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词评家常说:想读懂一首词,就要先弄清词作者写该词的背景。我们可以从李清照在五十一岁时写的《金石录后序》书中,了解这位女词人生平和思想,然后再看看她那首《永遇乐·落日熔金》词。   词人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历城(今济南市)人。十八岁和太学生赵明诚结婚。金兵占领汴京后,避难南方。建炎三年丈夫病逝,她便过上漂泊、凄凉的生活。他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词风早期爽丽清秀,晚期凄凉幽怨,被称为婉约派正宗,但也有不泛豪放之作,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作品有《漱玉词》传世。  

  •  李清照的后期词反映超出个人的时代面貌,能够通过个人的身世之感,乡关之念,亡国之悲表达南宋士大夫的爱国情怀,以鲜明的形象、白描的手法、平常的语言、创新的格调寄托深切的感慨和沉重的忧思。《永遇乐》是她的后期词的代表作。  

  • image.png

  •  从宋人笔记可知,在宋朝的京都汴梁每年的元宵节夜,皇帝为了粉饰太平,打着与民同乐的旗号,下旨百姓来看灯。元宵之夜,众百姓男女老幼,纷纷用上街头。特别是难得走出闺门的妇女,打扮得花枝招展。头上插戴着玉梅、雪柳等应景的节日头饰,尽兴游玩,观赏这个东方的狂欢之夜。所以,女词人写怀念故国的题材,选用元宵之夜来抒发感慨,就在情理之中了。  

  •  这首《永遇乐》爱国名词写于1136年,李清照已经五十二岁了,当时她的丈夫赵明诚已经谢世,她又被诬为通敌之罪而东躲西藏,漂白在外,颠沛流离,境况十分凄凉,但她的爱国之心永驻心间。   笔者怀着敬仰之情,与各位文友互相分析李清照《永遇乐》这首名词: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有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这是一副极为工致的联对。是从江淹的“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和王安石的“浮云堆白玉,落日泻黄金”化用来的,意为:落日像溶化了的金水一般的火红鲜亮,晚云似叠拢来的白玉一样的温润光洁。词的开头就为读者描绘出一幅绚烂的晚晴美景,预兆今夜一定出现圆月,元夜月明,这是人所盼望的。笔调作出这样的景物渲染之后,忽然向下一跌:“人在何处?”这句也从江淹的“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化用,江淹是说日暮云合,勾起对佳人的思慕和想念。而这里是晚晴美景,勾起词人的乡关之思,她的丈夫和伴侣,中原父老和半壁江山,都在哪儿啊?这是一声长叹!是全词的第一次反问句。   

  •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又是一副极为工致的联对。如把个别字移动一下就好明白了:“染柳烟浓,吹梅笛怨”变成“烟染柳浓,笛吹梅怨”初春的柳条刚现黄绿,在苍茫暮色的烘染下显得更加浓绿;初春又是梅花纷纷开落,春天就苏醒了,这时一阵笛声,吹出落梅的幽怨,吹出初春的欢欣。词人的心情应该亮丽起来了吧?那渐浓的柳色,那清妙的笛声,把初春的消息和节日的气氛渲染够了,就把笔调又向下一挫:“春意有几许”!这是一声绝望的呼喊,“谁又能知道有多少春意呢?!”这一问,点出了词人的心情黯淡,表明了她心中感觉不到有多少春意。这里的“几许”意为“少许”,不能解为“多许”。是全词的第二次反问句。  

  • 接下来“元宵佳节,融和天气”句,概括了前面两副联对:佳节将近,气候也温和起来了。读者刚刚松了一口气时,词又往下一抹:“次第岂无风雨?”“次第”作“转眼”解,“难道转眼之间就一定不会有风雨了么!”这是带哭之问,真是好景难常,阴晴难料啊,词人饱经风霜,她已经不再相信有什么侥幸的幸福了,这是词人的人生经历的总结。是全词的第三次反问句。  

  • 这种连用的三个反问句,是女词人惯用的表达心中的愤概激切。如《声声慢》中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表达了女词人在元宵节无论如何也提不起游赏的兴。为什么到了这种本来令人欢快的节日词人却兴趣全无呢?

