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是情感的凝华,诗词是文字的结晶。一首古诗,一首词,都有它背后的故事,和深藏的情感。
古人写诗作词,今人品味经典。
作为宋代第一才女的李清照,一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佳作,其中更是不乏让人耳目一新的经典名句。比如这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绝佳之作。可是在偶然翻阅宋词的时候,却不经意间发现,原来李清照的千古名句,竟是仿写前人之意,原作更加出神入化。
在古代的文学史上,这样的现象其实已经十分常见,俗话说天下文章一大抄,你方抄罢我方抄。相比于那些将前人的词句,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作品当中的人,李清照这种模仿意境的手法,已经是十分高超。
不过或许是由于环境的差异,和内心世界的不同,相较于李清照这句词而言,原作给人的感觉,则要更加的出神入化,也更为率真自然。当然这也并不是否定李清照的造诣,毕竟能够流传千载,并且广为人知的佳作,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只不过原作品的风格,并不像李清照这般缠绵悱恻,而是一种直抒胸臆,吐露心声的感觉。
原作的名字叫做《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是著名词人贺铸,描写分别之情的作品。只是这首词中的离愁,并不婉转,而是显得十分苍凉。
《眼儿媚·萧萧江上荻花秋》
宋·贺铸
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
惜分长怕君先去,直待醉时休。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
这首宋词的作者贺铸,是北宋年间的著名词人,他的许多诗词作品,都广受当时文人的喜爱。尤其是他晚年,曾经写过一首《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其中一句“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更是风靡天下,将他的知名度推向了巅峰。
所以也就有理由认为,身为南宋词人的李清照,应该拜读过这位前辈的作品,而且深受其中意境的影响。尤其是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更是为她那一句千古名句奠定了基础。一个是由眼帘映入心间,情绪涌上眉头,一个是眉宇间含带心事,随着叹息若在心头。相似的神态,不同的顺序,同样精妙绝伦,但却各有千秋。
此时再回过头来看这首宋词,其实从第一句开始,就已经透露出了一种别样的离别场景。“萧萧江上荻花秋,做弄许多愁”,这句应该是化用白居易的“枫叶荻花秋瑟瑟”,但是却别出心裁,以苍茫之景,引出心中之愁。
继而笔锋一转,目光投向天边,“半竿落日,两行新雁,一叶扁舟”。如此充满创意的词句,优雅而又不失工整,可见作者的功底,已然出神入化,炉火纯青。
而真正的神来之笔,则是下半阙的最后一句,也是对李清照影响深远的一句,“今宵眼底,明朝心上,后日眉头”。比之李清照词中那种朦胧的意境,此句显得更加自然,仿佛水到渠成,不加任何修饰。
若说李清照给人的印象,是一个温如美玉,在黄昏中独自叹息的柔弱女子。那么贺铸让人看到的,则是一个目送故人远去,在旷野中大发感慨,真情流露的性情中人。
如果不读这首宋词,或许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李清照的千古名句,竟是仿写前人之意,更不会了解,贺铸笔下的原作是如此的出神入化。在领略过他们两人的佳作之后,不知你更倾向于谁?
相关知识链接(编者注):北宋词人贺铸
贺铸(1052~1125),北宋词人,字方回,又名贺三愁,人称贺梅子,自号庆湖遗老。汉族,祖籍山阴(今浙江绍兴),出生于卫州(今河南省卫辉市)。出身贵族,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贺铸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曾任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
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清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
人物生平
十七岁时离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出监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滏阳都作院。五年赴徐州领宝丰监钱官。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
元祐三年(1088)赴和州任管界巡检。此虽武职,但位低事烦,不遂其愿。不久在李清臣、苏轼推荐下,改文职,任承事郎,为常侍。旋请任闲职,改监北岳庙。
绍圣二年(1095)授江夏宝泉监,在任上整理旧稿,编成《庆湖遗老前集》。
崇宁四年(1105)迁宣德郎,通判太平州。再迁奉议郎。
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卜居苏州。
重和元年(1118)以太祖贺后族孙恩,迁朝奉郎,赐五品服。他因尚气使酒,终生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晚年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定居苏州。家藏书万余卷,手自校雠,以此终老。这一时期,他继续编成《庆湖遗老后集》。
宣和七年(1125)卒于常州之僧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