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键词:李清照刚柔相济女性心理

  •  摘要:在两宋之交,李清照堪称本色当行的真正艺术家型的文人雅词高手。她主张词“别是一家”,并身体力行创作了大量的“女子自作闺音”的自叙体词,终结了“男子代作闺音”的代言体词时代,开拓了词体的新的感受和性别情致。作为婉约之宗,她的词作所流露出来的刚柔相济、个性鲜明的女性心理,在热闹喧嚣的两宋词坛上独树一帜,赢得了后人无比的青睐。

  • image.png

  • 词是一种音乐文学,传统的看法是“上不可似诗,下不可似曲”①,柔丽隽永,含思宛转,是一种宜于抒发性灵的文学形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说:“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言尽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这句话表明:词能够传达出人心深处最细微的感情,能够创造诗中难以言传的境界。生活在宋代的女性作家,由于受理学家们极力提倡的封建礼教的控制,她们生活的空间比较狭隘,大部分作家不可能写出气魄豪放的大作,她们只能描摹男女相思,抒写离情别绪,吟咏风花雪月,感叹春愁秋恨。再加上妇女们处于被压迫的地位,故她们的作品大都带有悲哀的情调。在繁星闪烁的女性词作家中,女词人李清照可谓是光彩夺目的一颗了。她那一首首词作绝唱,所表露出来的刚柔相济、个性鲜明的女性心理,让人探究不停、玩味不已。本文拟就李清照词中的女性心理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以求教于同仁。

  • 一、李清照词中女性心理的表现

  • (一)以阴柔为美的女性心理

  • 柔,在李清照的词作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深于情、专于情而又勇敢追求爱情的女子。她温柔可亲,柔丽动人。一切景物和活动都会使她萌发柔情:过雁征鸿引动她的心事,凄风冷雨惹起她的忧愁,饮酒赏花唤起她的相思,宛转、热烈地歌唱爱情,的确是一位写情的圣手。请看一阕《醉花阴》: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image.png

  • 郁闷的天气,孤寂的环境,尤其在“倍思亲”的重阳佳节,整日坐看“香消”,更是让人难以承受这份沉甸甸的相思。这种半夜的凉,何止是“玉枕纱厨”,乃是她凄冷的心境。把酒赏菊,却“馨香满怀袖,路远莫致之”。这份浓浓的思念不知如何寄托,只有任凭西风卷帘,身影一天天地消瘦,憔悴得胜过那篱畔的菊花。清陈延焯《云韶集》赞曰:“无一字不秀雅。深情苦调,元人词曲往往宗之。”许宝善更是激赞此词“幽细凄清,声情双绝”。这种独特细腻的凄苦感受,真让人揪心撕肺。

  • 抒情主人公温柔的秉性,深婉的心理,通过无数隽永的词句传达出来:“闷损阑干愁不倚”(《玉楼春》)的寂寞之愁;“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点绛唇》)的盼归之愁;“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临江仙》)的相思之愁;“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来桑仔》)的漂泊之愁。如此深婉凄清的女性心理,是词人内心感情的自然流露。李清照用她自身深刻细腻的感受,描绘出色彩斑斓的柔情,犹如无数个电影镜头,展示出抒情主人公丰富的心理,这绝非一般的男性词人所能创造。

  • 李清照词中女性的柔丽,不是那种过于纤弱,风吹则折的病态柔,而是血肉丰满,有生命力的健康柔。词人直率地铺写柔情,无意中就流露出一种大胆叛逆的心理。如果说《醉花阴》是曲折含蓄地表现爱情,那么《一剪梅》则是大胆直抒相思之情的佳作了。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百无聊赖的相思,让她“独上兰舟”,感慨飞雁和满月,落花和流水,唯独这同样的相思,两地的愁苦,亘古不变。就像影子一样缠着她,从她的眉间直渗透到心底。正是因为词人如此直白坦荡的抒情,在客观的社会作用上,就具有反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意义,因此她的词在当时被斥为“无顾藉”“无检操”。这些有力的佐证,足可窥见词人大胆叛逆的心理。而在宋代理学像枷锁一样严重地禁锢着人们思想的时代,一个女子有如此的叛逆精神,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 image.png

  • (二)以阳刚豪放为美的女性心理

  • 1.李词中所展示的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请看《渔家傲》:

