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称“女子无才便是德”,所以在古代,能够接受教育的女性很少,而能够通过诗词表达己见的女性更少,能够写出传颂至今、千古流芳诗词的女性更是少之又少,而易安居士李清照,便是这上下五千年长河中,我心目中的第一才女。

  • image.png

  • 易安居士

  •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早期生活优裕,按照现代的视角看,清照也是个“官二代”。她父亲叫李恪非,是宋神宗熙宁九年的进士,主要工作是搞教育,最显赫的官职是大学正,也就是国子监的主要负责人,李格非藏书甚富,著述亦丰,著有《礼记说》等数十万言。

  • 清照的爸爸-李格非

  • 在这样良好的大环境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清照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 清照从小便能文善书、谈吐不凡。18岁时(公元1101年),她与身为太学生的赵明诚(他的老爸赵挺之,是熙宁三年的进士,到徽宗朝,曾官至尚书右仆射,也就是身居相位的国家高管)喜结连理、门当户对、夫唱妇随,琴瑟和弦,饮酒、斗茶、踏雪、赏花、作词,这应该是清照一生中最幸福的3年时光(公元1101年-1103年);好景不长,政治风云变幻,世事翻覆莫测,屏居乡里十年,靖康之变,朝廷崩溃、丈夫去世,清照人生开始了巨大波折(公元1104年-1129年);随后,清照开始独自一人的颠离漂泊,期间又因离婚而身陷囹圄,虽孤苦凄惨,但意志并未消沉,整理完成《金石录》和《打马赋》,享年71岁(公元1084年-1155年)。

  • 在此,怀着憧憬之心,回顾其平生,选择几阙我最爱的四时之词,与大家分享。

  • 清照和明诚

  • 春—如梦令&小重山&武陵春

  •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此词是清照的未出阁时候的作品(约是公元1100年,17岁),问世后便轰动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春日里,灼灼其华的海棠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最爱,东坡先生还专门过一首《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6句33言,却将惜花、惜春之意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将小女儿的娇羞心思表达的淋漓尽致。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 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 春到长门春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

  • 这首词创作背景有所争议,较为认的是清照婚后大约2年(公元1103年),朝廷党争愈演愈烈,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竟株连到清照身上,偌大的汴京,已经没有了这个柔弱女子的的一席之地,不得不只身离开丈夫,回到故乡,直到3年后,也就是公元1106年春,才得以回京与丈夫重聚。在这期间,对爱人的思念和内心的忧愁,只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 开头描绘出初春美景:春草青青,梅花初放。寥寥数笔,就勾勒出一派新春景象,显示了春天的勃勃生机;接下来轻轻几笔,勾勒出一幅清幽的黄昏景色,“压”“铺”二字精策而传神:“压”,委婉地描绘出了花儿的繁盛,“铺”,若有若无,像是薄如蝉翼的轻纱一般,铺蒙在疏帘之上,显得是那样轻灵,那样柔美。上阙如花含苞,味之无穷;下阙如百花竞放,感情浓烈。两相映照,足见她对丈夫的爱之深,思之切。

  • image.png

  • 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

  • 武陵春·春晚

  •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公元1126年,靖康之变),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时金兵进犯,丈夫病故(卒于1129年8月18日卒,享年48岁),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1132年,孤独无依之中的清照,再嫁给贪财的张汝舟,随后冒着身陷囹圄的风险,将其告发并要求离婚(其勇气着实让我敬佩),随后经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大力营救,关押9日之后获释,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于是有了这首《武陵春·春晚》。

  • 同样是描写春景,却和最初的两首完全不同:上阕写道,面对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下阕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这个最爱泛舟游览的姑娘,再也没有以前的兴致,剩下的,只有无穷无尽的愁。

  • 风住尘香花已尽

  • 夏—如梦令

  •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关于夏日,我认为最具代表性的这首:“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 沉醉”流露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游赏,“误入”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忘情的心态。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至此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无穷,耐人寻味。

  • 这首词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样,是清照早年未出阁的作品,只选取几个片断,把移动的风景和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青春年少时的无忧无虑,用词简练、行文流畅、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所以流传千古、耐人寻味。

  • 误入藕花深处

  • 秋—醉花阴&一剪梅

  •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 这首词写于公元1103年,当时婚后仅仅2年,丈夫明城“背着书箱,去外地求学”,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

