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安定团结也好、战乱贫穷也好,美女总不缺,但真正能跻身文坛的才女太少了。这里面,宋代李清照显得尤为难得。她文采奇好,在词上的成就早被大众所知。而她的婚姻、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的生活,更是为文坛留下了说不完的传奇。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明水人。她的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母亲是宰相王珪的长女。李清照还在襁褓之中,母亲便亡故。此时恰好李格非被调为京官,他在汴京(今河南开封)没有宅第,便将尚在哺乳中的女儿留在明水老宅。
丧母离父的李清照是不幸的,然而她在明水有个温暖的大家庭,李清照沐浴着亲人的关爱,生活得无拘无束。
转眼间,李清照到了出嫁的年龄,或许是因为李格非对女婿的遴选举棋不定,又或许李清照的心里话对父亲和继母难以启齿,于是她便填词来表达少女的特有情愫,比如四首《浣溪沙》和《如梦令》。
她的词一出手就产生了轰动效应,朝野文士莫不赞赏有加,而吏部高官赵挺之的三公子赵明诚,则是其中对李清照最为痴迷和狂热的一位。后来,他终于把李清照娶到了手。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时,已十八九岁。赵明诚好梦得圆,李清照对这个夫婿也很满意。婚后头两年,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李清照时而在词里写“此花不与群花比”,时而又说“自是花中第一流”,显然过得快乐又自信。
那段时间,李清照填的词并不多,主要是与丈夫一起兴致勃勃地抄写、整理那些稀世典籍。赵明诚当时还在太学当学生,每半个月告假回家一次。每次回来,两人一面吃着零食,一面赏玩碑文,其乐无穷。只是,这样幸福又温暖的小日子,没有持续太久。
一个人踏上寻夫路
初次考验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姻的,是政治。
1100年,朝廷内排挤以已故苏轼为首的“元祐党”,李格非号称“苏门后四学士”之一,因而也在被排挤之列,遭罢黜离京。李清照也受株连,选择了回乡。
1106年,皇帝下诏解除党人一切之禁,李清照回到了汴京的丞相府邸。
1107年,赵挺之在党争中落败,被罢相,5天后去世。遗孀郭氏率领3个儿子、儿媳到青州私宅隐居。在这里,李清照把她和赵明诚的书房命名为“归来堂”,又从陶渊明的“审容膝之易安”一句中,取“易安”二字为号。生活稳定、心态平衡,闲情逸致也油然而生。赵明诚和李清照在花朝月夕,手牵手、肩并肩尽情游赏,作诗联句……正如李清照自己后来追述的:“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夫妇擅朋友之胜”,是夫妻,更是知己。
在青州隐居了八九个年头之后,赵家可谓时来运转。赵明诚即将步入仕途。李清照和赵明诚付出极大心血的金石古籍的整理收藏,也成绩斐然。
但赵明诚在可以、也应该和妻子一同前往的情况下,独自赴任莱州。这对于自认“夫妇擅朋友之胜”的李清照来说,是多么难以承受的情感落差。独自在青州,一心想找回往日幸福的她,于是前往莱州寻夫。
青州到莱州并不远,但李清照内心苦楚,一路上心事重重。她写下那首打动了无数人的《声声慢》。
赵明诚无疑也被打动了,他回心转意,将李清照留在身边,两人重操金石旧业。不久,署名赵明诚的《金石录》便完成了。赵明诚的官运愈加亨通,夫妇两人的感情也愈加深厚,赵明诚亲切地称李清照为“细君”。一旦得到什么好古玩,比如白居易写的《楞严经》,赵明诚马上拿回家,夫妇相对展玩,狂喜不已……
将宝物完璧归“赵”
又是一次考验来临,这次改变李清照生活的是战乱。
1126年,来自北方的金人攻陷大宋都城汴京,掳走国君,史称“靖康之变”。李清照赶回青州,夜以继日地筛选文物准备南运。不料,青州兵变,赵家旧宅的10余屋书册文物,化为灰烬,李清照只抢出了少量珍品,逃往江宁。
李清照从熊熊兵火的青州逃至江宁时,碰上江匪,她却以其大智大勇,保住了蔡襄所书的《赵氏神妙帖》这一稀世之宝,将其完璧归“赵”。
后来,赵明诚被派往浙江为官,李清照不久后就接到丈夫卧病的消息。她又急又怕,日夜兼程去看丈夫。然而到达时,赵明诚已病入膏肓,很快去世。李清照遂成为中年丧偶的“未亡人”。
大病中再嫁匪人
料理完丈夫的丧事后,时局更加紧张,李清照走投无路,只得投奔小弟李迒(音同“杭”)。
之后,李清照流寓两浙,在大病中再嫁匪人。
长期的辗转流徙让李清照生了一场大病,金石文物也损失大半。谁知,家里小偷光顾,她豁出命去保护的几箱书画砚墨被偷走。失窃后,李清照痛不欲生,病情加重,每日昏昏沉沉,她这一病不要紧,可给了坏人空子。这个坏人不是别人,正是她在安徽池阳认识的老朋友张汝舟。
刚认识时,张汝舟就觊觎赵、李船载车满的贵重文物。此时他看李清照寡居病重,其弟不谙世情,便虚情假意骗婚。婚后3个月,李清照发现张汝舟看重的其实是那些文物古董,便告发张汝舟用谎报参加科举考试的次数骗取官职。张汝舟随即受到惩处。她的这次婚姻,也随之结束。
李清照与张汝舟离异后,病情虽然有所好转,但由于不少亲朋对此事不理解,她一度处境孤独,也就更加思念已故的前夫赵明诚。作为“夫妇擅朋友之胜”的志同道合者,她对丈夫以毕生心血编撰的《金石录》无比珍重,在其逝世5周年之际,重读此书,挥泪写下了一篇堪称感天地泣鬼神的《金石录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