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千年来文人骚客层出不穷,在这些或挺拔如松柏,或多情如垂柳的文人之中,一支腊梅点缀其中,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她就是李清照。一个乱世中艰难求生的弱女子,一个词贯古今的天下第一才女。生逢两宋交接之乱世,却如何成就了她一代词宗的美名?
一、重文轻武,文学天堂
“国家不幸诗家幸。”两宋之时,国家羸弱,强敌环伺,然诗词文化的发展却独树一帜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历经五代十国的混战,宋朝的统治者迫切希望缓和国内矛盾,与民休息。因而各项政策都十分宽松。科举制度历经千年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在结束军阀混战以后,重武轻文的局面开始打破,重文轻武的局面逐渐形成,两宋朝廷,上至皇帝贵胄下至普通士子皆以善诗画词赋为傲。
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之下,两宋时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高度,甚至可以说是冠绝古今。这个时代名人辈出,北宋时期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以及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皆可称之为当世之人杰,他们集数家之大成,诗词歌赋无所不通,正是他们的存在使得整个宋代文坛群星璀璨,欣欣向荣,后世的的文学爱好者无不心向往之。
北宋出现了名震文坛的三苏世家、由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组成的苏门四学士……文人辈出,星光璀璨。更是出现了宋词这一'没有一个文学品种能比得上,绝无仅有的唯美文学。'有人说,作为一个文学爱好者,最神往的时代就是宋朝。
被如此肥沃的文学土壤所包裹,李清照的心中自幼便生出了诗词的种子。
二、齐鲁大地,孔孟故里
中华文明发源于中原,中华文化鼎盛则在山东。
山东,这片战国时代的齐鲁大地,可谓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孔孟二圣皆出于此,其弘扬的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千年的历史,至今不绝;齐国更是设立稷下学宫,使得山东成为当时中华大地的文学中心。直至唐代,诗圣杜甫曾东临泰山写下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庄里诗篇,纵情辉洒着青年诗人的远大理想。不仅如此,春秋时期的神医扁鹊、初唐名相房玄龄、以及同为宋词代表人物之一的辛弃疾皆出自山东这片神奇的土地。
生于此地,李清照心中那颗幼小的种子,终于可以安心地扎根生长。
三、书香门第,高知父母
都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孩子尚未接触社会之前,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孩子模仿的对象,因此,父母的引导,将会很大程度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李清照恰恰生于一个书香世家,父母皆是当时高知,这种环境无疑十分有利于李清照的发展。
其父李格非即是北宋时期文学家,受到当时大文豪苏轼赏识,与廖正一、李禧、董荣三人合称“苏门后四学子”,可见其名声之隆。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李格非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任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郓州教授等职。
李格非为人清正不阿,为官亦是淡泊如水。在他晚年时候,郡守见其清贫,心有不忍,于是举荐其兼任其他官职以赚取多一份钱财,被他断然拒绝,表现出了其不为金钱所动的清廉品格。
李格非一生著作颇丰,曾拜于学士韩琦门下,做了韩门学子。“蚤有盛名,识量英伟”《宋史·韩琦传》的评价更是体现出李格非的文学水平之高。
李清照对于父亲的评价,见于她曾给友人韩肖胄所写信件之中:“嫠家父祖生齐鲁,位下名高人比数。”可见,拥有这样一位品格高洁才名具备的父亲是她颇为自豪。在这种由衷的自豪之下,李格非的一言一行都将深深烙印在李清照心中,成为影响她一生的因素。
李清照一生有过两位母亲。
其生母王氏,乃是宰相王珪之女;继母也王氏,乃是吏部尚书王拱辰之孙。无论生母继母,都出自名门之后,大家闺秀。伊沛霞在其《内闱——宋代的婚姻和妇女生活》一文中有这样的见解:“宋代理想的上层阶级的妻子不仅简单地献身于丈夫的家庭,她还要有管理方面的能力及文学天赋和处理人际关系各种高超的技巧,使她可以保持家庭的繁荣昌盛。”由此可见,宋代上层社会的妇女是有一定地位的,是可以参与到文学创作中去的,再这种环境的推动下,李清照这两位出自名门的母亲,自然具有一定的文学才识。
父亲以及两任母亲的影响,对于幼年的李清照来说是不可磨灭的。生于书香门第,文学世家,对于她今后的创作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影响。
四、痛失挚爱,词风大改
李清照的遭遇很容易使人联想起民国时期的张爱玲,这二人皆是当世才女,然全都情路坎坷。
李清照之于赵明诚恰可比于俞伯牙之于钟子期。二人同出于书香门第,名门世家,有着相似的生活环境,最重要的是二人志趣相投,即是爱人也是知己。二人一同于烛火下作词谱赋,一同鉴赏各类金石字画。虽生活节俭然而他们过得很幸福。
婚前李清照作《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她的喜悦之情。
然而,好景不长,旷日持久的宋金战争最终拖垮了北宋,也击垮了赵、李两个家庭。国难当头,赵明诚忧愤成疾竟卒于路中。李清照作祭文:“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丈夫离世逃难途中又将所藏悉数丢失。
南渡后的她也作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词中情景凄凉哀婉,字字写尽伤悲,她的心已经千疮百孔。
如此人生际遇,使得李清照的词风大改,南渡前李清照多写少女情窦初开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而南渡以后则多写国仇家恨,词风抑郁凄凉,闻者无不动容。
社会尚文之风,故乡文化之厚,家庭教育之优使得李清照成为一位不可多得的才女,与之前截然相反的坎坷人生虽使她生活困苦,但却使她的词风为止大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正是再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作出的千古绝,也正是如此人生际遇,才使得李清照成为当之无愧的古今第一才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