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著的女文学家却是凤毛麟角。但是,北宋的李清照(1084年—1151年?)却是我国几千年以来的古代文学史上成就卓越的、罕见的、多才多艺的女文学家、艺术家,也是近一千年以来最受欢迎的这个以男性为主体的千古文坛中卓尔不群的著名女词人。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系山东济南章丘人氏。她的父亲李格非为著名学者,曾任礼部员外郎等职,博通经史,能诗善文,很受苏轼的赏识。母亲王氏亦工词翰,善文章。由于她出身仕宦之家,自小生活优越,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而且生性聪颖,勤奋好学。所以善长于词,亦工于诗文,通晓音律,能书善画。她的父母亲都认为如果她是男儿身,考取功名犹如探囊取物。
李清照的诗词和散文都有很高的成就,主要的成就是词。她的创作生活,以1127年金统治者占领汴京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主要表现少女、少妇的欢乐生活以及与丈夫离别后所产生的淡淡哀愁,多属于闺中生活和相思及咏物之作,其作品不乏风韵优美。南渡后,因与百姓为伍,辗转于兵火间,经历了社会的大变乱,国破家亡,许多痛苦涌上心头,风格变为低回宛转、凄惨苦闷、忧伤深情,写了一些反映离乱生活的痛苦以及对故国的思念的具有时代面貌的作品,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李清照在词的成就上主要表现在语言艺术方面。她善于用朴素清新的语言表现她对周围事物的感触和刻画比较细腻的心理。她用典故不多,不追求词藻的华丽,而且有时还采用口语入词,所以常常写得形象生动,富于感情色彩,具有清新流利、明净自然的风格。
李清照的少女时期的作品均表达了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如她在《点绛唇》其中的一词中这样写道:“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这首词描写少女初次萌动的爱情,真实而生动,是李清照少女时代的代表作。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少女刚荡完秋千后的娇慵精神状态。因荡秋千极度疲劳,两手有些麻木,也懒得稍微活动一下,当她看见花草上的晶莹的露珠,忽然感觉到身上几分凉意,这才发现自己已出了一身薄汗。短短数语,就塑造出了一个天真烂漫而又美丽的少女的形象。
下阕是描写少女乍见来客的种种情态。初见陌生人感到惊诧,衣装未整,急忙回避。来不及穿鞋,仅穿着袜子走,头上的金钗也掉在地上,含着羞走了。“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描写了少女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公开的微妙心理活动。
这首词的风格明快,节奏轻松,通过“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把青梅嗅”这一系列动作,把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又娇羞又多情的复杂的内心活动和形态刻画得生动传神,恰似一幅怀春少女嗅梅图。
这首词中的“却把青梅嗅”,语出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这里,李清照则借以表现其少女时期渴望获得青梅竹马般甜美的爱情生活。又如,“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浣溪纱》);“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浣溪纱》);“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频花汀草。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怨王孙》);“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过尽征鸿,万千心事难寄。//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阑于慵倚。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日高烟敛,更看今日晴未?”(《念奴娇•春情》);……等,都表达出了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青春活力以及透露出妙龄少女的淡淡闺怨。
以上这些词均是李清照早年描写少女爱春惜春情怀的作品,这些作品全部采用了白描的写作手法,通过对春日春景和人物情态的描写,并以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使之更为传情,更富有意境。
另外,在李清照这个时代的作品,还有一些表现作者热爱大自然山水的作品,如她在《如梦令》其中的一词中这样写道:“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首词描写了作者回忆自己曾经游览溪亭时的情景。
上面射首词短短三十三个字,便给读者勾绘了一幅生动优美的图画:晚霞的余晖映照溪边的亭阁,尽情欢乐的少男少女,一个个醉意沉沉。待到兴尽归来之时,小舟误入藕花深处,迷路难归。桨声、嗔笑声一片,惊起一群鸥鹭。面对这迷人的自然美景,少女心里充满着欢快,表现了作者开朗乐观、奔放热情的性格特征。
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另外一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读出作者少女时代悠闲、风雅的生活情趣来。这首词主要通过李清照与侍女寥寥数语的对话,委婉曲折地表达了她惜春怜花的心情。在这首词的表现手法上,李清照化用了孟浩然《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诗意,但是李清照表现得比孟浩然更为曲折、活泼,富于变化,特别是“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两句,既简洁凝练,又形象生动。
清朝的词人黄了翁在他的《蓼园词选》中指出:“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
从李清照早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出她对自由幸福的追求,但在那个婚姻不能自主的时代,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自己的父母亲之命找到一个如意郎君实非易事。也许是上天的怜悯,竟然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婚姻。
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吏部侍郎赵挺的公子赵明诚。李清照十八岁的时候就与赵明诚结为夫妇。结婚后,两人情趣相投、恩爱有加。赵明诚酷爱金石,在攻读经史之余,刻意研究金石学。当时赵明诚还是在校的学生,每月溯、望之时才能请假回家。因此李清照一方面帮助丈夫整理、考证、鉴别金石,一方面在闺中等待丈夫半月一次的相聚。这是李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美满的时期。
李清照这个时期的作品都极其艳丽和温存。如她在《一剪梅》其中的一词中这样写道:“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关于上面这首词,据元代伊世珍《琅缳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当然,这只是传说,于事实、于词情均不甚相符。据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时,家居东京。赵明诚那时正为太学生,虽然有离别(上面已经讲到每月回家两次,没半个月一次),但无负笈远游事。再者,从上面这首词的内容来看,并不像是当时送别的情调。上面这首词可能是作于赵明诚出仕后的一次远游,词中所抒发的是与丈夫别后的难以排遣的相思之情。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李清照与丈夫别后,于清秋时节独上兰舟以排遣愁怀。见大雁飞过又引起遐想,盼望大雁能从赵明诚那里给她捎一封锦书来。但李清照的希望落空了,她的心情更加苦闷。
下阕描写了李清照相思愁苦之情无法排除。先写了眼前的景物,用自然现象暗喻愁情的深重和无由排解。接着描写了夫妻分居两地,但相思之情、离别之情却都是一样。“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三句,则进一步表明了李清照相思的愁苦之情无法排除。其“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则是从范仲淹的《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一文中脱胎而来。
在《一剪梅》这首词中,表现了李清照善于描写人物的神情和心理状态,同时又善于用浅近清新的语言表达真挚感情的艺术功底。
又如,李清照在《醉花阴》其中的一词中写道:“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关于上面这首词,同样元代伊世珍《琅缳记》中有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赏叹,自愧勿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这些我们一样可以不必去相信,但是它却说明了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确实是高人一筹,独树一帜。
这首词的上阕描写了阴沉沉的天气使人感到愁闷难捱,独自坐在室内身感百般无赖。而今重阳节又来了,丈夫又不在身边,真是玉枕孤眠,纱厨独寝啊!怎么不叫她“每逢佳节倍思亲”呢!在这里,表现了李清照白天忧愁烦闷和夜间独居孤处的冷清情绪。
下阕描写了重阳佳节饮酒赏菊,面对良辰美景,想到夫妻不能团聚,更增添了心中的惆怅。
这首词李清照主要运用了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赋予薄雾浓云以人的感情,赋予黄花以人的特性,以此来反衬她思念丈夫的愁苦。
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李清照加进了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从而使客观环境和内在情绪融和交织,比如“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句用黄花比照人瘦,从而创造出了一个多愁善感、心事重重的闺中少妇的鲜明形象,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