡同朝为官却无往来,但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熟人兼同乡—晁补之。晁补之经常去李府做客,深知清照才情横溢容貌俱佳,他向赵挺之力荐李清照。

除此以外,李清照与赵明诚彼此都心生好感,就这样,赵李两家一拍即合,才子佳人强强联合,缔结良缘。

婚后的李清照与赵明诚情投意合,每日研究金石书画,赌书泼茶,日子和和美美。

婚后第二年,李父官场失策,因党羽之争锒铛入狱。情急之下,李清照上诗公公赵挺之,希望他能营救父亲。因政见不同,加上赵挺之为了保住官位,他选择视而不见。最后李父被罢官,逐出京城。这让李清照心凉不已,发出“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谴责。这种违背封建礼教的行为并不多见。由此可见,李清照的性格大胆刚烈。

好景不长,赵挺之在官场激烈的斗争中落败,赵挺之失势,几天后溘然长逝。赵明诚在这场斗争中也因此受到牵连,辞官回归青州故里。这一隐居就是十年。

十年间,也是李清照最快乐的日子。昔日门前车水马龙,如今长门冷宫,春草青青,李清照更感叹世事骤变,人情冷暖,更加珍惜隐居生活。她把自己的家命名“归来堂”,把自己的居室取名为“易安室”,把自己的号改为易安居士,没有外界干扰,她和赵明诚琴瑟和鸣,过着岁月静好的生活。

十年后,赵明诚被起用,去莱州做官,李清照独居青州。夫妻二人常常互通书信,把写好的词寄给对方赏析。

有一次,李清照又把新作寄给赵明诚,赵明诚看后赞赏不已,自愧不如,但又不甘心自己比妻子文采差,于是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天三夜,写了五十首诗词。他把李清照的词夹杂在自己的作品里,拿给好友陆德夫看,好友再三玩味说:“只有三句堪称佳句。”赵明诚问:“哪三句?”好友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明诚这才坦言:“这三句正是我的妻子易安所作。”由此可见李清照才情超群。

靖康元年,赵明诚调到淄川做官,李清照也随居淄川。那时时局动荡,金兵入据中原,攻破都城汴京。不久后青州也陷入乱军之中,李清照青州的家惨遭洗劫,十余间房屋里的金石书画等藏品失窃无数,这让赵李夫妇心疼不已。

此时山河破碎,黎民涂炭,但并未影响到两人的甜蜜生活,两人苦中取乐,心境淡然。直到李清照46岁那年,赵明诚病逝,从此李清照开始了孤身飘零的下半生。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一介女流独木难支,想起以前“相向怅惋者数日”的甜蜜生活,她常常感怀凄楚境遇,渐渐从一个幸福的少妇变成怨妇,老妇。经常独自喝闷酒,酒醉了就写诗。这首诗就是在百无聊赖飘零尘世中所作。

声声慢·寻寻觅觅 

image.png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时,她再也不是那个初婚时甜蜜的少妇,集美艳与才情于一身,而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寡妇,一个人在黄花堆积的季节,独自挨到黄昏,听着风吹雨打声入睡,长夜漫漫孤寂难眠,这种落寞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尽头啊!


赵明诚死后,家中仍有不少藏品,常招来小人和盗贼,生活不再清宁。有一次,皇帝赵构的亲信王继先欲以低廉的价格收购她的藏品,李清照哪里肯把丈夫的遗物出售,宁死不从。幸好得到当官的表兄帮助才得以脱身。

李清照49岁这年,被生活折磨得身心疲惫,孤苦飘零中,欺侮时至,流言四起,一个寡妇,无儿无女,在国破家亡的宋朝,生活举步维艰,下半生何去何从?谁能给她提供一个温暖的港湾?这时媒人恰到好处的出现了,给她力荐了一枚小鲜肉—张汝舟。此人虽是小官员,但被媒婆夸成了一个谦谦君子,李清照动摇了,渴望有个人为她撑起头顶的蓝天,于是她与张汝舟结了婚。

婚后才发现张汝舟是个小人,他看中的并非是李清照本人,而是她身边仅存的金石书画和财物,除此以外,他还对李清照暴力相向,她苦不堪言,最后忍无可忍,向官府告发张汝舟贪污虚报的恶行,请求官府判他们离异。当时军务吃紧,官府很快处理了此事。

按宋朝法律,妻告夫,即使胜诉仍需服刑两年,但因李清照与朝中宠臣綦崇礼沾亲带故,他从中帮忙,李清照只被关了几天就获释放,算是因祸得福吧。

算了算,她和张汝舟的婚姻仅持续100天,算是闪婚,还没开始就结束了,如烟火迅疾。

此时李清照年过半百,贫病交加,国破家亡,心中悲愤不已。这时她已经变成爱国诗人,常常写词表达自己的拳拳赤子之心,呼吁宋朝统治者和子民不要摇尾乞怜,站起来抗击侵略者。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圣君大信明如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image.png

满心期待之后,她很快失望,山河破碎,故园缥缈,憧憬依旧是梦境。她变得淡然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顺其自然吧,她再无余力管别的事情了。

51岁这年,李清照终于过了一段平静的生活。这段时间,她开始整理她和亡夫多年的心血《金石录》,整理、校对之时,常常精神恍惚,眼前依稀出现赵明诚的身影,定睛一看,四壁空寂,形单影只,哪里有丈夫的身影?不禁长叹:明诚啊明诚,还是你明智啊,早早的离开战火纷飞的世界,留下我一个人,在这世上艰难的生活。多少次,想去你的坟边大哭一场,奉上一柱香,摆几碟小菜,与你共饮。不知你的坟上,如今可长满了荒草?

悲伤过后,她又埋头校对《金石录》。

终于整理完了,李清照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总算完成了丈夫未竟的事业,了却一桩心事。

晚年李清照,虽然夫死身零,但精神层次始终孜孜追求,借词遣怀。此外,她还举办学堂,把自己的才学传授给更多聪慧女子,但世俗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她并没有在这上面获得很大的成功。

纵观李清照的一生,从中可窥探宋朝的变迁史。李清照的一生都紧紧与宋朝命运相连。如果丈夫的死是造成她半生飘零的因,那么无能的宋朝统治者就是刽子手,扼杀了她下半生的幸福。身为那个时代的风云人物,政治环境注定了她悲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