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李清照一改婉约的情调和风格,写下了不少壮怀激烈的慷慨诗篇。宋人庄绰在《鸡肋编》中说:“时赵明诚妻李氏清照,亦作诗以诋士大夫云:‘南渡衣冠欠王导,北来消息少刘琨(王导、刘琨是晋代北伐名将)。’又云:‘南渡尚觉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后世皆当为口实矣(后人把这当成李清照攻击士大夫留下的把柄)。”
令李清照大失所望的不光是无所作为的朝廷和苟且偷安的士大夫,连心爱的夫君赵明诚也在该显示凛然正气和牢记守土有责时,做出了让李清照大为不屑的事情。建炎三年(1129年),赵明诚在江宁做知府,部下李谟告诉他有人要在城里发动兵变,但他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李谟只好自行组织人马,把作乱的叛军平定了。第二天,李谟来找赵明诚,没想到赵明诚前一天晚上见城里火光四起,就与两个同僚一起逃跑了。
事情传开后,被朝廷罢官的赵明诚只好带着李清照灰溜溜地离开了江宁,“具舟上芜湖,入姑孰,将卜居赣水上”。这对一直争强好胜的李清照来说,该是多么屈辱的事情啊!船过乌江楚霸王自刎处,一直憋着一股气的李清照有感而发,写下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伟诗篇——《夏日绝句》。李清照的这首绝句也许并不全是在讽刺赵明诚,但丈夫临阵脱逃的行为,肯定是触发她写下这样的诗句来表达自己人生观的内在动因。宋理学大师程颐曾概括宋人的个性是“皆柔软”,而李清照仅凭这首《夏日绝句》就充分显示了一个宋代女性的刚强和气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朝廷匆忙南渡带来的是狼狈和屈辱。对躲避战火的百姓来说,南迁带给他们的是无尽的艰辛和悲苦。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家园,还有无法带走的种种积累以及精神寄托。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对此有记述:“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赵明诚在淄州当太守)。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面对这些箱笼都快装不下了的金石书画),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然而,对李清照打击更大的是,一同生活了二十八年的丈夫赵明诚因染病至不起,尔后撒手西归。这年,李清照四十六岁。“葬毕,余无所之(办完丈夫的丧事,我没有地方可去),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指长江)当禁渡。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价值连城的金石书画,这时成了包袱和负担。大病一场后,无法照看全部器物的李清照想到了赵明诚的妹夫,他是兵部侍郎,当时在洪州(今南昌)担任皇室警卫。李清照托人把一部分器物带往洪州。不料,“金人陷洪州,遂尽委弃(所委托之物全部丢失)。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这以后,李清照带着一些再也不敢轻易托人照看的贵重金石书画,投奔自己的弟弟李迒。李迒当时担任敕局删定官,跟着高宗皇帝一路南逃。大病初愈的李清照又是租车,又是雇舟,紧紧跟随,“到台(台州),台守已遁,之剡(到嵊县),出陆(陆州即今建德县),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行朝指迁徙中的朝廷),时驻跸章安(此时皇帝住在章安);从御舟海道之温(跟着皇帝的船队过海到温州),又之越(又到绍兴)”。
李清照作为一孀妇,本与朝廷无涉,为什么要历尽千辛万苦紧跟逃亡中的宋高宗呢?究其原因,除了弟弟在皇帝身边外,更主要的是“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廷投进”,也就是说想把一些有文物价值的金属器皿献给迁徙中的朝廷。李清照对赵氏皇朝并无好感,这从她的一些诗中可以看出。既然如此,她为什么还要把这纯属私家所有的东西献上去呢?这涉及到一桩查无实据但言之凿凿的公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