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大家都看电影了吧? 我因身体抱恙所以一直没抽出时间去影院,但也没闲着,还记得我在微博的推送吗? 我看了一系列非常精彩、重磅的纪录片,荡气回肠啊。
这里面就包括了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千古名篇》。
央视一出,必是精品。 趁还热乎着,赶紧来给姐妹们分享了。
它是央视频在春节期间联合CGTN推出的,中英文双语诗词文化节目。
第一季总共有8集,每一集10分钟左右。 带着孩子看,用碎片化时间就行,不用怕孩子看太久伤眼睛。
观看方式在文章最后哦~
这部纪录片主要通过嘉宾一人分饰两角的形式,以双重人物线相互观照的拍摄手法,讲述经典诗词如何跨越千年塑造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品质与审美品格。
首季《千古名篇》邀请刘欣、朱迅、马凡舒、王端端、刘心悦、何赛飞、周静洋七位总台主持人与表演嘉宾,从七个不同侧面演绎“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诗意人生与经典诗词,唤起最恒久绵长的情感共鸣。
截至目前为止,不到半个月,在官方网站上已经有1800w+播放量了,非常受大家的关注。
我在边看的过程中,也记录下了一些随笔和亮点,今天也想展开慢慢跟你分享,很值得一看,答应我,记得抽空去看看。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是才女李清照,相信大家都读过李清照的诗词,她的文学成就是无可置疑的。
但为什么是李清照呢?
李清照生在两宋,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拥有一个不错的出身,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官二代+富二代。
但以宋朝传统剧情的发展,普通模式,应该就是听从父母的安排,寻一达官贵人,从此在家相夫教子。
如果真是这样发展,我们现在可能或许就见不到李清照的诗词了。
李清照最终选择了开挂模式,也因为这样的选择,注定了她会经历不平凡的一生,或者是说不同于传统古代女子的一生。
以前我了解李清照,主要是通过古诗和教材,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女子——
李清照爱喝酒,性格如同李白一般,潇洒豁达;
李清照喜爱梅花,因为梅花在严寒的冬天依然能绽放;
李清照即使作为一名女性,也可以写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样充满血性的句子。
李清照不是一位愿屈身于封建世俗下的女子。
不管是在两宋,还是在现代,李清照的思想精神和勇气都值得我们了解学习。
这也是为什么李清照值得用数部纪录片来讲述她,她的女性精神有跨时代的感染力。
《千古名篇》首季邀请了刘欣、朱迅、马凡舒、王端端、刘心悦、何赛飞、周静洋七位总台主持人为表演嘉宾。
她们七人以诗词为纽带,共同演绎千古第一才女诗意的一生。
为了演出李清照这诗意的一生,邀请的每一位嘉宾都是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因为处在不同年龄层,每个人对自己所处的年龄层都有不一样的看法,这样演绎起来才能够更好地贴合当下的李清照。
▲中国国家话剧院青年演员周静洋演绎《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马凡舒演绎《鹧鸪天·桂花》
▲刘心悦演绎《一剪梅》
▲王端端演绎《凤凰台上忆吹箫》
▲朱迅演绎《声声慢·寻寻觅觅》
▲刘欣演绎《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何赛飞《永遇乐·元宵》
《千古名篇》这七篇诗词内容涵盖了李清照青少年时期、中青年时期和中老年时期三大阶段。
通过观看她不同阶段的诗词,我们也能够更进一步地感知到她少女时的纯真、新婚时的幸福、离别时的不舍和晚年的凄凉,不同时期感情的变化。
编导团队说,他们希望呈现的是一个全景式、多层次、立体的李清照,关于她的一生,以及她的经典作品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观影的过程,给我旁观了李清照的一生,情感随着她浮浮沉沉、沉沉浮浮,分不清是她感染我,还是我代入了她。
李清照的一生,大概经历了五个时期:少女的天真无邪时期、少妇的婚后甜蜜、丈夫离家独守闺阁、婚后丧夫和独享晚年。
但让我感到冲击的是,李清照的精神状态放在那个时代,显得极其与众不同。
不管是传统世俗的议论下,还是经历了大悲大痛之后,李清照有着独一无二的人生境界。
比如《鹧鸪天·桂花》,李清照在少女时期写下的咏物诗。
鹧鸪天·桂花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尚在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便能观察到桂花的独特之处,以群花作衬,以梅花作比,并生发出独特的见解,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女性的自信。
