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平生就是一件艺术品。——诗人木心
在我的少年时代,网络和电子产品还没有普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都依靠手写信。一个灵秀的女孩曾在信笺上写下一首词寄给我: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彼时的我,虽不知这些句子的出处与作者,却深深被字里行间的意境和情感所打动。中华汉字之美,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烙印。
后来,特意去信问了朋友,才知道这是一首宋词,作者是李清照。从此,喜欢上宋词,“李清照”这个名字成为一个线索,我魔怔般从一切能接触到的书籍和资料内寻找她的词作。随着读到的作品越来越多,越被她的旖旎繁华惊艳。叶、花、风、雨,红、绿,大自然中的一切,在她的笔下都是那样灵动,韵味十足。
我喜欢她,却不理解:为什么,她的词中“愁”那么多?明明生活在富贵人家,却说“凄凄惨惨”。年少狭隘的我,自以为是在心中为她画像:十指不沾阳春水,敏感纤柔,柔弱无力的“闺中怨妇”,词人中的“林黛玉”。
直到近期,重读《李清照诗词全集》,我才发现,曾经年少时的认知是多么肤浅,真实的“李清照”与我的“画像”天壤之别。我对她的误解,太深太深。她根本不是什么“多愁善感的深闺怨妇”,不是柔弱无力的“黛玉”,而是真真实实尝尽人间苦痛,大半生颠沛流离,与命运不懈抗争的“大女人”;是才气纵横,婉约词派代表的“千古第一才女”;是铮铮铁骨,爱国忧民,家国情怀不让须眉的“巾帼人杰”。
她的“愁”,并不是轻飘飘的风花雪月,而是一种面对残酷命运,温柔内敛的自我倾吐;面对世间龌龊,不失风度的无语凝噎;是一生才华与心血凝结,独特的诗词美学表达。
《李清照诗词全集》全书共收录李清照诗词87首,以清代王鹏运《四印斋所刻词》本《漱玉词》为底本;配图精选81幅绘画大师恽寿平花鸟系列高清画作,新增生平纪事年表,完整呈现李清照波澜起伏的一生。让人读起来心底酸楚温柔,却又不知不觉心生敬意。
《李清照诗词全集》
01.天真烂漫的少女时光
宋词之美,在于典雅含蓄浪漫。李清照前半生优渥的生活,正好培植了她典雅浪漫的性格。她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母亲亦身出名门。家里藏书颇丰,文学氛围浓厚。
父母并不因她是女孩而轻怠她的才华,而是大力启蒙培植女儿的文学天赋。在她尝试写下几行词句时,父亲大加赞赏,并传阅给身边文友,给予她尽可能多的肯定和鼓励。她的灵性与聪慧,没有被封建时代束缚压抑,在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丰裕滋润中,得到最大限度的舒展。
因为童年少年,心灵尽情感知过世间种种美好,所以前半生李清照笔下充满女性独有的甜蜜娇羞。在早期作品《点绛唇》中,天真烂漫的少女跃然纸上: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寥寥41字,生动刻画出花园内,荡秋千的少女被突然而至的客人惊扰,来不及穿鞋子,顾不得金钗滑落,羞答答溜走又心生好奇,躲在门后一边偷偷张望,一边假装着嗅青梅的馨香。调皮、羞涩、矜持,心如撞鹿,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画面感十足,人物心理情态栩栩如生,情、意、趣相结合,尽显灵动之美。
李清照笔下调皮、羞涩、矜持的少女尽显灵动之美
在另一首广为人知的《如梦令》中,同样充满着画面与音乐的美感: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娇憨欢乐,机警活泼,温婉曼妙,对世界充满柔情蜜意的少女,既是李清照笔端的“艺术”,也是她闺阁真实生活的写照。诗人木心曾评价李清照:“她的平生就是一件艺术品。”如果用精美瓷器来比喻她的人生,那么无疑,这段天真烂漫的少女时光以精致优雅为胚,为她一生的为人处世和诗词创作奠定了高贵,柔美的基调。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02.无情叵测的命运
命运之所以厚重,在于不可测不可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选择命运,却能选择在命运里怎么活着。