  • 上阕首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写荷花凋谢、竹席浸凉的秋天,空灵蕴藉。不仅点明了萧疏秋意的时节,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轻解”栩栩如生地表现出她的神态、举动;“独上”暗示内心的孤独,与下阕“愁”字相呼应。“云中谁寄锦书来?”惦念丈夫,望眼欲穿,真是一封“家书抵万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她思夫的迫切心情,可谓“独上高楼,望眼欲穿,月满西楼,浑然不知“。

  • 下阕“花自飘零水自流”,暗示青春易老,却不能和丈夫共享,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透过两个“自”字传神的表现出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互相思念,这是夫妻间的心灵感应,温存备致,她想到丈夫一定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种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极好,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感人至深。这和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有异曲同工之妙。

  • image.png

  • 红藕香残玉簟秋

  •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橱 通:厨)

  •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人比 一作:人似;销 一作:消)

  • 这首词和上一首《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的创作时间相同,都是在丈夫外出求学后,清照深闺寂寞,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丈夫。

  • 上阕首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从早到晚,天空都是阴沉沉的,只能在屋里盯着袅袅青烟出神,暗示清照心情的苦闷和百无聊赖。又是重阳佳节了,天气骤凉,睡到半夜,凉意透入帐中枕上,对比夫妇团聚时闺房的温馨,真是不可同日而语。上片寥寥数句,把一个闺中少妇心事重重的忧愁描摹出来,真正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 下片写重阳节这天,黄昏独自赏菊东篱、借酒浇愁的情景,想到远行的丈夫,清照再也没有赏菊的兴致,匆匆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感到一阵寒意,顿感人生不如菊花。“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工稳精当,直抒胸臆:先以“消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 东篱把酒黄昏后

  • 声声慢·寻寻觅觅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守着窗儿 一作:守著窗儿)

  • 这首词和《武陵春·春晚》的创作背景相似,都是清照后期的作品,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极富音乐之美,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其中的婉转凄楚,莫名其妙的愁绪,虽没有直言,便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心情不好,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清照越发难以入眠,很自然想起亡夫。上阙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

  • 于是,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自己却无心欣赏,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独坐无聊,内心苦闷,“梧桐”两句兼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词意,把两种内容融而为一,笔直情切。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作收,独辟蹊径。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 满地黄花堆积

  • 冬—清平乐

  • 清平乐·年年雪里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 传本《梅苑》收录署名李清照五首咏梅词。其中《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满庭芳·小阁藏春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三首系早期丈夫去世前所作,《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是在丈夫去世后不久所作,而这首《清平乐·年年雪里》和《武陵春》及《声声慢》的创作背景相似,是清照对自己一生早、中、晚三期带有总结性的追忆之作,把个人身世与梅花紧紧联系在一起,构思甚巧而寄托甚深。

  • 上阙忆旧。分为两层:开头两句回忆早年与丈夫共赏梅花的生活情景,一个“醉”表明女词人为梅花、为爱情、为生活所陶醉。三四句当写丧偶后,花还是昔日的花,然而花相似,人不同,物是人非,怎不使人伤心落泪呢?“挼尽”二句,说把梅花揉碎,心情很不好,眼泪把衣襟都湿透了。插梅与挼梅,醉和泪,鲜明对比,一喜一悲,反映了不同的生活阶段与不同的心情。下阙伤今。前两句写自己漂泊天涯,远离故土,年华飞逝;三四句又扣住赏梅,以担忧的口吻说出:“晚来风急,恐怕落梅已尽,想赏梅也看不成了”。

  • image.png

  • 早年青春佳偶,人与梅花相映;中年迭经丧乱,心与梅花共碎;晚年漂泊天涯,不想再看梅花委地飘零。赏梅而醉、对梅落泪和无心赏梅,三个生活阶段,三种不同感受,表现出清照当时飘零沦落、哀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以赏梅寄寓自己的今昔之感和国家之忧,令吾心有戚戚,感慨颇深。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 另外四首咏梅之作,也分享给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自己进行品赏哦。

  • 渔家傲·雪里已知春信至

  •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 满庭芳·小阁藏春

  •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渐好,又何必、临水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揉。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 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

  •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 后记:

  • 2012年5月大学毕业之际,有幸着学士服到清照老家——山东章丘进行游览,并在百脉泉畔清照园徜徉许久,虽寻人不遇,但漱玉泉旁,树阴照水,漫石穿隙,淙淙有声,朦胧中,仿佛已心神相通。