再比如《如梦令·常记奚亭日暮》,李清照少妇时期所写,据考察是李清照在25岁时写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对自我、对女性有清醒的认识。 她没有顺应传统,磨灭自己的天性,成为一个自己并不想成为的娴静端庄的女性。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而李清照对女性的美,也颇有一番自己的见解:
再有《永遇乐·元宵》,写下这首词的李清照已经历经沧桑,丈夫离世、国破家亡,而自己也已年老,再遇上阖家团圆的节日,而自己孤身一人,身在异乡。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想到这些都痛苦难堪,李清照没有用文字表明,但情感却处处流露。
李清照并没有一昧沉溺在孤单寂寞之中,虽伤感,但仍有对人格独立和自信的坚守。
即使是盛大节日,也不强行合群,耐得住寂寞,坚守得住自己的心性。 我觉得这也是应该值得学习的地方:
秉持初心,不被外界干扰,不人云亦云,不随意跟风。
即使闲话再多,也能坚定自我。
更多的细节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我相信这部纪录片,一定是能够给你对女性更多的思考。
这部纪录片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采用的是一人分饰两角的技术,直接让演绎者与李清照来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对话。
在这里,每位嘉宾既是自己,也演绎着不同时期的李清照;
对话中,嘉宾与李清照一同讲述诗词创作背景、心路历程以及分享人生感悟;
一起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交流与碰撞。
在看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够感同身受,仿佛李清照就站在眼前。 彼此隔了千年之久,却用语言述说起流传千古的情感,你要去看看才能感受到这种女性之间的,跨越时光的千肠百转。
影片做的匠心之处,还有很多的细节,比如服化道。
在整个纪录片当中,随处可见都是东方美学,如片名、人物服饰的搭配、汉服所选取的面料等。
千古名篇,阅见诗意,节目制作组专门邀请了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亲笔题写《千古名篇》片名。
他讲道——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诗词名篇千古传诵,润养了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灵。
守中华传统文化之正,创时代表达之新,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值得给更多人看见。
在人物服饰的搭配上,演绎者服饰制作都是有历史背景依据。
每一集的服装,都是从李清照人生的不同时期、所写诗词时她的心境以及每首词创作背景方面切入的。
像周静洋化身少年时期的李清照,还原她写出《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时,穿的服饰是比较年轻、看起来活力满满的。
写这首词时,李清照二十几岁出头,正值青春年少。
而到了中后期,她的人生已过半,穿着服饰也更更成熟稳重,增添了一些岁月的痕迹。
在面料的选取上,大多采用的是传统材料,像真丝、香云纱、罗等,通过这些细节,观众除了能了解到诗词本身,也能对李清照所处的生活和时代文化有更加深入地理解。 要知道,2023年全国青少年文化遗产知识大赛的主题是「宋」,如今愿意沉下来亲近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孩子,相信厚积薄发,未来一定有无可想象的空间。
鉴于篇幅,影片的很多亮点就不一一展开了,留待大家带着孩子仔细品味。
我始终觉得,在家庭看片的选择里,纪录片和人文传记,必须得留出足够的份额。
看的时候不需要一次性全看完,涉及到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纪录片往往是慢节奏的,休闲时间大家放松下来,就可以固定看一看,想结束就结束,下次继续跟着进度条往下看,就可以了。
观影地址我放在这里了,想了解的朋友们可以先在点赞+转发,私信我回复“千古名篇”就可以看到。 今年春节大热的话题是,女性如何更好的爱自己,其实我觉得李清照的一生,就是对女性的重新定义。 像里面说的“为什么女子不能自信? 谁说只能由男子定义女子,而女子只能被男人点评? 不是的!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领航者,都值得拥有属于自己人生的潇洒自信。
自由本身就是美,而活出自我的人生,则更为璀璨夺目。
希望你也能喜欢这部纪录片,Yours,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