  •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这首词借助于梦,用《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苏词“我欲乘风归去”的语义,幻想着一条精神上可以寄托的道路,表达词人要求摆脱现实的苦闷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呈现出一种豪迈健举的气概。这种气度恢弘、格调雄奇的意境,展现了女词人宽阔的胸襟和高远的志向。近人梁启超评曰“此绝似苏辛派,不类《漱玉集》中语”②。真是一语破的,指出了此词的阳刚豪放之美。

  • 2.敢于与愁思对抗,甚至于赏花也极具个性。

  •  在李清照“柔情似水”的词中,尽管写出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心情,但她还是敢于与那些浓郁的愁思对抗。“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念奴娇》),“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声声慢》),“浓睡不消残酒”(《如梦令》),“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凤凰台上忆吹箫》),“东篱把酒黄昏后”(《醉花阴》),“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菩萨蛮》)。这种借酒浇愁,敢于与孤苦抗争的倔强,正是她阳刚美的另一面。

  •  从李清照众多的赏花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她的赏花也极见个性。她爱迎风斗雪的梅花、幽雅娴静的桂花、霜清玉瘦的菊花,爱的都是有个性、有内蕴、柔中有刚、超凡脱俗的花。这样的花在她的眼中、笔下已被赋予了意识和情感,成为她自身形象与理想的化身,折射出她特有的心理之光。在《鹧鸪天·桂花》词中,词人通过赞美桂花为“花中第一流”,来表现自己的卓越才华和高尚品质。词中抒发的那种傲视一切、不可一世的孤高性格和开阔胸怀,正是女词人自视不凡、气概豪迈的体现。这种自负的心理,在她的一篇名为《词论》的文章里,也充分展示了出来。

  •  image.png

  • 3.李词中女性心理的阳刚美还表现在词中寄寓的国家兴衰之感。请读《永遇乐》词:

  •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何,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  这首词通过景物对比、人物对比、过去与现在对比,有力地突现了昔盛今衰的沧桑之感,抒发了个人身世的沉浮之情和社会的兴衰巨变所引发的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宋末刘辰翁曾和此词,小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可见他正是从这首词中由小见大——由李所写的个人过元宵,节时的今昔之感,看到国家的兴亡,广大人民丧乱流离的痛苦,词的感染力可想而知。

  •  这种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还表现在其他众多的词作中。《菩萨蛮》中“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抒发了山河破碎,有家难归,日夜思念的愁苦。《武陵春》中“物是人非事事休”,这种“物是人非”,“绝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变化。”(沈祖芬《宋词赏析》)这种重大的变化,就是女词人所经历的国破、家亡、夫丧的遭遇,这种遭遇所带来的无穷的痛苦尽在这四个字上。《清平乐》中“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诗人们经常把自然界的风雨,比喻政治风云,诗句中的:“风势”也就是“国势”了。由此可见,这些词句深深地寄托着词人对家事、国事、天下事无限的忧伤情怀。

  •  李词中的抒情主人公能够把个人的身世之苦与国家的衰亡之痛交糅在一起,这种爱国情怀,不仅是同时代的一般女性作家所不具备的,也是一种于须眉男子之作中亦不多见的阳刚之气,这正是词人豪迈、刚烈的心理特质于艺术上的外现。

  • 二、李清照词中女性心理的表现

  •  一位出色的作家,在创作之前,心目里就已屹立着作品中主人公的形象,如果他没有卓越过人的表现手法,那么,这位主人公只能永远留在他的心底,成为“秘密”,要么出世的也不过是位面目全非、残疾不堪的畸形儿。而李词中抒情主人公女性独特心理的表现,如此亮丽动人,与词人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是分不开的。

  • image.png

  • (一)李词中能状出女性特有传神的动作

  •  男性作家的词作中,抒情主人公也通常为女性,而那些女性的动作,男性作家只能通过观察或借助于想象,当然总不是很传神的。而李清照身为女子,她就能够据自身的体会刻画女性传神的动作,正是这些传神的动作刻画,能够传达出人心深处最细微的情思。“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状写出天真无忧的心理;“见有人来,袜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点绛唇》),刻画出调皮爽朗的心理;“金尊倒,拼了尽烛,不管黄昏”(《庆清朝》),洋溢出豪放阳刚的心理;“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凤凰台上忆吹箫》),展示出深沉含蓄的心理;“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流露出飘零凄黯的心理;“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南歌子》),描摹出孤寂凄苦的心理。