得到爱情,并不是李清照幸福的归宿,而是另一种不幸的开端。如果从未拥有,那么失去时也许可以不用那么痛心?但是李清照拥有过最好的爱情,尝过婚姻最甜蜜的滋味,又被命运无情带走爱人,抛进人生谷底,尝尽人间辛酸,她的痛应该是加倍的。前后半生巨大的反差,荒诞又真实。
当金兵来袭,才子佳人的“赌书泼茶,山盟海誓”都成过眼烟云,先是仓惶逃难,再是丈夫病殁,突如其来的风雨把李清照的生活打碎,曾经的“无忧少女”变成“落魄丧夫的苦命女人”。
虽然外人眼中,她宛如一枚飘零落花,但是她自己并没有随波逐流。而是用巨大的勇气和心力守护丈夫遗志,继续辑集整理《金石录》,押运15车书籍器物藏品一路逃难。颠沛流离中,文物散失大半,李清照悲痛不已。
伤痛过后,不肯被苦难困囿,走进更大的人生格局
绍兴二年(1132年),她到达杭州。家人离散,走投无路,绝境中接受张汝舟求婚,谁知得到的却是更残酷的遭遇,张汝舟得不到文物,对她谩骂、拳脚相加。为了离婚,她付出巨大代价。
伤痕累累噬心之痛过后,她没有向命运屈服,不肯被苦难困囿,相反走进更大的人生格局。她逐渐从个人痛苦中解脱出来,把眼光和精力投入到国家大事和诗词创作上。
绍兴三年(1133年),李清照满怀激情地作诗“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表达反击侵略、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充满了关念故国的情怀。绍兴四年(1134年),李清照完成了《金石录后序》的写作,为后世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无情叵测的命运未能将柔弱女子碾碎,却被弱女子趁势涅槃,在苦痛中淬炼出生命的柔韧和刚性,这是李清照的生存智慧。
03.独特的“易安美学”
李清照之美如醇酒,需要细细品味,方懂其中的深刻与恒久,方知其可贵和难得。
当父亲罢官归隐之后,李清照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找到精神归宿,为自己取号“易安居士”,表达自己的生活向往:哪怕在一间小小的陋室,只要能安定平稳,怡然自得就好。“易安”,盼望天下安定,渴望自身命运平顺,易安也代表着李清照洗尽铅华,回归朴素的内心境界。
后人称李清照的词作为“易安体”,不仅是肯定她独树一帜,婉约而不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的诗词风格,更是褒扬她渗透字里行间的生命美学。
李清照诗词美学: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易安之美,在于厄运当头临危不乱,优雅从容。中晚年种种凄惨变故,并未使她变得“野蛮扭曲”,从云端到泥淖,李清照身心遭受的的巨大创痛可想而知。但她一如少女温柔,默默内化掉那些悲伤,如蚕儿吐丝般,坚持织造出丝丝缕缕美的片段。
一个人的生活,如何孤寂冷清,只在笔端:“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心痛到极致,也没有愤世嫉俗,对人世恶语相向,只是提笔写下这阙韵律意境俱美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对于身心煎熬,她说:“人比黄花瘦”,再无怨言。“愁”和“瘦”是她唯一的倾吐,也是她学识、修养、性情对于苦难的接纳与兼容。
李清照生命美学:人比黄花瘦
易安之美,在于封建时代女子精神世界的自由独立。她性情虽然娇柔,但是并不懦弱。再婚后,当她发现张汝舟虚伪自私的丑恶企图时,勇敢提出离婚,主动控告愤然自救,即使知道当时的法律要判自己入狱,也在所不惜。
易安之美,更在于其作品中体现的爱国思想,让读者从中看到中国古代女性情感世界的广博。当金兵入侵,赵明诚罢守江宁弃城而逃时,她有感而作《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历史中留下一个铮铮铁骨,傲然挺立的巾帼豪杰形象,让人透过柔弱外表看到她“刚烈硬气”的精神内核。千百年来,她的这首诗,给无数爱国者带来力量。《夏日绝句》标志着李清照开创了女性爱国主义文学创作先河,在当时男权社会争取到女性写作者的一席之地。
如今,水星上有一座山以她的名字命名,这是全世界诗人的荣耀;她的词句经千年传唱,依然光彩照人;“李清照”这三个字,是世间才女的代名词。
她的一生大起大落,历尽坎坷真情不改,对爱与美的坚持,堪称不朽传奇。李清照是中华民族文学史上的瑰宝,亦是尘世女子中,不甘命运摆布,苦难中活出自我风采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