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芳草年年纪胜游,江山依旧豁吟眸,鼓颦声里思悠悠。三月樱花谁作赋,一天风絮独登楼,有斜阳处有春愁。
这首《浣溪沙》作于1932年,当时日本不断侵犯中国,不少有识之士都怀有一种亡国的危机感。这首词亦正是抒发这样一种愁绪。尤其是最后一句“有斜阳处有春愁”,更是一语双关,可谓是画龙点睛之笔。
这首词的作者即是近代著名的女词人沈祖棻,她与夫君程千帆演绎了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1940年代,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说“昔日赵李今程沈”,把他们夫妇喻为当代的赵明诚和李清照。
沈祖棻先生祖籍浙江海盐,1909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苏州的一个濒于衰落的书香世家。她的曾祖父是清朝咸丰年间的内阁大学士,还当过咸丰皇帝的老师。祖父沈守谦擅书法,与近代书法巨擘吴昌硕、著名词人朱孝臧皆是很好的朋友。
因为家庭环境的熏陶,沈祖棻自幼便打下了十分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同时也接受了良好的现代教育,1930年,沈先生考入中央大学上海商学院,1931年又转学到了南京中央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在这里,他受教于汪旭初、吴梅、汪辟疆等国学大师,1932年所写的这首《浣溪沙》本就是在汪旭初课上的一次习作,得到了汪旭初先生很高的评价:后半绝佳,遂近少游。
1934年,沈祖棻从南京中央大学顺利毕业,并考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在这里,她遇到了她的终生伴侣,后来成为古典文学研究大家的程千帆先生先生。而程先生当时还是金陵大学的本科生。因为共同的学术志趣,他们走到了一起。
1937年9月,南京遭到了日寇的狂轰滥炸,他们避难至安徽屯溪,并在屯溪匆促完婚。之后他们又辗转飘蓬,且时常两地分居。整个抗战期间基本都是在西南地区的成都、乐山等地的大学执教。
抗战胜利后,沈祖棻先生终于结束9年的离乱生涯,与程千帆先生团聚。而此时,程千帆先生刚三十出头,已经是武汉大学中文系主任了。
建国后,沈祖棻先生曾赴江苏师范学院任教,1956年又回到武大,讲授中国文学史、古典文学名著选读、唐人七绝诗等课程,深受学生喜爱。然而,好景不长,1957年,程千帆先生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农场改造,而沈祖棻先生留在武大继续讲学,夫妇俩长期异地分居。直到文革结束,程千帆先生又才回到武汉,与沈祖棻先生团聚,不幸的是,1977年,他们在重游南京,重见许多劫后余生的故人后,刚回到武汉,沈祖棻先生便因遭遇车祸去世。一代才女就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
晚年的程千帆先生,被匡亚明校长聘到南京大学,继续讲学著书,培养了许多的古典文学研究学者,比如新中国第一个文学博士莫砺锋。这是程先生晚年颇觉安慰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