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年前,当我读到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时,我想象不出那个结着愁怨的、如同丁香一般的姑娘的样子;当我读到舒婷女士的《致橡树》,我想象不出那个勇于追求坚贞、平等爱情的木棉树的形象。但当我读到李清照之诗词,了解其性格与生平后,我的脑海中下意识地就将李清照代入了丁香姑娘和木棉树中,这看似矛盾的两种性格竟能如此完美地在集一人之身,也难怪世人称其为“奇女子”。一个人的性格的形成必定与其生长坏境有关,那么又是什么样环境能造就李清照这样一位“奇女子”呢?

  •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乃是苏轼弟子,官至礼部员外郎,善写词章;其母则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自幼饱读诗书,为咏絮之才。生活在文学气息如此浓厚的家庭中,李清照自然是受到了良好的教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再加上其七窍玲珑心,她的文学造诣很早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在诗坛、词坛上都渐渐崭露了头角。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拂晓醒来,她最先关心是园中海棠在昨夜雨疏风骤后是否安好。“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心情愉悦的词人误入荷花丛中,迷失在接天莲叶中,一连两个“争渡”展现她想要寻找归路的焦灼,划船声过大以至于把停栖水的水鸟都惊飞了。读着这些清丽词句,我们可以看出闺中的李清照因为较好的出生和顺遂的生活,是个天真烂漫、阳光活泼、无忧无虑、热爱自然与生活的小女孩。

  •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其父乃吏部侍郎,两人门当户对,实为良缘。婚后生活尽管清贫,可二人志趣相投、举案齐眉,一起吟诗作对、收集罕见书籍,生活充满着快乐与美满。“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女子见到家中来了一位陌生的翩翩美男子变害羞离开,可心中又想再看看对方,于是倚门回望,借“嗅青梅”打掩护来偷偷地看他几眼。李清照借这首《点绛唇·蹴罢秋千》表达了自己陷入爱情时的害羞、欣喜,且偷看对方也能体现出李清照内心的大胆,说明她并不是传统的闺中女子,她是有想法、有胆识、有追求的,她不畏惧世人诟病轻视,只是勇敢地做自己,这在中国古代那种封建大环境下着实是难能可贵的。

  • 然而再幸福的日子也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烦恼。赵明诚为官后多次出仕在外,留得李清照独守空闺,与愁苦和思念为伴。“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李清照凭栏远眺,只见“连天芳草”,不见丈夫的身影,心中生出万缕愁思。又过了些年,朝局动荡,双方家长皆因得罪权臣而被罢官,夫妻俩只好迁居山东,过上乡村隐居的生活。隐居的十年里,他们毫无愤懑不甘,而是恣意潇洒地享受生活,鹿车共挽、苦中作乐。由奢入俭难,男子尚且会被打倒,李清照作为一个弱女子在逆境中居然还能保持良好心态确实是极其不易的,可见她胸襟之广、内心之强大。

  • 政治风云变幻,宋钦宗靖康元年,赵明诚因平定地方逃兵扰乱有功出仕。三年后,赵明诚出任建康知府。恰逢城中发生叛乱,赵明诚竟在夜间吓得丢下百姓,弃城逃跑。李清照对丈夫的懦夫行为倍感失望。路过乌江时,想着丈夫的所作所为与当年项羽的悲壮自刎,创作出千古佳作《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为国家建功立业;死也要为国捐躯,成为鬼中英雄。赵明诚羞愧不已,同年在赴任途中病逝。这对少年夫妻终究还是没能一同走到最后。


  • 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的精神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这样导致她后期的词风陡然改变,将目光从个人愁苦转移到家国兴亡之上。无尽的颠沛流离和孤独无依给她的身心带来了巨大的打击,就在此时,张汝舟出现了,这个伪君子骗取了李清照的信任,让李清照不惧千夫所指,毅然决然地改嫁于他。婚后不久她就认清了张汝舟的真面目,张汝舟也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钱财时,便对李清照打骂相加。可李清照是谁,她不是什么寻常懦弱女子,她是千古奇女子,她的举措是要求离婚,并向官府告发张汝舟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根据宋朝法律法规,妻子状告丈夫要有3年的牢狱之灾,李清照深知此事却依旧要与张汝舟和离,后因翰林学士等亲友的奔走相助,才得以获释。虽经历了所托非人、牢狱之灾等一系列事,但是李清照的意志并未消沉,她创作的热情反而愈发高涨。在接下来的人生里,她作诗、词来抒发家国情怀,整理赵明诚遗作《金石录》,不顾世人指指点点,自觉无愧于心便可。如此受尽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折磨,李清照仍旧以超乎常人的非凡意志,顽强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享年七十二岁。

  • 时光的长河静静流淌,记载着李清照作品的纸张早已破碎不堪,可她的诗词将会永远闪耀着醉人的光彩,久久地流传下去,感染、影响、启迪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