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Ch'ing-Chao李清照水星环形山位置
李清照环形山是15个以中华民族的人物的名字命名的水星环形山其中一座环形山。
清代崔错李清照画像
位于水星上的李清照环形山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已命名的310多个环形山的名称中的15个以中华民族的人物的名字命名的其中一座环形山。其余14个为伯牙环形山,蔡琰环形山,李白环形山,白居易环形山,董源环形山,姜夔环形山,梁楷环形山,关汉卿环形山,马致远环形山,赵孟頫环形山,王蒙环形山,朱耷环形山,曹沾环形山,鲁迅环形山。
1976年,国际天文学会聘请一些专家、学者为环形山命名,1987年正式公布了第一批环形山的名字,其中有15个环形山用了中国人的名字。除了中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外,其他14位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家和艺术家。
15个环形山的中国人名字
伯牙:传说是春秋时代的音乐家;
蔡琰:东汉末女诗人:
李白:唐代大诗人;
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董源:五代十国南唐画家;
李清照:宋代女词人;
姜夔:南宋音乐家;
梁楷:南宋画家;
关汉卿:元代戏曲家;
马致远:元代戏曲家;
赵孟頫:元代书画家;
王蒙:元末画家;
朱耷:清初画家;
曹沾(即曹雪芹):清代文学家;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家。
相关链接(来源:百度百科,编者注):
环形山 (地质学名词)
环形山(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盘子”。“环形山”通常指碗状凹坑结构的坑。月球表面布满大大小小圆形凹坑,称为“月坑”,大多数月坑的周围环绕着高出月面的环形山。月球背面的环形山更多。
环形山的中间有一个陷落的深坑,四周围有高耸直立的岩石,环形山的高度一般在7~8公里之间。环形山大小不一,直径相差悬殊,小的环形山直径不足10公里,有的仅一个足球场大小;大的环形山直径超过100公里。最大的环形山是月球南极附近的贝利环形山,直径达295公里,比我国的浙江省小一点。直径大于1000米的月坑总数达到了3300个以上。其中大的直径超过100公里,占月面的7-10%。
环形山大多数以著名天文学家或其他学者的名字命名,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八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
中文名: 环形山, 外文名 crater; 高度 7~8公里之间 ; 命名人: 伽利略
目录
1 特征
2 命名
3 分类
4 成因
特征:
环形山(又叫做月坑)是月球表面的显著特征,几乎布满了整个月球表面。环形山近似于圆形,与地球上的火山口地形很相似。环形山的中间,地势低平,有的还分布着小的山峰。环形山的内侧比较陡峭,外侧较平缓。有些环形山的周围,还向外辐射出了许多明亮的条纹。
环形山的大小差别很大。在月面上,直径大于1公里的环形山总数达3300多个,占月球表面积的10%;至于更小的、名副其实的月坑则数不胜数了。环形山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大环形山内再套一个小环形山,有的大环形山中央有一个很深的坑穴,如牛顿环形山,中心坑穴深达8000多米;还有的大环形山中央陡然矗起一座山峰,叫做“中央峰”。
命名
环形山这个名字是伽利略起的。环形山是月面上最显著的地貌特征。月面上星罗棋布、重重叠叠的环形山酷似地球上的火山口,中央有一块圆形的平地,外围是一圈隆起的山环,内壁陡峭,外坡平缓。
古代天文学家在给月球上的山起名字时,规定了月球上的山用地球上的山名,月球上的环形山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与思想家的名字来命名。这一规定沿用至今。
如哥白尼环形山、阿基米德环形山、牛顿环形山、伊巴谷环形山、卡西尼环形山等,月球背面的环形山中,有五座分别以我国古代天文学家名字命名:石申环形山、张衡环形山、祖冲之环形山、郭守敬环形山、万户环形山。
有一座环形山以中国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命名的高平子环形山。
1987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命名水星上第一批环形山,其中有两座分别以我国古代著名女诗人蔡文姬和女词人李清照命名,这是历史上仅有的两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分类
环形山的构造十分复杂,种类也多。但是按它们形成的先后顺序来划
环形山
分,基本上可分为古老型与年轻型两类。古老的环形山很不规则,大多已经坍塌,而在它的上面重叠着圆形的小环形山及其中央峰。这些高高在上的环形山都是比较年轻的山 。它有单个的,有重叠的,有大有小。有个日本学者1969年提出一个环形山分类法,分为克拉维型(古老的环形山,一般都面目全非,有的还山中有山)哥白尼型(年轻的环形山,常有“辐射纹”,内壁一般带有同心圆状的段丘,中央一般有中央峰)阿基米德型(环壁较低,可能从哥白尼型演变而来 )碗型和酒窝型(小型环形山,有的直径不到一米)。
成因
关于环形山的形成,比较科学的解释有两种:
喷射
月球形成不久,月球内部的高热熔岩与气体冲破表层,喷射而出,就像地球上的火山喷发。它们开始威力较强,熔岩喷出又高又远,堆积喷口外部,形成了环形山。后来喷射威力逐渐减小,喷射堆积只在中央底部,形成了小山峰,就是环形山中的中央峰。有的喷射熄灭较早,或没有再次喷射,就没有中央峰。
环形山
环形山
流星体、陨石撞击
流星体撞击月球。1972年5月13日有一颗大的陨星体在月面上撞成一个有足球场那么大的陨石坑。撞击时引起的月震,被放置在月面的4个月震仪记录下来。主张陨石撞击的人认为,在距今约30亿年前,空间的陨星体很多,月球正处于半融熔状态。巨大的陨星撞击月面时,在其四周溅出岩石与土壤,形成了一圈一圈的环形山。又由于月面上没有风雨的洗刷与猛烈的地质构造活动,所以当初形成的环形山就一直保留下来了。
许多环形山的周围都呈现放射状斑纹结构,这种环形山至少在60座以上,如第谷,哥白尼,开普勒等环形山,都有形状不一,长短不同,条纹数量互异和亮度也很不一致的辐射纹。1968年美国的“勘测者”7号月球探测器,拍下了第谷环形山的一些辐射纹。第谷环形山的辐射纹共有12条,它们穿过山脉,月谷,也横越月海,其中最长的一条辐射纹竟长达1800公里,最宽的一条有20公里宽。
辐射纹怎样形成的,多数科学家认为,火山喷发或者大的陨星体撞击月球表面时,岩石以及岩石粉末等被抛向四周。后来,这些物质逐渐回落到月面而成为辐射纹。由于它们的反照率比较大,所以看上去显得格外明亮。 这是月球表面那些奇异的辐射纹。“阿波罗”飞船从月球传回地面的月球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巨大的陨石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