  • image.png

  •     请看下面的这个情节:“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到这里,读者才明白这是什么一回事,原来有好朋友安排了车备好了马,邀她去看灯赏景,她都辞谢了。有句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五十几岁的词人,在经历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在国破家亡的时节,虽遇到节日也高兴不起来啊!只有勾起女词人昔日的回忆。  

  •     接着,词的下片写她由此而兴起的今昔之感和家国之思。有两层,前层是忆昔,后层是伤今。“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中州是指南宋的京都汴梁(今河南开封);“盛日”指当时汴梁的鼎盛时期,这里专指过去的元宵佳节。“闺门”指少女时代或指金国还没侵占北宋京都汴梁时期的安居生活。“多暇”指词人过去那安闲自在的生活情景。“三五”句从古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借用。意为:在国家繁荣昌盛时期,都很重视元宵节的活动。“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铺翠”指贴翠、点翠;“冠儿”指帽子;“雪柳”指宋时妇女在元宵节的一种插戴装饰;“捻金”指在雪柳上夹捻的金线,“簇带”指插装打扮。辛词有“娥儿、雪柳黄金缕”指的就是雪柳、捻金等装饰物;“济楚”指齐整、打扮入时。这些表现了女词人昔日的风光和安逸生活场面。这是忆昔。下面是伤今:“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如今她身心憔悴,饱经风霜。都是写头上装扮,昔日“铺翠冠儿,捻金雪柳”而如今“风鬟雾鬓”形成强烈对比,真实地表达了女词人的黯淡和破碎的心情,所以“怕见夜间出去”,“怕见”指懒得;这是词人的辞谢语言,但她还安慰“酒朋诗侣”们:“没什么,我不如隔着帘儿听你们的欢乐之声吧!”

  •      结束句“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凄惨之极。“帘儿底下”与“香车宝马”的对比,透露出南宋朝廷的破败。读者应注意“听人笑语”的“人”和上片的“人在何处”的“人”,不能理解为一类。这句结束语很值得我们思考:一方面表明词人的自敢寂寞,别具怀抱;一方面暗示她对这种不正常的脱离人民的“欢乐”,采取不妥协的态度。从她笔下描写的两个时间、两个地方、两种人、两种心情的对照,透露出女词人的坚贞品格和爱国胸襟。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的《永遇乐》词是通过过去和现在个人的不同状况,别人和自己在节日中的不同心情,表现了朝廷苟安和国家命运的矛盾。曲折敌对南宋朝廷表示失望和提出控诉,而这正是当时南宋人民的思想心情。它是一首别开生面的爱国词,在当时产生强烈的反响,据说辛派词人刘辰翁深为它所感动,曾和写了一首《永遇乐》并在小序中说,南宋灭亡以前三年当中,每逢元宵节他就要流泪诵读李的这首词,可见女词人的这首《永遇乐》喊出了南渡爱国士大夫们的心声,对他们起着深远的影响。  

  • image.png

  •      这首词,充分表现了女词人的艺术特色。第一,构思的创新。寓感慨于景物,托讽喻于事情,而且不用典故。古人填词时一般都用典故,使用典故比不用典故要容易得多。《永遇乐》是以一个元宵节被邀与辞谢的情节,反映时代特点,表达爱国心情,它有结构、有情节、有倒叙、有回忆、有起伏、有呼应,体现出文学家的艺术才能。第二,语言上的浅易。词里多次采用宋人的口语俗语,如“几许”、“冠儿”、“济楚”、“怕见”等浅畅平易的絮语,娓娓倾诉着深刻的悲哀,表达蕴藉微远的思想,让读者产生共鸣。第三,白描与对比、以小观大等手法的运用。充分发挥了词段特有的抒情性、形象性和含蓄性。  

  •  通观北宋婉约派词,虽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但思想内容嫌太狭窄,太纤弱。南宋豪放词把爱国忧时的内容注入词中,等于给词注入了生命。李清照这首词,通过形象、意境,借助比兴寄托,曲折含蓄地表达爱国思想,既体现了婉约派的特点,又兼收豪放派的长处,故后人称她“独辟门径”、“独树一旗”,在南北宋词坛伤博得一席重要的地位,这是应该肯定的。   

  •   译文:落日像溶化了的金水一般地火红鲜亮 晚云似叠拢来的白玉一样地温润光洁;我所爱之人呀, 你们在哪里? 梅花纷纷开落,春天渐渐苏醒;那渐浓的柳色,

  • 那清妙的笛声,处处洋溢着春天的气息。 但,在我心中它还有多少春意?元宵佳节将近,   气候也暖和起来了,难道在转眼之间就不会有风雨飘临?  

  •  门前的宝马雕车、是文朋诗友的相邀; 巷里的欢歌笑语, 是贤里高临的呼唤。我都婉言谢绝了。 真怀念当年汴京的繁华时节、 我生活是多么的安闲自在呀!  

  • 每年当局都举办元宵节各种活动,我头戴着翡翠, 鬓斜插着雪柳, 打扮华丽无比, 与同伴们玩灯游巷饱赏夜景啊。 可如今, 我形容憔悴,华发毕现满脸风霜, 都懒得上街赏灯游夜了。 你们尽兴地玩去, 我就靠在篷窗隔着帘儿听听你们的欢乐之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