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李白的酒。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听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苏东坡的酒。
还有一名才女,可以和男人的才情相提并论,同时也爱酒。而且不比男人对酒的爱好浅。在她流传下来的诗词之中,至少有二十六首与酒有关。她就是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在她的一生中,似乎随时都有酒相伴,简直就是一场由她主导的词与酒的约会,一世情与愁的纠缠。
天真无邪,率性而为,有酒相伴,沉醉不知归。
李清照的家境非常殷实,出身于官宦家庭,父亲李格非是“苏门四学士”之一。放在现在社会,妥妥的知识分子兼中产收入家庭,甚至更好。而父亲秉承了苏东坡的豪迈,并没有按照当时“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大众观念培养孩子,让李清照少年时期就饱读诗书,名声远扬。
才子有酒,才女怎么能没有美酒相伴呢?看看这首脍炙人口的《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估计是约了几个闺蜜一起开派对,不知道喝了多少酒,沉沉的睡了一夜还没有醒酒。早上起来,和丫鬟交流几句,看了看海棠是否依旧,一首优美的词便因此应运而生。不得不说,酒还真是好东西,让才女在浓睡之后还能有灵感迸发。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再看看这一首,同样还是《如梦令》,同样的惊才绝艳,也同样的喝醉了,而且经常回忆起那次游玩。饮宴归来忘记了回家的路,玩的尽兴了之后才想起回家,却“误入藕花深处”。
李清照流传下来词中,只有这两首《如梦令》,却都和酒有关,都是在少女时期的佳作。这时候的李清照天真无邪、率性而为,真想劝劝李格非:该管一下了。
一份相思,一份牵挂,借酒浇愁,把酒黄昏后。
太学生赵明诚终于得偿所愿,抱得美人归,赢得才女的青睐。李清照和赵明诚可谓门当户对,二人也是情深意重。在婚后不久,赵明诚估计是考上了研究生,“负笈远游“去了,热得李清照独守空房,寂寞难耐,相思之苦只好用酒来解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醉花阴》是李清照获得赞誉非常高的一首词。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重阳节,思念远行的丈夫,自己清清冷冷的喝上一壶酒,才情涌动,用后世有人评价的话说:没有一字不秀雅,没有一句不深情。尤其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把思念之情写的跌宕起伏。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馀香,更得些时。
这次我们的才女又喝多了,酒至半酣,沉沉睡去,连妆都懒得卸了。半夜醒来却再也没有睡意,只好把对爱人的思念和对故乡的怀念揉在一起,化成一句句闺怨,宣泄心中的忧愁。还是思念惹的祸,还是沉醉来的灵感,真是不同凡响。
颠沛流离,经历磨难,才情不减,香消酒未消。
南迁之后,独居杭州,经历了飘零的生活和丧夫的痛苦,李清照不再是那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女,也不是那个彻夜无眠的少妇,但是并未放下对酒的的依恋。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沉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这是一种无法忘却的思念和怀念。孤零零的一个人孀局,心中涌动着对亡夫的思念,又没有卸妆便睡了过去,醒来时香已经烧尽了,酒意还没有消除。还有一份醉了才能忘却的乡愁,醒来后再次涌上心头。这时候的才女,喝酒是为了浇愁,让人读了心疼。
但是让人更加沉痛的却不是这首《菩萨蛮》,而是那首最经典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凡是看过这首词的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开篇的十七个叠字了,把一个背井离乡、丧夫孀居、凄苦落寞的女子的幽怨、悲凉跃然纸上,不得不让人共情。三杯两盏淡酒,让李清照抵挡不住晚来风急,同时又难以入睡,真是“怎一个愁字了得”。
才女与酒的约会,多少次微醺和沉醉,都没有让这位伟大的才女失去创作的动力,而是用一生情与愁的纠缠,完成了一个美丽的传说——词与酒的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