  •  以上女性动作的描写,在男性作家的作品中,也有体现,不妨列举一例,来个比较。李清照刻画情窦初开的少女含蓄而又微妙的情态时,写道“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唐人韩《香奁集》中也写过这样的诗句:“见客人来和笑走,手搓梅子映中门。”但相比之下,“和笑走”轻薄,“和羞走”深挚;“手搓梅子”只能表现不安,“却把青梅嗅”能描写矫饰;“映中门”似旁若无人,而“倚门”倒有所期待,加以“回首”一笔,则少女窥人之态可掬了。尽管韩、李两家词中所描绘的动作基本相同,然而李词却能抓住少女动作的传神之处,较之韩诗,李词就更能真切细腻地刻画出少女惊诧、慌张、好奇、含羞的心理了。

  • (二)李词中炼词造语精工,概括力强

  •  一首词里,不可能每字每句都是精华所在,能鲜明创造意象的个别句子存在,就能使之生色,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李清照的词在语言艺术上的确很值得称道,就连对她的作品颇有微词的王灼,也不得不称赞她作词“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后人或赞赏她善于“以寻常语度入音律”(张端义《贵耳集》),或指出她长于“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彭孙《金粟词话》)。这些评语,都说出了她的语言通俗、纯朴而含思隽永。在此,我们换个角度,从她炼词造语的精工、含蓄,对展示人物心理的作用这个方面来论述。

  •  李清照的《声声慢》一词开头就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是用七组叠字构成,是词人在艺术上大胆新奇的创造。前四字为动作描写,词人想寻觅什么呢?是丢失的珍贵金石器物,还是温馨甜蜜的爱情?然而一无所获,四周一片冷清。后六个字细腻深刻地描摹出词人异常凄苦的心情,真是令人肝肠欲裂。这十四个叠字,历来受到词论家的好评,张端义曾云:“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贵耳集》)。明人茅瑛也赞之:“连用十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后人效颦,便觉不妥。”元人乔吉《天净沙》曾模拟云:“莺莺燕燕春春,花花柳柳真真。事事风风韵韵,娇娇嫩嫩,停停当当人人。”通篇叠字组成,陆以就指出:“不若李之自然妥帖”(《冷庐杂说》),陈廷焯更斥之为“丑态百出”③。这是为何?我们很容易看出:李词中的抒情主人公由寻觅无获而感到四周冷清,再深入到内心的当然就是凄苦之情了。这种凄苦心理的形成完全是水到渠成,而元人乔吉词给人却是矫揉造作、无病呻吟之感。

  • image.png

  • 《一剪梅》中“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不再是一种意念,而是物质化了,触手可及,酣畅淋漓地抒写了相思之情无时不在,浓郁深邃,此句可谓精巧、别致。而先于李清照的范仲淹也曾在《御街行》中有“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词句,但范句平实板直,李句则给人耳目一新感,语句结构工整,表现手法奇巧,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

  •  李词中不仅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词句,而且还有大量的含蓄蕴藉、有概括力的词语。诸如“绿肥红瘦”(《如梦令》),写出了词人惜春惜花的心情。“人比黄花瘦”(《醉花阴》),一个“瘦”字,传神写出了词人憔悴的形象和凄苦的心境。“起来慵自梳头”(《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个“慵”字,是写抒情主人公慵懒无绪,揭示了内心的愁苦。兰世雄在《婉约词》一书中评曰:“香消烟冷,无心续焚,一慵也;锦被乱堆,无心整叠,二慵也;髻鬟逢楹,无心梳理,三慵也;宝奁尘满,无心拂拭,四慵也,日上帘钩,仍盘植床笫,五慵也。该字实乃词眼也。”④可见这一字的概括力。正是因为这些精工含蓄,概括力强的词句,使李词中的女性心理展露得出神入化。

  •  综上所述,作为“女中”才俊的李清照,运用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在词中所表现的独特的女性心理,不仅有深婉柔丽的情思,而且还有阳刚豪迈的气魄,个性鲜明,令人尽怜尽爱,可仰可摹。

  • 作者简介:李首鹏,浙江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语言文学,作文教学。

  • ①沈谦:《填词杂说》(东江集钞本),《词话丛编》(第一

  • 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631页。

  • ②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中华书局,1996年版,第88页。

  • ③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 年版,第20页。

  • ④兰世雄:《婉约词》,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