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女诗人李清照的作品几乎没有刀剑之气,反而充满了无限优雅,但为什么就成了“战乱诗人”呢?
因为她比谁都更加清晰地表现了和平和战争的极端性的差别,写出了一个最典雅东方女子经历家破人亡、离乱逃难的时候的心理感受,一种无以言表的忧愁,已经成为能够挑地起一代人大苦大悲的精神杠杆。这也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骄傲,在战乱当中一个个雨中的黄昏,悄悄站起了中国第一女诗人。
荒诞的逃亡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卷入党争,罢职流放。这是李清照年轻时候发生的事情。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面对父辈的名誉重压,百口莫辩,就回到故乡齐州居住。
赵明诚是一个远近闻名的鉴赏家,但身体不好,不久又犯了重病。在重病期间,曾经有北方的一位探望者带了一把石壶请他过目,赵明诚鉴定以后不久就不幸去世了。
他刚去世,就有谣言兴起了,说他直到临死还把一把玉壶献给了北方的金国。面对气势汹汹的舆论,李清照知道自己说不清楚了,即使赵明诚还活着,他也说不清楚了,这就是谣言的特点。
李清照决心以自己全部力量为自己挚爱的亡夫洗刷名誉,但是她又不知道怎么来洗刷。最后她想出了一个最笨拙的方法,就是带上夫妻两人多年辛苦收藏的全部古董文物,跟随着皇帝赵高一起逃难。
她建立了一个勉强的逻辑:“宋朝危难时,我们夫妻都没有二心,一心追随。那么,宋朝没有危难时我们怎么可能背叛朝廷呢?”古董文物不少,一路上颠沛流离,装卸非常辛苦,可怜的李清照就天天辛苦地押运着,追赶着朝廷的逃难路。
其实,慌乱中的朝廷完全不知道后面跟着一个女人、一堆货物,还有一番苦心,更不知道她要用这种方式来洗刷丈夫的名誉。
这就是李清照生命的漫漫长途:逃难、逃难、逃难,押着丈夫的名誉和全部珍宝,永远在战争的缝隙当中着陆。她的词作只是在漫漫长途中的轻轻地喘息,因此她成了一个真正的战乱诗人。
凄惨的晚年生活
走着走着,李清照就要年过半百了,实在是走不动了,她终于想停步了。但是她一盘点身边的文物,在路上已经损失了极大部分。
她突然发现,以前每天赶路,除了追赶朝廷,也是为了逃避整体思考。现在一想,她摇头叹息,自己从青年时期开始,父亲的名誉、公公的名誉、丈夫的名誉,撕肝裂胆地折腾了自己大半辈子。现在一想究竟有多大意义?
所谓名誉只是出现在别人心目当中,但是那些别人现在在哪里?而且这所有的名誉都和朝廷有关,现在连朝廷都找不到自己名誉了,又怎么来和朝廷一起分辨是非曲直呢?李清照决定告别过去,决定过一种安定的生活。
在宋代,这么一个孤苦伶仃的女性要想过一种比较安定的生活,那就应该找一个家,一个普普通通的家。
名誉早已看淡,她不在乎社会上的各种嘲笑自己年近半百的年纪嫁了人。但是没想到是,她的丈夫竟然是一个不良之徒。
他看上了李清照在逃难当中已经所剩无几的古董文物,所谓结婚只是为了诈骗,等到古董文物到手,他立即对李清照拳脚相加、百般虐待。李清照不能容忍,在结婚三个月以后,她向官府提出上诉,要求离婚。
所以了解了李清照的一生,我们才能够真正地读懂她写于晚年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